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殇:林彪和中国--有谁读懂中国近代史?
笔者小心翼翼地发这篇文章,生怕踩着地雷,但是,现代中国学术、舆论界那些文人的庸俗低下的花招又如此令人厌恶。于是放胆走来。
有些学者主张变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为凤凰或熊猫,从中国史上看,人是可以阉的,民族能不能阉却不知道,这些学者最好是先把自己阉了再出来说话;
有些学者声称自己有了研究新发现,认为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而不止息的原因有两个:不远征;中庸。
“不远征”倒也是一种理论,是明朝朱元璋和他的孙子朱高炽的主张,不过都是为民着想的。朱元璋穷怕了,所以不愿意再折腾了,即罢了对蒙古的征讨,也劝子孙不要到交阯(越南)生事。不过他的儿子朱棣就不能不办了,朱棣一生都在北征南讨中度过。朱棣玩够了,他的儿子朱高炽就相当谨慎了,也就是与民休息, “洪熙元年。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即罢了下西洋和交阯的事务。
“不远征”并不是一个文化,只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政策,把它作为中国的优质文化看实在有点莫名其妙。古代中国是王霸互为的,没有远征那来现代中国?即使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远征,如果老一辈都呆在窝里不动,那里来现代中国?
中庸当然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中国独有的方法论。可惜的是大多数学者是把中庸看成是和稀泥的,即使是自称读过黑格尔《小逻辑》的,或者是研究了辩证法的,仍然停留在古人的中庸是“不偏不倚”的水平上,死活不肯向前一步走,真让人怀疑这些人真的读过《小逻辑》或辩证法。
厌烦之余就想起了中国革命的那一代高手们,正好读了陈亮的词。
准确地说,笔者并不喜欢陈亮,比较服膺的是朱熹,也就是重文化和教育。对于那种要求他人为朝廷作牺牲的议论不大以为然,毕竟素食者不为肉食者谋,笔者在读庄子的沧浪之歌和顾炎武的天下观时都在质疑陈亮之说,现代中国人本来应该有这样的民主意识。
现代中国已经不复旧王朝了,国家初兴,不能不以自强为勉励,陈亮的事功主义也罢,边沁的功利主义也罢,能为祖国强大者皆可,我们这一代人只有认命了。于是,不能不把林彪推出来称赞一番,希望这个社会多一点阳刚,不要搞得现在八方责难、四邻皆困,谁都可以要中国割一点什么,好象13亿中国人不是人,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肉;更不要搞得内部混乱,那一个族都想独立,连罪恶滔天的满清也可以占据北京大舞台。
文章基本上置于笔者的博客中,偶有转帖,总点击率大约近万,对于一个不能呼风唤雨者,也算是一个较高的点击率了。对帖子持截然反对观点的主要来自原来的对手即国民党败军的后裔:
例如一个以国民党旗帜为名号的网民这样评论笔者的观点“其一,近代中国战争学无出林彪之右者,毛泽东以哲史学驾驭战争,林彪以战略、战术驾驭战争”,写到:哈哈。大牙掉了。(天有经,地有义发表于 2009-2-1)
一个不愿意留名的游客这样写到:“华而不实的说法,林彪的军事败笔在辽沈战役众所周知。有人更愿意为一个韩信式的林彪大唱赞歌,是逆反心理在作祟。”(游客发表于2009-02-02)
当然,在战场狼狈逃窜了,在文场找平衡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说说而已。
更多的网友主要是以其它的将帅来平衡林彪,并不看好林彪。
当然,懂得三大伟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周恩来对纪登奎说:“你不懂,你不懂!”这个不懂反衬毛泽东,毛泽东的晚年有一种强烈的托钵僧的孤独心态,实际上也就是达于精深的哲人的心态。要能够真正明白这一代伟人的心态其实不容易,不仅仅是政治的,更重要的是哲学的,例如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对当时的场景有第一手的资料,但是她同样无法进入她的伯父的内心世界,她甚至把周恩来当其时的心态作为被压迫者的心态来描述。
毛泽东之后,中国思维不复深刻,也就印证了毛泽东晚年的孤独感。事实上后30年间中国文化界糜烂,相似于促使毛泽东发动文革之前的中国文坛。在一片庸俗声中,要求网民理解三大伟人是不现实的,但是中国网友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却是不可否认的。
问题出在和平时期耽于欢乐的仕阶层,他们本来应该承担引导社会大众走向深刻思维的使命。但是,失去批判能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同阉人,即使能够摆脱满清文化的影响,也同样不能摆脱晚明庸俗化的仕子风气。吴唅写海瑞骂皇帝,引起毛泽东的愤怒,毛泽东的愤怒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大明朝的复灭主要的责任是明朝仕子在思想上的庸俗化,在政治上的自以为是,百无聊赖的党争。怎么能够延续满清分子对明朝的歪曲呢?难道中国还要再起晚明的党争?
