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为镜,中国人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以日本为镜,中国人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现代禅文化倡导者王绍璠先生访谈
问:最近从网上读到文章,认为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对日本有负面情绪,但是如果看到日本的真实情况,却又不得不承认,日本值得学习。不过,这些文章虽然都谈到一些,但是还是感觉不够深入。希望您可以从文化的更深层面谈谈,究竟中国是否应该跟日本学习,又该学习什么。
答:日本文化百分之百、万分之万来自中国。明治以前,日本全部都是吸收中国文化。他们通过遣隋史、遣唐使、宋学僧、宋学使到中国学习,尤其是12世纪以后的室町时代,是中国文化影响日本的最盛期,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治时期。
日本奉行的是拿来主义,而且拿的主要是中国一流的东西,那就是禅文化,而不是儒家或者其他的文化。尤其是宋元之间的五山文化影响到日本五山文学,当时不通汉文学不能做禅宗祖师或者考取功名,形成以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影响当时日本社会的上上下下。尤其是宋朝入日禅师,影响了日本的外交等幕府国策的制定。后来在日本战国以后文化没落、精神颓丧时期,又有明末的隐元禅师给日本注入清新的潮流,开启了日本江户一代的文化,奠定了明治时代兴盛之基。
问:请具体介绍一下唐宋一直到隐元之前,禅文化是怎样影响日本的?
答:在隐元东渡之前,在日本历史上很多时期,禅宗就一直受到重视,尤其是受到武士阶层的欢迎。十三世纪以来,中国禅僧接踵渡日,更使禅深入渗透和影响日本。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五山文学,就是来自宋元以来中国禅文化的影响。禅文化传入日本以后,在武士阶级和幕府政权保护下,迅速发展,以五山禅僧为主体的诗人,以京都、镰仓五山十刹为中心,掀起了汉文学风潮,广泛深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五山文化作为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之祖,奠定了日本几百年的文明之基,影响所及直到明治维新时代。
问:您说到末清初的隐元禅师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具体影响是如何表现的?
答:曾任福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的隐元禅师1654年到了日本。以日本水尾上皇为代表的上层文化,与新的江户势力结合,着手黄檗寺的开创。由黄檗山的开创所象征的中国禅文化的东渐,其影响不仅在佛教方面,也涉及包括阳明学、水户学所代表的日本文化的再兴,以及古文辞、国学、中医、社会教育的普及等方面,进而扩展到以文人趣味为背景的煎茶、普茶料理等生活领域。成为现代重大课题的师家制度,以至于天皇制,都表现出日本文化传统意识与禅文化传统意识相吻合。
隐元到日本的时候,日本自镰仓而盛的五山禅门学问已经衰败,而通过黄檗僧的弘宣,重新开启了日本江户时期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关心和学习,使日本从战国中世纪以来长期沉溺于道德沦丧、文化低落、生活腐糜的精神困境中苏醒,重振起大和民族的精神。对日本近代社会和文化,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离开黄檗禅文化的影响都无法解释。现代国际上禅的魅力的久远源泉,可以说主要来自黄檗隐元。
问:很多中国人认为,唐代鉴真对日本影响很大。
答:鉴真对日本的影响是在古代,是某些片面的影响,代表唐代时期,不是那种深远的影响。在近代,禅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还是隐元禅师东渡带来的禅文化。
所以我说,现在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不必去打棒球,应该去看隐元的祖庙,这才打到根本上。我建议以后中国领导人访日,带两本书去日本,一本是《隐元全集》,一本是《武士道》。这里体现着真正中国精蕴的禅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我们可以用禅来亲和日本。
问:您认为《武士道》一书深入谈到中国禅文化对日本精神的影响。这本书到底如何体现禅对日本的影响?
答:日币五千元上面的头像,新渡户稻造,就是这位日本的精英,创作了警世之作《武士道》。武士道的精神,作为大和民族之魂,其亮点正是从中国文化尤其是禅文化中汲取的。武士道正是以禅文化为底蕴,吸取了仁、义、勇、礼、忠、孝等中国精神,谱成了深刻影响日本民族精神的武士道。
禅宗从道德和思想两个方面作为武士修养的依归。禅教诲人们,一旦承当人生道路之后,呼唤不回头,牢笼不肯住;就思想而言,禅认为生死不二,当仁不让,见义勇为。禅的修炼是单纯、直截、自恃和克己的,种种戒律倾向与武士精神之道十分一致。优秀成功的武士都是戒行、自肃的修道者,禅则教授他们如何成为这样的人。这样,禅宗受到当时领导阶级的庇护,成为他们治理天下的精神指南。
时至今日,大和魂、武士道,仍在继续为日本民族的繁荣昌盛服务。正如《武士道》作者所说:“武士道作为一种不知不觉而且难以抵抗的力量,推动着国民及个人。虽不具备形式,但武士道过去是,现在也是我国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和原动力。”
问:禅文化在近代是如何影响日本的?
