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说搞笑

火烧 2009-05-04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搞笑一词的起源,分析其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搞笑艺术形式如何通过幽默和夸张手法缓解压力,成为一种特殊的娱乐方式。

说  搞  笑  

李文斌  

搞笑一词现在常流于口头。笔者上学时没有学过这个词,查词典,里面也没有。它是一个舶来品,进口货。具体来自何处,无从查考,但来自香港的可能性大。常听香港人说某某节目是搞笑的。也常听广东人说香港某某电影是搞笑片,云云。香港是一个外部世界的感受器和接收器,也是外来文化吸纳、糅合、变通之处,不少洋玩意儿大都通过香港传入内地。  

顾名思义,搞笑,就是要搞。不搞不笑,要笑必须搞。但怎么搞法,怎么笑法却大有文章。  

首先说笑。从生理上说,笑是人的面神经控制面肌肉使之呈现不同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依其不同,人们又赋予了笑的不同的名称。比如:狂笑、大笑、微笑;冷笑、奸笑、狞笑;慈祥的笑、善意的笑、关爱的笑;嫉妒的笑、讽刺的笑、猜疑的笑;会心的笑、发自内心的笑、抑制不住的笑;强装的笑、苦笑、皮笑肉不笑等等。从笑的解读或者笑的含义上看,有成功的笑、胜利的笑、温柔的笑、赞许的笑、鼓励的笑、满意的笑、信赖的笑、欣慰的笑。也有幸灾乐祸的笑、置人死地的笑、借刀杀人的笑、阴险毒辣的笑等等。  

然而,平时说的搞笑,却没有如此大的背景。它一般是指文艺界的作品、剧目的类型或效果。我曾问过不少香港人,为什么要看搞笑片。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告诉我,因为香港的工作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的压力很大,闲暇之余要用这种方式施放一下,缓解一下,求得心理的安慰。可见,搞笑片、搞笑节目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是笑,是通过搞的办法让人产生笑,而一旦笑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就减轻了。  

接下来就是怎么搞了。一般的喜剧片、喜剧节目是通过唤起人们的幽默感而使人笑。如候宝林、马三立的相声,赵本山、赵丽蓉的小品,冯巩、陈佩斯、蔡明的喜剧等。他们的特点是自己不笑,让观众笑。然而,搞笑就不同了。它要求在搞上作文章。男人在胸部戴两个大乳罩,男人穿上女人的花裙子,脸上化上妆;女人剃光头,画上胡子;男女老少穿上妖魔鬼怪或者狼虫虎豹的衣服在台上乱蹦乱跳。没等观众笑,他们却都在舞台上笑傻了。这种搞法,台上台下,都在笑,但都是皮笑肉不笑。对此,内地的观众大不以为然,甚至很反感,然而却能在港台屡演不衰,由此还造出了那里的一批笑星。这些笑星有的虽然一大把年纪,但只要在舞台上扭上几下,却也笑声一片,真是邪了门了。仔细想想,也不奇怪,有求就有供,有需要就有生产。你的笑需要我搞,我搞是为你笑,两厢情愿。  

自从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外来文化如决堤洪水一涌而入。趁着那股新鲜劲儿,港台的东西被奉为至宝。一时间,搞笑不但被全盘接受,而且发扬光大。各种新鲜的搞法被发明创造出来,各电视台成了生产皮笑肉不笑的工厂,一些主持人,甚或一些有名的小品演员也客串着搞……笑。演播厅里虽然笑声不断、掌声不断,但一听就知道那是导演或者说是搞出来的。  

人的喜怒哀乐都发于情。笑也不例外。你永远无法象面神经控制面肌肉一样控制人的笑容。硬要去搞,那也是假的。香港人是因为工作生活节奏快才想出了这么一招,但香港人的日子过得并不赖。如果是上不起学,生不起病,失业下岗,生活无着,穷困潦倒,这种搞法还能笑起来吗?媒体和文艺界想过吗?  

2006年5月27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