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消除“经济危机”》五个典型提问的答辩
一、需求问题:
作者下笔万言,第一句话就错了.
欲望和需求根本就是两个不现的概念,混为一谈,岂能不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西方经济学教育入门时讲的“需求”,是欺骗,逻辑混乱,毫无操作意义。“需求”无法定量,供求曲线的纵轴是“需求量”,而不是“需求”。
这个欺骗造成如下社会心理效果:
没钱吃饭,是因为你饮食的“需求”不足,怪你自己。
没钱看病,是因为你维持健康的“需求”不足,怪你自己。
......。
总之不存在社会制度问题,“改变现实的运动”纯属无聊。
此教育之用心,不言自明。可叹,当谎言不断得到重复,习惯人云亦云的人,就认定是真理。
二、新增财富问题:
而楼主第一段的假设是在说社会没有新增财富么?假设都错了,后面也就错了,还是你认为没有资方劳方能创造那些利润,其实劳资双方所得不过是在生产这场游戏里面的社会新增财富分配罢了。
——————————
本人在酝酿原文时,已考虑到了新增财富问题。如何在叙述时既包括“简单再生产”,又包括“扩大再生产”,是把《资本论》压缩成1万字左右内容的难点。而我做到了。
我不理解,为何还出此指责?
难道存在新增财富,资本家就不追求“利润”了吗?
难道存在新增财富,产值就不是“实数”了吗?
希望看懂我的原文,再提问。
三、基数问题:
忽略了基数差异太大这个关键,基数低的时候往往会高增长,但基数大了以后就慢下来了,所以这样的比较明显错误。
——————————————
基数问题,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都是做比较研究的常识,我岂能忽略?
看清楚,我原文论证斯大林模式实践实际效果第2条是什么:
“2、与德国、日本和苏联早期工业的进程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在那些比较晚出现在工业舞台上国家中,这三个国家是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的最突出的历史范例。在1880—1914年期间,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每10年增长33%(人均17%)。日本在1878—1929年间每10年增长为43%(人均28%)。苏联在1928—1958年间每10年的增长54%(人均44%)。而在毛主席时代的中国,从1952—1972年,每10年的增长率高达64.50%(人均34%)。(参见莫里斯·迈斯纳著《人民共和国史》。下同)”
做的是“低基数比较”。
看清楚,我原文论证斯大林模式实践实际效果第6条是什么:
“6、从1949年至1975年,全球人均寿命从47岁增长到59岁,增长了12岁;从1949年到1975年,中国人均寿命从35岁增长到65岁,增长了30岁。(全球人均增长12岁其中的4岁,是占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均拉上的,其它地区才增长8岁。也就是说,在毛主席时代,中国人均寿命增长是世界其它地区的3.75倍。以1975年为基点,假如按这个比例持续发展,当地球其它地区人均寿命100岁时,中国人均寿命早已经200岁了)”。
“毛主席时代”中国人均寿命增长,以相对低基数为起点,达到相对高基数,说明在全球具有绝对优势!
四、供给问题:
大家的事大家管?你意识到其实大家管就是市场经济,少数人管就是计划经济么?然后你乐意某人告诉你能买什么,不能买什么,乐意像以前那样上面分配给你票据来购物么?这就是人为强制的控制需求。
———————————————
中国从1992年进行全面资本主义实践以来,我们使用的绝大多数产品,在投产前,都没详细征求过我们个人的意见。而是“少数人”决定生产,生产出来之后,放在商店里标上价格,或通过广告,“告诉你能买什么,不能买什么”。难道我们“需求”喝毒害奶,“需求”吃地沟油吗?有史以来,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这样。
既想享受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经济利益,又一定要按小农经济个人决定生产。做梦去吧!要改变少数人决定生产的情况,只有按“计划经济”、“高度民主”方针发展,等到公民普遍文化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
五、过时问题:
“毛主席既定方针”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恐怕早经过时了吧?
——————————
“唯道是从”这个观念,据我所知,至少有六万年历史,过时了没有?“真理”不等于“时尚”。真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除了按“毛主席既定方针”办?我们现在还能怎么办?
谁有更好的办法,就提出。没有就照办,废话少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