不要让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再成为不负责任的一群了。和平时期,中国的仕子阶层常常食有鱼,一些平庸者也常常游戏于勾栏瓦肆之间,例如晚唐的杜牧。
说杜牧是因为他写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好象豪气冲天,却把对朝廷不应该负任何责任的娼家作陪衬。笔者常常以为是那一个名妓向浪子杜牧耍大牌了,惹得这个公子哥儿写出一个好诗来。不过,杜牧浪漫则浪漫,决不乱说,临死前把很多不好的诗稿焚了,不想遗害后人。绝对不象现代的一些文人逮着机会就说一通,生怕人们不知道他内心的懦弱。
清初的孔尚任也在《桃花扇》里以“隔江犹唱《 花》”作为侯方域在秦淮河结识李香君的媒介。笔者在《 李香君、侯方域情定“ 花”》中记录:“是夜,义气如虹的侯朝宗饮宴秦淮河,耳闻河面上笙歌女乐,不觉吟哦‘商女不知亡国恨’。正好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画舫经过,香君闻声有感,低声漫答:‘不知亡国恨的岂只是商女’,侯朝宗为之心动。”
可见杜牧、侯方域还是孔尚任,懦弱则懦弱,却仍然有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决不把懦弱当学问。
勾栏瓦肆之说,不足预国家大事,却污染社会文化,诱惑他人的觊觎,此影响之大,尤其是在现代传播媒介之上。与朱熹同时期,又同出于武夷山的柳永是没有功名的勾栏瓦肆诗人,他以一曲小调描绘杭州城“重湖叠崦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诗如锦绣,却引得宋人的死对头金庭主子完颜亮的怦然心动,立志“立马吴山第一峰”。
完颜亮也许是因为锦绣河山心动,更主要的是从锦绣中看到南宋国民的庸俗和腐败,以之得出可以战而取之的结论。庸人们也算是“暖风薰得游人醉。”了,只剩下陈亮们愤然高歌,更令毛泽东、周恩来嚎啕大哭。
在《国之殇:林彪和中国》文中,笔者写了:“处于人类丛林状态的中国,弃自己的战争之神而非之,殊为不智!听任“文人墨客”的骚动,殊为不智!”其实是心里话。记则记矣,于世不欺心。
壶公评论写于09年春节
国之殇:林彪和中国--有谁读懂中国近代史?
