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5)
论“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5)
听婵释禅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或是非系统的“思想理念”的多元化体系。“文化”,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难有抓头的虚体,说白了,其不过就是个“观念”或是“观念”的多元化体系或是集合体而已。因为有了图书报刊、学校教堂、电视电影广播等的影视业、形式多样的文艺体育团体、互联网、甚至包括人的大脑等等这些“文化”的传承、学习、传播、宣传、灌输、批评、批判等的多元化、现代化的“载体”,才使人类好象对“文化”有了点实体性的“抓头”。而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类对“文化”的传承、学习、宣传等,则主要依赖的就是人大脑记忆这个“载体”了。所以,对于“文化”的理解,我们即不能停留在没有依附实体的“就文化论文化”的空对空时代,也不能给“文化”狭义在那些传承、学习、传播、宣传、灌输、批评、批判等的有如图书报刊、学校教堂、电视电影广播等的影视业、形式多样的文艺团体、互联网等等这些多元化、现代化等的文化“载体”上。
而所谓的“文化依附实体”,那就是人类的基本“衣食住行用”等的“市场经济运行实体”。也即通过用“马列毛主义”武装起来的执政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这类政治文化的“实体或叫实际载体”,来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指导和指引;通过掌握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等“企业文化”的企业,和管理和约束市场经济运行的“管理调控文化”的政府这些经济文化的“实体或叫实际载体”,来具体“实现和实践”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掌握有如“儒家法家文化”等的家庭、企业、社区、个人等这类社会文化的“实体或叫实际载体”,来调整和协调各种利益、道德、矛盾纠纷关系,并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文化载体的合力来实现和和实践人类的基本“衣食住行用”等的“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也就是说,没有“实际依附实体”的空对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凡“文化”必有其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只不过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大小、好坏、香臭等,则是有很大区别和不同罢了。哪管这个依附体是一个梦境中的“桃花源”呢!但总能成为一个人类的精神寄托。当然,至于把“文化”狭义为具体的某个或是某些文化“载体”的所谓的具体形式化“载体文化”,比如“小品”等的文化载体形式或是文艺表现形式,则与本文所说的“大文化”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文化”,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或是非系统的“思想理念”的多元化体系,并通过“人”把这些“思想理念”等的“文化”播撒到人类基本的“衣食住行用等”的“市场经济运行实体”之中,播撒到“执政皇族或是执政党、朝廷或是政府”等各层级组织里,并通过其过滤出的那种叫做“核心、主流、主导或是主体”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等来“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等的实践活动。比如:“马列毛主义和公有制及其以人为本”等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私有制及其对多数人和外族进行残酷剥削和疯狂掠夺等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儒家和法家文化等就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儒家和法家文化等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曾经还是很标准的核心“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呢!至于宣扬革命英雄主义思想理念的有如《亮剑》那样的文艺作品,和有如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我的丑娘》那样的对“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理念的批评、批判或是争鸣等,则是一种或是某些局部文化思想理念的“特定播撒”。但其效果往往比空油无物的说教更有潜力的神功奇效。
随着科学技术推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手段、交换手段、消费手段的进步,特别是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进步,人类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也在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或是非系统“思想理念”的多元化体系中,通过不断的“取其精华,剔出糟粕”的有如“五四”、“文革”等的革新、改革和革命性“文化”活动和运动,才不断地为其增强了健康的生命活力。也就是说,从封建市场经济的即不讲“效率”,也不讲“公平”的“官本位”的主流文化,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的“金本位”主流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即讲“效率”,又讲“公平”的“人本位”主流文化,人类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向着文明和进步的方向迈进和发展,并进行着各文化之间本质和目的大不相同的“升级换代”。
当然,上面所述,也仅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划分的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纯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分类,而在实践中,是从来就没有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封建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社会形态独立存于某一个社会实践体中的。也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即有封建主义市场经济的“官本位”的文化,也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金本位”文化,更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本位”文化。而在某一个国家究竟以哪种“文化”为核心、主流、主体或是主导,这就取绝于该国“文化”的“文明和进步”的发展程度,特别是取绝于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手段、交换手段、消费手段的进步程度,尤其是社会文明推动“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进步程度。比如说中国,虽然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本位也即以人为本,或是叫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已经60年了,并且其政治文化的核心指导思想理念也是“以人为本或是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主导和主流文化,但由于传统封建市场经济的“官本位”主流文化的影响太深,和新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金本位”主流文化的诱导和诱惑力太强,所以,“马列毛主义”倡导并实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本位或是叫为人民服务和公有制”等的核心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也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于是在前苏联就发生了对持“落后”文化的大清洗式的社会主义“人本位”思想理念的确立过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就发生了想用社会主义“人本位或是为人民服务和公有制”等思想理念来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头脑的排斥和批判封建和资本主义文化的“文化大革命”。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则是再也“无法抗拒住”封建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和诱惑了,而是采取了“与其堵流,不如疏流”的放开后循序渐进地吸收这“两种文化”的精华、精髓和精神等来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办法。当然,不可否认,也确实吸收进来了这“两种文化”的许多糟粕。而当今中国的文化发展时期或是阶段,正是这“三股文化洪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全面融合、互补、激荡、冲突、矛盾和斗争的“大决战、大混战、大合流、大冲突、大斗争”的“战国群雄并起”时期或是阶段。有人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甚至认为中国正处在这“三种文化三分天下”的分封局面。如何引导这种不分香臭、好坏的文化兼容并蓄混乱状态,无疑是摆在执政党及其政府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面前的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文化”,即有通过“当官买官”再进行“官商勾结”的封建“官本位”文化来达到“荣华富贵、扬名立腕”目的的文化;也有通过办企业或是经商做买卖再通过“商官勾结”的资本主义“金本位”文化来达到“荣华富贵、扬名立腕”目的的文化,更有固守“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的社会主义“人本位和公有制”文化来达到“济世救民或是享受生活”目的的文化。正所谓人各有志,人各有所好,人各取所需,人各有所行。而人们的这些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其全都是受到来自其受到的各种不同的或是自觉自愿的,或是强加强迫的“思想理念”文化的深刻影响和世界观的确立后对其行为行动的一种必然的支配。
总之,如果我们非要给“文化”下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的话,那么听婵释禅就把“所谓 文化,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或是非系统的‘思想理念’的多元化体系”这句话算做是给“文化”下的一个定义吧!
2009年6月17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