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鄂西北尧治河村崛起的秘诀探析

火烧 2009-03-30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尧治河村通过不等不靠不靠精神,实现从贫困山村到首富村的转变,探索出集体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展现自力更生的创业实践。

鄂西北尧治河村崛起的秘诀探析

李克勤新华博客http://jixuie.home.news.cn/blog/

李克勤济学网http://www.like-qin.com/

李克勤(jixuie)题记:20年多前,地处鄂西北大山深处据说先祖尧帝曾经居住过的的尧治河村,还是一是个穷山村。经过20多年的历程,以孙开林为首的村党组织一班人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排除千难万险,终于让全村人过上了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尧治河一跃成为湖北省保康县首富村、襄樊市明星村、全省500强村和全国文明村。20载沧桑巨变,尧治河人创造了可以载入史册的奇迹,谱写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辉煌诗篇!他们创造的“不等,不靠,不要”思想、精神和作风,是他们创业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崛起的秘诀,值得我们细心解读。

【关键词】尧治河 孙开林 不等不要不靠精神 集体经济   

  

 别具一格的水库 

尧治河村地处神农架林区、房县、保康县交界处,平均海拔1700多米。山高坡陡,沟深谷狭,自古就是“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上山碰鼻子,下山闪腿子”;到了尧治河,“向下看万丈深渊,向上看悬崖峭壁,前后左右不是大山,就是是峡谷”。这里气候十分恶劣,是“四月雪,八月霜,六月早晚寒气凉”,“烤火烤到六月二十九,七月初一又接手”,庄稼“种早了不出,种晚了不熟”。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样的山旮旯里,乡亲们喊天不应,叫地不灵,尝尽了贫困和与世隔绝的辛酸,做梦都想有传说中尧舜那样的人,来改变人们的命运。“尧治河”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在这样近乎绝望的困境中,尧治河人没有屈服,没有退缩。从1988年起,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贫民,向恶劣的生存环境挑战,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和人定胜天的信念,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终于甩掉了贫困帽子,成为保康县的“首富村”,跻身全省500强。到200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800万元,上交税费1300万元、人平贡献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村级固定资产达到6500多万元,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楼,几十家农户相继买回了小轿车。全村实现了“七通八无”,就是户户通公路、通电、通水、通广播、通电视信号、通电话、通客车,无群众负担、无刑事治安案件、无计划外生育、无群众上访、无失学儿童、无封建迷信、无非法传教、无“黄赌毒”。村党支部在200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并当选为省九届人大代表、省八届党代会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代表。

尧治河村崛起的秘诀是什么?孙开林曾经讲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灵魂深处有一种精神,那就是不等、不要、不靠,一切全靠自己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可以作为我们探析尧治河村崛起的一个概括说明。下面我们不妨深入分析他们的“不等不要不靠”。


村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从左到右)黄传宝 杨占杰 许列奎 孙开林 姜兴武 王贵轩 王定旭

首先,“不靠”是基础。不靠意味着不靠别人,只靠自己,自己就是尧治河村集体,就是尧治河村全体村民。靠自己,就是依靠村集体的力量,来办一切事情,这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在尧治河的具体体现。这是任何地方要发展的必然选择。试想,假如没有这样的精神支撑,那就会陷入依靠别人的怪圈,也许在短时期还可以过得去,可是一旦你依靠的“别人”出现了困难,不能帮助你了,你的靠山不就倒了,那你也就跟着完蛋了!别人靠得住吗?

从哲学上讲,事物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说,内因是首要因素,即使靠别人,也需要由自己这个内因去决定“靠”啊!一个村的发展,客观环境再好,如果没有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没有一个团结的集体,什么都会靠不住。相反,象尧治河村,有了象孙开林这样的为大家信得过的带头人,以及由他率领的村领导班子,加上他们仅仅依靠全党员、干部、群众,大家拧成一股绳,全村的发展就有了依靠,这就是真正的“靠”,有了这个“靠”,才会说“不靠”!