前言:
读陈亮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引发了对林彪的思考,此类问题已经有高层的定论,在现代中国,在法律和文件并没有截然而分的现代,解析此类问题无疑于桃下瓜蹊,最好是讳莫如深,深则隐。
不过中国近年情势的发展似乎摆脱了“《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的困境。谈林彪虽然还是有点“恐犯忌而干讳”(《楚辞》)的感觉,不过笔者只是就一篇词而言,其它的则有待思考。此文只是与方兴未艾的“林彪学”的共鸣。
“林彪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至少可以从战争,政治,价值观,这样的三个角度来思考林彪。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大变革的枢纽时期出现了三个杰出的人物毛泽东、林彪和周恩来,中国未来五百年,或者是更久远的时间,大约很难脱离这三大伟人思维的范畴。
其实,不仅仅是林彪,对其他二人的研究也远远没有展开。准确地说,经院式的研究对于社会――大自然形态的人群模式,至多只能具有资料保存的意义――人们当然有权力要求社科院的先生们不要效仿满清国史馆的手法。真正的价值观、历史、文化的研究在社会自身,是种种学说自然形成、争辩、交融的过程,并以之形成共识,形成文化。在中国尚且无法构建社会学说形成的大环境的现代,定名三大伟人未免太早了。
从三个角度来看林彪:
其一,近代中国战争学无出林彪之右者,毛泽东以哲史学驾驭战争,林彪以战略、战术驾驭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文革中,笔者是一个中学生,但是期间支左的军人对林彪的敬佩,至今记忆尤新;文革之后,曾经听过一个军分区司令(参加了辽沈战役的军人)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报告,其对林彪的动情与霍然打住的神态,具有刻骨铭心的特点。当然还有后来的《雪白血红》,以生命的颂歌映照了所有的苍白。
近代人类代表性的战争形态可分为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或者说是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战争模式和大陆文化背景下的战争模式。林彪集中国传统战争谋略与苏联大兵团战争理论于一身,先得到朱德的赏识,再得到斯大林的赏识,完成了一个战神的形象。实际上林彪的战争学是苏联战争模式的巔峰,是大陆战争模式的巔峰。处于人类丛林状态的中国,弃自己的战争之神而非之,殊为不智!听任“文人墨客”的骚动,殊为不智!
其二,林彪的失败在政治,林彪关注宫廷政变学,显然是因为面临宦官群体制造的困境。林彪扬言要“毙了她!”,这个她指的是江青;林彪等人提出“清君侧”、“除三蛇”,他把江青叫做“白花蛇”,张春桥为“眼镜蛇”,姚文元为“响尾蛇”。其时,刚刚走出封建的中国仍然存留浓重的封建特性,不幸的林彪无法摆脱汉唐二朝之大将军死于宦官、外戚的命运。
林彪在政治上的另一个失败是所谓的叛逃出国,这一指控仍然属于政治上的指控。所谓“叛逃”正确的称谓应该是“出走”,在中国宫廷政治学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行为,孙子兵法将其归纳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而最为典范的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其时晋国遭骊姬之乱,太子申生与公子重耳都受到死亡威胁,申生留而亡,重耳出而存,终于令晋国称霸的则是重耳。史评,无论是对重耳个人的命运,还是对晋国的国家命运,都赞叹重耳的行为。可惜的是林彪命丧温都尔汗,不能效仿重耳故事,于个人,于中国都是一叹。
其三,林彪的行为具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或说林彪勤读乐思,一个把“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作为居室条幅的人,在中国近代官场中绝无仅有。难怪林彪之后,四人邦有批林批孔批周公的举动,这里的周公在当时暗指的是周恩来。如果把葆有深厚中国文化积淀的毛泽东与之同列,可谓三位一体了。
肤浅的文人,只是关注一己之利的政客们,常常把文革作为一个整体否定,实质上这种以权力和私利为立足点的论断对于社会和历史而言毫无意义。
文革是一个过程,是种种思潮表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了社会大众的启蒙,毛泽东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为社会大众所认识,也就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立国基础――民意,任何企图改变中国社会主义进程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文革是矛盾对立转化的过程,种种政治势力的斗争是极其冷酷的。把林彪集团混同四人邦是无聊的;因毛泽东选定林彪作为接班人而诽议,只是封建夺嫡情结;把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冲突扩大化也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
把林彪事件作为中国文化传续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来考虑是值得的,重要的是理解毛泽东为什么选择林彪,思考的是中国的生命之路。
壶公评论09-01
一,是毛泽东选择了林彪:
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接班人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个长久的考察,是为中国命运久远的筹划。在毛泽东看来,他的接班人的条件不仅仅要有坚定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意志,同时应该具有相应的杰出的能力,于是林彪成了毛泽东选择的唯一的接班人。
从毛泽东选择接班人的前后的事件可以看到:
在上世纪60年代中苏冲突中,中共发表的对苏联政策的 时,毛泽东说过,如果中国出了强悍的领导人,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是要收回的。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只是惜于国力的疲弱而暂时隐忍,但是他寄希望于后来者,林彪就是这一思想产物。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实质上是百年之间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共同的心愿,包括李鸿章。
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林彪在面对苏联的可能入侵时指挥若定,却在四人邦的逼迫之下心灰意冷出走国外,甚至因此失去了性命。毛泽东、周恩来因此大哭失声,他们哭的是我们民族的命运。
从此后,四人邦也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四人邦祸国殃民之重,又岂在打击了一些寻常人物,而是摧毁了中华民族的擎天柱。
当现代中国有了复兴的迹象的时候,我们北方的领土却丧失了,中国历史上必须全力以赴应对的北方威胁始终存在,中国面临的两方面的压力依然存在,只能以外交的周旋和忍辱负重以维持一个长期尴尬的局面。
得一人而兴邦,失一人而国颓。读史者能不兴叹!
