靡靡之音当废除,兴国之音可弘扬
文章批判靡靡之音对社会精神的侵蚀,强调兴国之音的激励作用,结合历史教训与革命歌曲的鼓舞力量,呼吁弘扬健康音乐,抵制低俗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形成了一个官僚资产阶层。这一阶层,大肆侵吞国家资产,将中国人民几十年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非法占为己有。他们有权有钱,在丧失理想目标和道德之后,只剩下生理的欲望,只剩下个人的享乐。他们恣肢体之安,纵耳目之娱。命浅薄的作曲家,借用港台之旋律,创作了大量低速无聊的歌曲,除了异性之爱的颂歌之外,几乎没有几首振奋人心之作。这种歌曲萎靡人的情感,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超然于大众的苦乐之外,忘却境外之帝国主义亡我之心。究其质,乃亡国之音也。
昔日陈后主耽于声色淫乐,曾经做《玉树后庭花》。此等靡靡之音,终成亡国之音。陈后主为韩擒虎所虏,而其宠妃张丽华也为所杀。仅此一例,足可证明亡国之音要不得。而杜牧作《泊秦淮》一诗云:“烟笼寒水雾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识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陈后主之痛,来鉴后人。安史之乱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明皇仓皇逃跑,杨玉环为大臣所逼杀,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这是又一个历史教训。
古人都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孔子更加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寓教于乐就是他提出的。《史记·乐书》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孔子在这里对《雅》、《颂》是肯定的,而对郑卫之曲是否定的。即前者能对人起到激励作用,后者使人淫乱。
我们撇开孔子的阶级偏见,可以借鉴他的正确的一面,就是承认音乐的社会作用。
我们难以忘记,当年共产党的军队正是唱着激越昂扬的《八路军军歌》,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延安时期的《南泥湾》,鼓舞着革命将士们开荒自给,解决了粮食问题。我们也难以忘记,是人民解放军一边行军一边唱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打败了蒋介石的。一百多年以来,《国际歌》歌声对于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起到了多么大的激励作用。多少革命烈士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我们还记得,新中国建立之后,《歌唱祖国》的歌声响彻中华大地。一些经典的革命歌曲至今为老百姓所喜爱。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和现实的巨大作用,我们就不必说了。不管人们怎样评价文革那场运动,有一点是公认的,那时候人们的精神是高涨的,其中音乐的激励作用不可忽视。红太阳歌曲被一些人说成是个人崇拜的产物,但是那些歌曲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今天还有人时时唱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物质的富裕是很重要的,但是精神有时候比物质更加重要。而音乐对精神的鼓舞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好了,但是人们的精神也败了。富贵使一些人追求声色的刺激,于是让人精神萎靡的靡靡之音广泛流行起来。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开放以来的歌曲,但是我们可以说这些歌曲没有几首能够鼓舞人的士气的。情缠缠,意绵绵,听起来昏昏欲死。到处是淫语情声,无男女不成曲。官员们在酒醉饭饱之后,往往也拿起话,不仅缺乏思想,音律上似乎也不协和。
正是这些艳歌丽曲,靡靡之音,让多少官员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沉湎酒色,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失去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的品格,走向堕落的深渊。而帝国主义正是企图通过这种手段来不战而屈我中华的。
健康的社会风气,人们的健康的心理,都离不开健康音乐的陶冶。我们应当大力倡导创作鼓舞人心的好歌曲,让靡靡之音特别是使人淫乱的曲子沉寂下去。果真这样,也许忧郁症患者会少得多,因悲观厌世而自杀者也要大大减少,社会风气会大大改善。
一句话:靡靡之音当废除,兴国之音可弘扬。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