尧治河村的崛起开始于孙开林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是1988年冬,一直为尧治河村的出路呕心沥血的老支书,召集党员献计献策。孙开林说他自己那时“还是一个民办教师,本可以专心地教我的书,过我的小日子,虽说不上富裕,也能养活一家老小。但多年来,看到一直贫穷落后、荒凉萧条的村子,看到一直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乡亲,心里早就不是滋味。因此,在这个会上,我忍不住抢先发言,一口气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没想到我的想法,立即得到其他所有党员们的赞同,并且一致要我出来牵头。”他就这样成为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走上了带领全村乡亲们新的创业之路。

应该注意的是,孙开林的举动是一种他个人“不靠”别人,要靠自己的主人翁姿态,同时一旦他走上村领导岗位,他的那个“自己”就不是他个人了,而是村党支部,以及全体村民。试想,如果他的那个“自己”仅仅是他个人,老支书不会相信他,党员不会选他,村民也不会拥戴他。孙开林以及尧治河村从新的创业之初,不靠谁,靠谁,他们是十分清楚的,他们要靠的是他们全村人民自己,除此之外,他们不是不想靠,而是不好靠。这正好符合客观历史规律,《国际歌》里不就唱到“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吗?这也合乎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讲究主体性,所谓主体就是做主的“体”,市场主体可以是作为自然人的个人,也可以是作为法人的企业。尧治河村作为市场主体就是村集体,这又把握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基本要素。由此就不难推断,尧治河村为什么后来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里面,大踏步前进了,他们在理论上就有十分牢靠的基础。

其次,“不等”是常态。要想做到不靠,就必须彻底消除等着别人帮忙的心理,就必须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实实在在的靠自己去艰苦奋斗,而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畏缩不前。

孙开林带领大家干的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开发当地的磷矿。1960年代尧治河村就已探明蕴藏着丰富的磷矿,就是因为不通公路,矿石就是开采出来也运不出去。所以磷矿一直没有动工开发。孙开林不等国家投资修好路才开矿。而是大胆设想自力更生来修路。

要修路就得有钱。当时村里穷得叮当响,到哪去弄钱。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孙开林带头拿出家里攒了多年,准备盖房子的4000块钱,又想方设法借了3000元款,买回了修路少不了的炸药、雷管这些东西。就这样修路工程上马了。

可是,正式开工那天,正好下过一场大雪,山山岭岭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大家干活难免有些战战兢兢,放不开手脚。看到这样的情景,孙开林想,此时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命令,而是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做出榜样,做出示范。谁第一个站了出来?毫无疑问,是我们共产党员,是我们干部!于是,我高喊一声:“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带头腰缠绳子干了起来。这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常见的景象,在尧治河再现了。孙开林以身作则起了作用,马上党员干部也干了起来,很快整个工地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乡亲们就像大寨人当年“三战狼窝掌”那样,起早贪黑,与寒冷斗,与恐惧斗,与坚硬的岩石斗,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抓一把冰雪。经过两个多月的日拼夜战,终于修通了通往第一个矿点的6公里公路。

6公里虽短,但尧治河人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人手脚被炸飞了,有人脑袋被掉下来的石头砸碎了,还有坠下了深渊再也没有爬起来,总共是5人成了残疾,3人献出宝贵的生命。但就是靠这种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硬是在悬崖峭壁上,修通了76公里村级公路。这不禁使人想起“红旗渠精神”来。是的,尧治河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大寨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也正是并着这样的精神,他们不仅修好了路,而且接着由孙开林领头,完全靠自己的把磷矿石开采出来。他们接着马不停蹄地背着矿石标本打用户找市场。

孙开林讲过他的推销故事:“第一站,我就近来到襄樊。说来大家可能不信,这就是我第一次到襄樊。为找一家化工厂,我费的不知多少力。见到公共汽车我就慌忙上,一问错了又赶紧下,来来回回、颠三倒四地跑,直到下午5点多钟才找到化工厂的大门,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他们不让进门。没办法,我只好就近找了一家便宜的旅社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又来到厂里。因我太土气,根本不象是做生意的,厂里不理我,更谈不上接待,我就死缠硬磨,每天上班时来,下班时走,不是帮他们供销科打水、扫地,就是夹报纸、抹桌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在这里上班。就这样整整14天,我硬是凭缠劲、磨劲,凭山里人的执着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厂长。化工厂破例为我化验了矿石标本,和我签订了购销合同,预付了3万元定金。当我揣着订金,欢天喜地地回到村里时,大伙高兴死了。开矿的积极性更高了,日拼夜战,一下子开出3000多吨矿石。接着,跑的跑供销,找的找车队,恨不得一夜就把穷日子、苦日子甩掉。也的确是,依靠开发磷矿,我们很快有了集体积累,群众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我村第一次实现了没要救济和供应了。”