人固有自知之明,平庸者何必居大位?千秋之下,岂能无人评说?!
中国何时出现毛泽东理想中的人物?李光耀评习近平有一种特殊的评价标准,对于一个伟大国家的领导者的选择,实际而冷酷,因为这种选择对于中华文化之下的现代中国是如此重要,几乎是民族命运的抉择。
二、国之殇:
有文章记录:
"九一三"林彪事件使毛泽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那以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明显不佳。1975年夏天,毛泽东在病榻上读到一首宋人的词,突然大哭起来,涕泪横流,不能自抑。医护人员急忙询问原因,才知道他之所以痛哭,是因为读到南宋文学家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一词。
英雄如毛泽东,为什么痛哭?
因此事而憾哭的还有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文中记录了林彪事件对于共和国总理的震撼:
“突然,一阵嚎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暴发,这是一种长久的压抑到了极限,终于无法再压抑而暴发的哭声,一种痛楚无比撕肝裂肺的痛哭。纪登奎一下呆住了:不是亲眼目睹,他不会相信,发出这种哭声不是别人,正是面对墙壁双肩颤抖的周恩来!”
周恩来回过身来,双肩依然在颤动,脸上老泪纵横,他摇着头,声音嘶哑地反复说:“你不懂,你不懂!” ――他是对另外一个高层人物纪登奎说的。大约当时能够明白这个事件的内在意义的只有共和国的两大领袖。
据说林彪堂兄林育英的葬礼规格高,毛泽东亲自为其抬灵柩――大约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
试问,又有谁担得起站立在共和国最高层的两个伟人的同一憾哭?中国历史五千年,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学者解释说:
毛主席联想到,如果北方的邻国入侵我国,中国北部的大片领土沦入敌手,那末,今日的中国也将出现南宋那样的情景。北方已是"河洛腥膻无际",而南方的妥协投降派却只想划江自守,偏安一隅,表面上还装一付英雄模样。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啊。毛主席时已年老力衰,终有如陈亮在这首词里表现的那种不畏强敌、长驱破贼的英雄气概,也是力不从心了。
这样的学者也烂,难怪会出现主张变中国龙的象征为凤凰或熊猫的“学者”。这些这些鸡肠狗肚的学者谈什么毛泽东!
毛泽东读陈亮的词而痛哭,是对国家前程深深的忧切,是情感的共鸣――强烈的共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尚未建立民选政体的国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四临困境的国家,试问,一个国家领导人在自己的身前看不到一个理想的接班人,将作何想?