答:禅文化广泛融进了日本的民族特性,使日本自明治之后由亚洲进入到世界之林起到主导作用。日本在短短的维新时代之所以有如此的飞跃和成就,还是奠基于江户时代200多年和魂汉才的经世致用。正如《武士道》所说:“武士道的精神就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一旦获取和掌握了这种来自中国“时中”、“与时偕进”的日新精神,明治维新就有了新时代的精神和意义。而“明治维新”这一名词恰恰就来自这种时新的精神。
当代日本从堤义明的“西武精神”到稻盛和夫的“心的哲学”,也处处都展现禅文化的光彩。本着明治维新的改革余威,现代日本的企业更掀起了管理学上的一场革命:企业管理中人的价值被重新估定,非理性的精神情感因素被前所未有地加以利用、强调,从而硬管理转化为软管理,物化管理转化为人化管理。这种日本人文精神的体现,就足以使西方管理世界臣服;而这种日本人文精神的活水源头,就是中国唐宋盛世所创立的禅文化。
当前日本茶道、柔道、剑道,都是禅的表现。禅进入了日本的日用生活,融生活于花禅一味、弓禅一味、剑禅一味、茶禅一味,使有限的空间展现了无限的生机。日本人的严谨、日本人的规矩、日本人的传统无一不是禅。日本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认真履行职责,这是日本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而当中国人把这把刀子丢掉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和日本人比了,所以要和日本人学。
问:您说武士道体现了禅文化精神,但是后来日本的武士道,又有了剑走偏锋的倾向,比如切腹自杀这样的做法。这不是真正禅文化的表现。
答:武士道到中国明清时期成熟,但是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开始去中国化,武士道也开始丢失真正禅文化的精神。这也是因为中国到了乾隆时期,也开始丢掉了禅文化这把刀子,失去了精神内蕴,不能为日本带来榜样的效应了。现在的日本,也缺乏真正的武士道精神。一战时候开始,就丢掉了原始的真正武士道精神,走的是神道。
目前日本的禅文化,也只有皮毛,但是就是从这皮毛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禅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以看到禅文化的了不起。
问:您认为禅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蕴,那么请简要谈谈,究竟什么是禅文化?为什么说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答:禅宗思想是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产物。禅文化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在中国,禅宗作为生命之学,虽和先秦以来的诸子百家之学别帜互异,但却后来居上,兼收并蓄地包涵了各家的精旨。中国历史上,禅对儒、佛、道各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就是禅文化。
广义来说,禅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心要,狭义而言,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就的实证方法。通过禅的方法,可以使大脑引爆激情,顿开智慧。禅就是善用大脑,开发大脑,开发智慧,是回归智慧和德行的最多快好省的方法。透过禅的实悟,可以更好地修证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之觉”,诚为真修实证的不二法门。
只有掌握了禅这把“黄金之匙”和智慧的方法,在浩瀚无涯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海之中,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不精通禅文化,不亲证禅宗的心地法门,就无法真正理解唐代以来的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的实旨和内容。
问:一般以为,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周边国家。为什么您说影响日本的是禅文化,而不是儒家?
答:宋代以后,儒佛道三教合一,合到了禅文化。所谓的儒佛道,自此都主要以禅文化为内蕴,已经不是原始的儒道佛。而正是唐宋以来的禅文化,影响到了日本。
禅文化从实质上支撑了所谓“儒家”的门面和道统,影响了中国文化近千年。宋明理学家们提倡的“内圣外王”,实际是儒家的治世事功和禅宗内养精神的结合。宋代是士大夫参禅风气全面展开的时期,历久不衰。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是受到“五四”以来的主流学派的影响。他们抬错了棺材,哭错了祖宗。他们之所以这么认为,也是沿袭了西方对中国的观察。西方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时候,是启蒙运动时期,那时中国文化标榜的是儒家的理学,而理学家们虽然受到禅的影响,但是他们并不承认。所以西方就简单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儒家。
问:中国文化系统锤炼出的禅文化,却在近代没有得到自己的重视。现代的西方世界,禅也很受欢迎,但是西方人认为禅是日本的。
答:近代在西方思想界很有影响的铃木大拙,就被日本看作国宝。他那是皮毛禅,可到底还是禅,沾点禅边就不得了。铃木大拙影响了西方心理学、哲学,比如当代在西方很有影响的海德格尔。近代禅对西方的影响,要归功于日本。所以在西方一谈到禅,就认为是日本的。
问:经过您的一番话,可以说,中国人是应该通过日本这个邻居,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和构划我们的未来。但是要谈到从日本借鉴,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中国人的确很有情绪。
答: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打开心扉,只要是好的就该学。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文明的民族。禅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神髓,以此反思历史、反观邻国,可实事求是地看清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日本就像是中国的影子,吸纳和融汇了我们智慧的禅文化体系,一直传续应用至今。礼失求诸野,我们可以很现成地把丢掉的东西,从日本那里重新找回来,真正认识中国禅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多快好省地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和德行,重振民族自信与民族正气,促成民族的全面复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