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观改造的几个问题
关于世界观改造的几个问题 丁公毅
一,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所谓“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即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主观世界,也就是人的思想。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都属于一定的阶级,他的世界观,不管他自觉不自觉,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一定阶级的烙印。
在现代世界上,就其根本性质上来说,世界观只有两家,即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无产阶级世界观。中国修正主义的世界观,是最腐败,最贪婪,最无耻的两面手法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资产阶级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它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过显著的革命的、进步的历史;在思想领域里,也产生了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但是,即使在当时,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使他们的唯物主义局限于对宇宙自然界的认识,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仍然是漆黑一团的唯心主义;他们的经济学局限于“经济人”的唯利是图的框架里;他们的社会主义只是一些自由平等博爱和没有剥削的空想;他们的方法论则或者仅限于形而上学的机械论,或者是唯心主义框子束缚的辩证法。
当资产阶级坐稳了天下,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的矛盾之后,资产阶级就日趋腐朽和反动。资产阶级世界观就变成了集几千年反动思想之总成的反动世界观。
现代资产阶级世界观无论对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想的认识都是唯心主义的,它的方法论主要是不问是非,不讲仗义,不择手段,极端自私自利的实用主义,它的核心是极端反动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
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小私有者阶级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属于资产阶级世界观。
无产阶级是承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赋予的埋葬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劳动者阶级,是一个一无所有,完全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所以它具有和私有制与私有观念彻底决裂的大公无私的最彻底的革命性。生产劳动中的严密的劳动组织、高效的劳动定额和严格的劳动纪律锻炼了它的组织性纪律性;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它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里唯一的日益壮大而最有前途的劳动者阶级。
无产阶级世界观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它的核心就是彻底同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决裂的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
二,在阶级社会里,资产阶级要按照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世界,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消灭共产主义,让无产阶级永远做他们的雇佣奴隶;无产阶级也要按照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世界,埋葬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争得自身的彻底解放,也使全人类摆脱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枷锁。这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极其重要的部分。
这两个阶级世界观的斗争是思想战线上的阶级斗争,有不同于政治战线和经济战线上阶级斗争的特点:
第一,长期性。在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被推翻,经济基础被消灭以前,固然存在着这个斗争;即使在这之后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也存在着这个斗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流毒,不会随着资产阶级政治上被打倒,经济基础被消灭而很快消失的,它还是资产阶级复辟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彻底肃清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流毒,使无产阶级世界观成为广大群众自觉的世界观,是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否则,资产阶级还可能“借屍复活”。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事实证明了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里掌握着政权的共产党内资产阶级正是由于党内一些世界观没有改造好的当权派,迎合国内资产阶级复辟资本主义的思想和美帝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而产生的。正是他们,凭藉手中的政治权力,通过推行修正主义路线,把国家代管的全体劳动人民公有的生产资料变为实际为他们所占有,从而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变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即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他们也就成为披着共产党外衣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就亡党亡国了。
第二,广泛性。这两个阶级世界观的斗争,存在于各条战线上和社会各领域中,从工作场所、会议室到餐饮场所、娱乐休闲场所,从公众场所到个人私生活里到处都是战场。
第三,反复性。思想战线的阶级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人们头脑中的利己主义、私心杂念,不是一次两次批评就能改正断根的。今天在这种情况下检讨了改正了,明天在另一个地方另一种场合还可能“旧病复发”,所以就必须经过反复较量,才能最终解决。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已经建成的情况下,毛主席还要坚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每隔七八年要发动一次以斗私批修,改造世界观为根本目的的,以整党内走资派为重点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第四,进攻性。思想战线上的阶级斗争的特点是斗争方式的进攻性,这个斗争要解决人们头脑中的错误思想问题,只能采取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斗争方式。
三,在资产阶级世界观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仅在它掌握着国家政权的时候如此,即使它被打倒之后,它还有几千年私有观念、习惯势力、农民小生产者阶级的资本主义自发趋势等力量。它的世界观是荒谬的,但它的以自私自利为核心,以财色为诱饵的手段对于世界观没有改造好的人却具有一定的迷惑力。
无产阶级世界观具有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但是由于几千年私有制和反映私有制的私有观念对人的毒害,即使是血统无产者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也不可能在工人自发运动中产生。任何人都不可能“自然红”。
四,无产阶级世界观是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它是十九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恩格斯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欧洲革命运动与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学说中的“合理的核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并加以彻底改造,从而发现了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的发展规律,并创立了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马恩之后,俄国的列宁和中国的毛泽东相继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了新的经验教训,全面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使无产阶级世界观提升到一个更加丰富的新阶段。
马列毛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性与科学性,不仅由于它们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自然科学最新成果、人类社会阶级斗争和先进思想发展的哲学概括,而且确实为迄今的自然科学最新成果、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规律的事实所证明。要以它们为武器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帮助别人改造世界观,就必须遵守以下四点要求:一是要坚定地站稳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二是要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三是理论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四是要特别注意在群众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自觉地改造世界观。
五,自觉地以马列毛主义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对每个共产主义战士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告诉我们,一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竟能变成共产主义的叛徒,如德国的考茨基、俄国的普列汉诺夫、苏联的赫鲁晓夫和中国邓小平等,根本原因都是由于不能自觉地改造世界观。
因此,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自己的世界观改造问题。具体地说,主要是应当做到:
(一)联系自己的思想和革命工作,刻苦攻读马列毛有关著作,主要是: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做什么》、《国家与革命》;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老三篇》等。认真掌握这些著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会坚信马列毛共产主义的正确性和一定能够实现的科学性,因而也就会产生为之实现而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生命的决心与勇气。正如烈士夏明翰所说的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从而会坚定地根据马列毛世界观的基本原理对照检查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上的错误,以“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自觉性,反复彻底揭发内心深处潜藏的私心杂念,分析其在言行上的具体表现,找出切实纠正的方法,坚决在行动上纠正。
(二)要本着实事求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精神,虚心听取和接受群众或别的同志的批评,既不文过饰非,又不“哗众取宠”;也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别的同志进行“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达到团结的目的”的善意批评,既不“以偏概全”,又不“无限上纲”;对于群众,则必须遵循善诱,启发他们进行斗私批修的自我教育,提高觉悟。
(三)要坚持“革命到老,改造到老”的精神,反复地进行世界观的改造,把那些错误思想在萌芽状态时就连根肃清。特别是在革命遭受暂时挫折时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惊慌失措,悲观失望,不敢接近群众的苗头;在革命胜利的时候要防止与克服居功骄傲,贪图享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苗头。
(四)改造世界观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核心是真正做到两个“彻底决裂”,即和私有制及其在头脑中反映的私有观念彻底决裂,真正达到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境界。有了这种思想境界,在敌人的刑讯室、刑场上和战场上就有为共产主义牺牲一切,包括个人生命的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在金钱、美色、名誉地位的诱惑以及家族子女的安全等各种阴谋暗算的陷害下,就会有正气凛然,毫不动摇的共产主义英雄本色,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真正具有马列毛主义的“火眼金睛”,能够识别帝国主义的一切阴谋,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一切伪装,克服一切困难,把社会主义大革命发动起来!
2009年4月24日于沅江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