这一时期,毛泽东一直要求高级干部读《红楼梦》,读《水浒传》,他心中的担忧不言而喻:一则担忧中国封建的复辟,二则担忧领导者在国际强权面前接受招安。
这一时期的毛泽东,面对北方苏俄泰山压顶之势,终于放下他的高傲,从意识形态中返回国家命运的把握,打开了与宿敌美国交往的大门,也证见这一伟人当其时忧郁的心态。
陈亮词:《念奴娇 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1143~1194) 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是南宋理学浙东学派代表性的人物,是中国自强主张最早的提出者之一。南宋理学基本可以分为三派,即主张心学的江西陆九渊学派,这一派空泛于义理;主张性即理的福建朱熹学派,这一学派以文化传播、教育救世为宗旨;而以陈亮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则主张义利同行,名曰事功主义,相当于后来盛行于欧美的功利主义。
陈亮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1178)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面对山河破裂,陈亮力主抗金,痛斥秦桧,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陈亮一生所写诗文几乎都与抗金有关。生活在中国初步走出困境时代的毛泽东,与陈亮心态的具有相似性,在反右派的过程中,毛泽东就面对右派们对他的“功利主义”的指责而泰然处之。
在这首词中,陈亮感叹于时局的惨淡,故有“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的伤感,与同时代的辛弃疾(1140-1207)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有共同的情感。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其词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两位诗人都以长江为背景,抒发国家统一的情感,情真意切,动人心脉。
毛泽东暮年,壮志未酬,又正当原定接班人的林彪失足,自度来日无多,读陈亮《登多景楼》,此时的心景来如澎湃,泪洒滂沱。
能知毛泽东者,有几人?后来刻意为自己涂脂抹粉的人们,读一读毛泽东吧,是谁在为中国掌舵?
!
壶公评论写于09-01
三、记忆林彪:摘一篇文章,见证林彪 。
林彪打鬼子的经验之谈
原文发表于1937年11月
第八路军终于在九月中旬开到了晋北的前线,它开始执行它在抗日战争中的神圣任务了!
在全国同胞热烈的期望下,我们于 9月25日 在平型关与日军接触了。不负全国民众与友军的期望,不负第八路军十年来的荣誉,我们这次的第一次交战获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一仗的确给了日军以重创,提高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的信心,特别是更加提高了第八路军的威信!
在这次初步与日寇交锋的战斗中,我们更获得了不少抗战的经验。这不但值得第八路军全体指战
员与战斗员学习,我也愿意把它贡献于全国的抗战的"友军"与一切抗日的民众,作为对今后抗战的认识。据我个人在这次战斗中所感觉到的是:
一、一到山地战,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是先抢上去,给他一阵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罗卜一样地滚下去了,炮兵则难于运动与找阵地。坦克车呢,有些地方简直使它英雄无用武之地。飞机的作用也不大。
二、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等到猛攻时,他们的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荫蔽在沟内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所以我们这次一切布置得妥妥当当,向他们开枪了,冲锋了,他们才知道。
三、敌人不仅是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千里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把他们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们进退维谷。所以发展游击战在敌人后方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平型关战斗,我们正是派了一部分人在敌后路上阻滞其增援部队及粮食供给,最近又占了浑源、广灵等县。
四、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在其中和刚到阵地而未站住脚时去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们的后方大打起来。
五、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连续冲锋,使敌人的炮不好放,要放就连自己的队伍也遭了殃。
六、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定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他们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突击中,却以区区的八个团兵力分成三大路,还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被我们打败了而退下的敌人他们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人冲坍了,他们的指挥真笨极了,特别不能真正了解与运用在战役上与决战的地点与时机集中绝对优于敌人的步兵、炮兵、飞机以猛攻敌人。
七、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个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荫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做战,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做疏散队形之做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呀!"----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不但他们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亡往往很多。在"抗大"的军事教育中,特别要教育干部了解正规战斗中的战斗队形之运用。
八、日兵之死不肯缴械,一来因日本之武士道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但最主要的,是过去"华北军队"对日军俘虏政策之不正确,采用野蛮的活埋、火烧、剖肚等办法。故我们今后须加紧对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语的政策宣传与优待俘虏。
九、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作战手段。敌怕夜袭,他们的技术威力一到夜间有的竟至全无作用。我们要努力,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夜战,以此为特长以战胜日寇。
十、我八路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方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
十一、"中央军队"如果还是守着挨打战术,便真糟糕透了。他们对主要点应坚工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御与运动战,应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至于他们军官的调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
十二、我们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连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须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经过这次的战斗,部队中的一般情形更加活跃了,战斗的情绪高涨万分。战地群众对我军与友军完全是两个态度。见友军就逃,见我军到了又转回。八路军所到之处,受群众热烈的欢迎与夸扬,不是无因的。 这一切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我们虚心地学习,运用在今后的抗战中,这些都是我们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
壶公评论写于09春节。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