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邓小平读书多少还是实事求是为好

火烧 2009-04-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邓小平父女的回忆与南巡讲话,探讨邓小平读书多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展现其读书习惯与治国理念。

邓小平读书多少还是实事求是为好  

      

在中国科协2007年会期间,在参加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举行的“青年学子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的培养”主题访谈会上,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小平的二女儿邓楠(正部级干部),在回答华中科技大学一位女生“邓爷爷当年从小怎样培养您的科学精神”的提问时,谈到了邓小平的读书问题。  

邓楠回忆说:我的父亲邓小平“看过很多书,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见 2007年9月10日 《长江日报》第二版)。这是关于邓小平读书多少的一种说法,根据这种说法,邓小平所读的书是“很多”的,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的,看来,他的确是读过很多的书了。  

地球人也都知道,关于邓小平的读书多少问题,还有另一种说法,那是邓小平自己说的。他在其著名的1992年南巡谈话中谈到了他自己的读书问题。他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   

以上这两种说法,一个出自邓小平的女儿,一个出自邓小平本人,应该说都很权威,都有极强的可信度,因而都不容置疑。然而,两人说的又是同一个问题,说法却又完全相反。根据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同一个事物的两种绝然相反的判断中,有、也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判断;其他的判断则都是错误的判断。把这个逻辑学原理应用到邓小平读书多少的问题上,就成了,在上述两个说法中,只有一个说法是合乎实际的。  

那么,究竟哪一个说法合乎邓小平读书的实际情况呢?关于这个问题,在上述两段引用文字所由出的谈话里,邓小平父女分别都还有说法。读读他们的这些说法,读者应该不难对于这个问题得出基本的判断。这两段话是:  

在上述访谈会上,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邓楠还谈到了邓小平无论是做国家大事还是家庭小事“都非常认真”的处事态度。她举例说:“父亲看文章,只要发现哪一个字不熟(好一个“不熟”!),就马上查字典,查的还不是一般的字典,是《辞源》,来源、读音都要弄得清清楚楚。”  

而南巡谈话中,在谈到反对形式主义时,邓小平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本文作者注:这些都不属于邓小平所说的“长篇的东西”,不属于“大本子”)。”  

尽管还有其他许多相关材料(比如许多涉及邓小平业余兴趣爱好的介绍和回忆文章)可以证明上述两种说法中,究竟哪一种说法合乎邓小平读书多少的实际。但是,不用旁征博引,透过邓氏父女的上述两段话(邓楠的话很生动,像一副素描,活脱脱地描绘出邓小平边看书边查识字工具书的情形——究竟查哪一种工具书,是查《现代汉语词典》,还是查《辞海》、《辞源》,抑或是查其他的什么识字工具书,这并不重要,只要能搞清楚所不认识字的读音和含义就行了;邓小平的话很直率,毫丝不转弯抹角,这也是他一向的语言风格),稍有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的读者是完全可以就邓小平读书多少(其中也包括他认字多少)的问题得出基本的结论的。因而,也就无需去赘述了。  

其实,一个人,爱好读书,手不释卷,因而学贯古今,涉猎中外,知识丰富,学识渊博,像我党的许多领导人如毛泽东那样,当然是特别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就邓小平而言,在客观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队伍中,在后来参与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他一直很忙,又不属于他所说的“少数搞专业的人”;而在主观上,众所周知的是,他特别喜欢打桥牌,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他多半都用于打牌了),因而“读的书并不多”。但是如果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书读得“精”、读得“管用”,这也要算是优点,是他的独特之处,也值得充分肯定。因而没有必要有悖事物的本来面目,刻意地去给他脸上贴金,去为他塑造另一种形象,即“看过很多书,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的形象。须知,这种形象不合乎邓小平的实际,连他自己都不认可,而人们都知道,他是最反对脱离实际,最厌恶不从实际出发的。而且,这样违反实际情况硬往邓小平的脸上贴金,尤其是由自己的女儿出面来这样做,效果并不见得很好。我认为,为了维护邓小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一贯而良好的形象,还是不要这样做的为好。  

   

 2007年9月12日 写  

 2009年4月18日 修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