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谈谈孔子与“西化左派”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

火烧 2009-04-19 00:00:00 中华文化 1028
文章探讨孔子政治主张与西化左派的差异,强调孔子主张公平与安全,反对西化左派的公有制理念,突出君主责任与治国之道。

最近,“中华网评”网友连续发贴,抨击“西化左派”,大书特书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认为孔子反对“西化左派”的“公有”主张。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的主张和理想究竟是啥,与“西化左派”的主张和理想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吧。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就是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也是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
当时的鲁国大夫季氏想攻打鲁国的属国颛臾,孔子的学生冉有在季氏手下当官,在动手之前,向孔子汇报了这个情况。
孔子认为,这种讨伐毫无道理,应该制止。冉有推说是季氏的主张,孔子说这是你没有尽到做臣子的责任。
冉有为辩解季氏说:颛臾这个地方,离季氏的封地很近,现在不攻取,将来子孙后代可能出事遭殃。

于是就引出了孔子这段训斥:“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很显然,孔子的出发点是:一个国度没治理好,是因为国内之人没有感到公平和安全,而不是因为东西太少或人口太少;一个家庭没治理好,是因为家里的人没有感到公平和安全,而不是因为东西太少或人口太少。

那么,国内大多数百姓没有感到公平和安全,或者家里大多人成员没有感到公平和安全,是什么原因呢?
显然不是因为这些普通百姓和普通家庭成员贪心不足,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收支有度、量入为出”,更不是因为他们不能安于暂时的贫穷。

孔子认为,原因在于:一国之君和一家之主没有做到“患不均”“患不安”。
他们不理睬百姓和家庭成员所关注的公平感和安全感,而是成天“患寡患贫”,认为自己的土地不够大,统治的人口不够多,财富也太少,老惦记着攻打这个国家,强迫那个国家臣服。

简单地说就是:一国之君和一家之主,不是为国家和家庭的前途(“西化左派”称之为“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着想,而是成天为个人享乐(“西化左派”称之为“个人利益”)考虑,由此而造成“不均”和“不安”。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很少人注意到:他是把对居上位的“君”和“父”的要求放在首位的。
“君君臣臣”是说君要守君的本分,臣要守臣的本分。
君的本分是什么?显然不是成天考虑个人利益和个人享乐,而是治国安邦。
臣的本分,自然是为治国安邦而出谋划策和办事情了。

那么,孔子对普通百姓的态度是什么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人说,孔子把民众视为愚弄对象;也有人说,孔子认为民众是可以教育得好的。
无论怎么理解这句话,总之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孔子从来没有要求“民”应该主动为国家利益考虑,应该“克己复礼”,应该不贪财不好色,应该“收支有度、量入为出”。
他只是要求“民”遵守那由九个“X臣X”组成的等级制度就行了。

有人希望借鉴孔子的上述主张,这是可以的。
但是,肯定不能搞成要求普通百姓们“克己复礼”而官员们“高薪养廉”。
因为,这种“严以律民,宽以待官”的做法,显然是与孔子的主张相反的。
当然,孔子主张的等级制度,如果不进行较大的改造,显然也是不适合在现代社会宣扬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描述的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连人都“不独”,这难道不是“西化左派”的“共产主义公有制”?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看到物品被抛弃浪费就很生气,并不占为己有,这难道不是“西化左派”的“财产公有制”?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自己没出力或出力少就很惭愧,并不考虑出力办的这事是不是为自己,这难道不是“西化派”的“社会劳动公有化”?

当然,这是很难实现的,孔子自己也知道。

那么,最高的实现不了,又当如何呢?还有次优的“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百姓们都自家顾自家了,“大同”暂时是实现不了的,“兵由此起”,免不了要打斗一番。
不过,如果上台的君主能够像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那样“谨于礼”,按照“礼”的精神,治理国家,还是能够实现“小康”的。

那么,如果君主做不到“谨于礼”呢?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一句古代诗歌:“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