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普遍自称社员,彰显人民公社社员的自豪感!
村民普遍自称“社员”,彰显“人民公社社员”的自豪感!
人民公社——是最有效的中国农村劳动的组织形式
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始推动力。劳动是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表达方式。在人类文明走向财富增长的历史过程中,有识之士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一旦成为社会的生产关系,其组织形式就是具备增加社会财富的有力措施。人类社会在社会财富的生产中出现过以各种方式或形式的劳动组合,这些劳动组合分为两大类,家庭作业为单位和集体作业为单位。社会生产又经过社会大分工,形成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近代社会再分化出服务业劳动。我们现在就有三个产业之说了。
工业从家庭作坊,工场手工业,发展到现代工业的企业化集体劳动组合形成了具备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这种产业工人的力量在西方经济的地位绝对是任何企业主或国家政府机构都不敢小视的社会力量。由于现代工业的生产特点,现代工业中的劳动组合形成的劳动者的集体力量以及他们为维护劳动者自己的各项利益而形成的组织体系,在西方国家已经达到成熟的地步了。
农业是最古老的传统生产部门,传统上是以血缘的家庭作为劳动组合的纽带,现代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农场主的大农业,这种农场主的大农业也是建立在以家庭为组合纽带的,无非是利用机械化,化学化,自动化的生产工具罢了。而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农业部门依然是以家庭作业为单位劳动组合,处于原始的低级落后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部门,集体化的合作制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劳动组合。这种集体合作制有各种不同类型,中国历史上的“农村人民公社”,就是最大规模的集体合作制的劳动组合形式。
中国的人民公社时代,生产工具无疑是处于不发达的落后的状态。大型的,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工具是缺乏而稀少的。想靠劳动工具的发达而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基本是一种愿望。而具有数千年家庭单干作业的中国农村经济,在整个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又必须向处于奠基式的中国工业部门的起步提供必须的粮食,棉布,食用油和肉类以及日常生活的副食品。如何办?这在当年是一个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生存的大问题。
在将一切土地受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后,中国的农民是限制在集体土地上的农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有土地的农民,而新中国的农民是没有自己私人土地的农民。由于土地性质的属性,决定了中国农民不得不走上集体化的合作制道路。将生产力处于落后状态下的中国五亿农民纳入合作制的集体化道路,就是当年从党中央(从党主席、国家主席、党总书记、政府总理等大小部门领导)到每一个农村农民的必由之路了。翻开新中国的历史档案,找不到有关反对走集体化合作化道路的反对派的,就是在进行公社化的过程中,也是找不到有组织的反对派别的,倒是有一些搞早了的杂音,但在公社化的强大大潮的席卷下,冒了一下泡,也就销声匿迹了。
人民公社的劳动组合形式集中了当时有限的人力物力,避开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发挥了共产党人的组织建设优势特长,将分散的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的缺乏必要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中国最贫穷落后的亿万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合作化工公社化的道路,将人力(劳动力,劳动者)作组织整合,用最高的组织效率,将数亿希望解决吃饭穿衣学文化农民的意志引导向改造生存环境生产状态的正确方向。这个正确方向就是“愚公移山,治理山河”。将实际的问题引导到集中力量大搞水利化,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搞农作物的优选优种(杂交水稻为典型代表),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开创了至今受益的农业稳定生产的新局面。
在公社化这种高效率的前所未有的农村劳动组合上,从组合劳动的社会组织效能上考虑,主流无疑是成功的。虽然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各种问题存在,那是组织劳动的思想之外的问题,而不是组织思想本身或组织效率或组织形式的问题。我们说,就人民公社这种劳动组织,从形式到结构内容,都是有利于发挥集体经济优势的,因为至今中国的土地依然是国家与集体所有。在这个基点上,那时候如想要刻划最新最美的大地山川而又不想坐失时机或坐等改变,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组织人民干。要干当然是干大干强,而且要具备教育意义,教育人民,教育子孙后代,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愚公移山,改造河山!至今走到乡村,所有男女老少村民都自然而顺口地自我介绍地说,自己是某大队某小队社员。可见,“社员”,人民公社的社员,这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对当年“人民公社”是心存自豪感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