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梁祝掩盖了我所有的光芒,艺术家应该感谢那个时代?

火烧 2009-05-29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梁祝》创作背景及陈钢对时代的感慨,分析经典作品如何掩盖艺术家光芒,引发对艺术时代影响的思考。

陈钢的《梁祝》创作背景,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应该感谢那个时代?为什么那样的作品会在那个年代产生,为什么创作后的作品,掩盖了他所有的光芒?那么毛泽东呢?毛泽东时代又该怎么评价?引人深思。我不做长文,只引作者的采访记,读者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引言

------------------------------------------------------------------------------------------------

《梁祝》掩盖了我所有的光芒  

 来源:天府早报

------------------------------------------------------------

    《梁祝》作者、著名作曲家陈钢的小提琴作品音乐会,本月16日将在锦城艺术宫奏响,昨日,年过7旬的陈钢特地来蓉为音乐会做准备。面对闻讯赶去的《梁祝》爱好者,陈钢谦虚地表示,他已无法创作出超越《梁祝》的作品,因为《梁祝》已达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它”的辉煌境界。只是陈钢笑称,《梁祝》几十年来演奏者无数,却少有人给过作者版税,“好在我们这一辈只当用音乐做贡献,毕竟这起码证明了大家都喜欢听!”

  忆往昔  差点拒绝写《梁祝》


  《梁祝》是中国乃至世界乐坛的经典之作,不过由于已经创作了40余年,所以如今的乐迷已少有人记得这部作品当初的创作背景。即使有人听说过作者陈钢和何占豪,却也不知两人还是在念大学时,就写下了这部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回忆当年的创作情形,陈钢透露自己差点与《梁祝》擦肩而过。

  陈钢回忆说,《梁祝》诞生的1959年他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念大四,当校方找到他与何占豪合作写《梁祝》时,他还考虑影响写毕业论文打算放弃,幸好老师一句“音乐必须民族化”才打动了他。不做则罢,一答应创作,陈钢和何占豪就全心投入,“那时我们的心很真、很纯,不为功名、不求利禄,只是一心一意地投入角色。那真是含着泪绞着心,与乐曲中的主人翁同命运共呼吸。我们的合作不是那种表层的旋律加配器的凑合,而是一种深层地从乐曲的情韵、色彩到结构、语言的高度统一。我们两个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性格兴趣迥然不同的作者,基于共同的历史使命感与对江南音乐的热爱,创造出的一个崭新的生命体。这样的合作,也许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成功之例,很值得眷恋。”

  看今朝  无法超越昔日经典

  1959年《梁祝》问世后,迅速在乐坛引起轰动,一位马来西亚华侨甚至激动赞叹,“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只是经典总难超越,一曲《梁祝》掩盖了两位作曲家在以后乐坛的所有光茫。陈钢透露,他在《梁祝》之后也陆陆续续创作了一些作品,但都无法超越《梁祝》,虽然自己很喜欢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王昭君》,可这部作品在国内上演的次数并不多。

  在最近的20年,陈钢的新作更是寥寥无几。说到自己的“失声”状态,陈钢坦然承认,“其实国内音乐家的创作境况很艰难,我们没有谭盾那么好的机会,可以与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合作。如果我写一部作品请他们演奏,起码得花10万元以上的费用,如果要进音乐厅,又得加10万元。国内哪个音乐家能承担得起这种开支?当然,这些只是影响我创作的客观原因,主观上还是怪自己不够努力,当然无法超越昔日。”

  □一点内幕

  演奏《梁祝》的人90%都没交版税

  《梁祝》走红46年,优美的旋律数万次在各大音乐厅奏响,不过,陈钢和另一作者何占豪却很少收到版税,“可以说演奏这个作品的人90%都没有交版税,我可以理解,因为中国的版税制度正在逐步健全之中。”话锋一转,陈钢在现场“阿Q”了一把:“其实换个角度想这也是好事,表明大家都喜欢听嘛!”

  虽然以后的作品无法超越《梁祝》,陈钢创作的《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作品却照例吸引世界古典音乐权威品牌DEC-CA公司买断版权,并在全球出版。在16日晚的音乐会上,陈钢将向成都观众介绍他的这些心血在之作,“我知道成都有很多小提琴音乐爱好者,作为一名作曲家,我愿意在那天与所有热爱音乐的人一起分享音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