孙开林当过教师,口才没有话说,但是他推销成功主要不是这个,而是他的诚,打动了客户,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贫苦的山乡老百姓脱贫致富,这样的举动谁会不为之心动呢!这就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许真是孙开林和尧治河人的诚感动了尧帝,尧帝真的帮了他们的忙,这就是“自助者天助之”的道理。你能等着尧帝帮你吗?尧帝是不会帮那些坐享其成者的。

俗话说:“时间不等人”,时间是最有价值的,时间也是最公平公正的。不等,意味着尧治河人就在这个最公平的时间面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人的内在的干劲和斗志来。如果说“不靠”是尧治河人主体意识的再度觉醒,是他们求真的一种结果的话,那么“不等”则是他们务实行为的展开,这样他们求真务实就形成了一个整体,他们的艰苦创业就不是简单的修条路,开个矿,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创造一番事业,这是一个真实的创业团队的创业实践,是他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探索实践,这样的实践是有根基的,因而也就是不那么容易动摇,或者改变的。

最后,“不要”就是完全靠自己,不要国家救济。一个创业集体发展到了这个时侯,尧治河村通过不靠为基础,通过不等为手段,就为“不要”提供了保障。尧治河村曾经要过,要过国家的救济,那不是没有道理的,也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他们通过求真务实,“在思路中找出路”。当他们通过修路开矿,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路上初步有所收获时,他们就深入进行了思考,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光是修了路,开了矿,也不光是赚了钱时,他们惊奇的发现自己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富有尧治河特色的创业之路,这条路就是依靠自己这个村集体的力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发展集体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这样的认识,然后他们成立了属于村集体的企业,创立自己企业的品牌,从而就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具备了“不要”的条件,不要国家救济的条件。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和作风。

在尧治河,除了石头外,最多的是水,这里沟壑纵横,河流密布,落差较大,水能储量丰富,发展水电的条件得天独厚。但兴建电站,技术、资金从哪里来?尧治河人想出了股份制的办法。他们与房县桥上乡水电开发公司合资,对方出技术,并投入80万元股金;全村150户村民参股,筹措资金50多万元,余下的由村积累拿出100多万元参股。就这样,1995年 12月,湖北省第一个跨县市、跨地区的村级股份制电站,终于在尧治河村成功投产运行。接着,他们又一鼓作气,用7年时间建起了村内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电站,并向外扩展,建成了九里川等多座 “外籍”电站。

尧治河村平均海拔1600多米,地处深山峡谷中,境内共有四大谷、二十六峡及天然景观67处,古木森森、溪水环流、奇峰异石俯仰皆是、瀑布飞流层出不穷。坐拥着奇秀旖旎的自然风光,勤劳朴实的尧治河人又动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脑筋。在发展磷化工、水电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他们决定在生态旅游上做文章,为此,请来了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出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年以来,他们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开发出梨花山庄、观景亭、七叠瀑布、野人沟、老龙洞、别墅农庄等10多个景点,投资1800万元建起了一座三星级宾馆。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了尧治河,来领略尧治河的优美自然风光、感受尧治河人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的精神,各级党组织把党员干部领进来受教育。

雄厚的工业资本积累大大加快了尧治河村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尧治河村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资金注入农业科技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2006年,尧治河村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比例按1%从村级总收入中提取,通过以“奖”促“调”,扶持和奖励农业生产、药材种植、畜禽养殖等特色项目,一大批畜禽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上交税费42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00元,村级固定资产从无到有,达到6亿多元,1998年跃居全县首富村,跻身全省500强。实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贫穷到富裕,由荒蛮到文明的三大跨越。

“先富带后富,共奔致富路”。尧治河党委在带领本村奔向小康的同时,没有忘记山水相邻的村组。帮邻村修通了致富路,开通了电话,扶持发展了特色农业,派出技术人员帮他们探查矿点、指导开采,使邻村很快脱贫,走上富裕之路。这是一个飞跃,一个思想上,行动上的飞跃,尧治河村从要国家救济,到不要国家救济是一次飞跃,再到不仅不要救济,而且去帮助别的村致富,这就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始了新的创业。

“步步走来都艰辛,事事办成不容易”!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更不能丢!多年来,尧治河村坚持每年“七一”组织全体党员上电站大坝重温入党誓词,每名党员每年自觉轮流到村福利院侍候陪同孤寡老人一天、每名党员每月下矿井体验一天矿工生活、每周参加一天义务劳动,让党员干部致富不忘本,让艰苦奋斗精神在尧治河星火相传!

梨花山园林——生态和谐

我们在他们“不要”中又找到他们的“要”。他们要的是孙开林在参加党的十七大归来后说的那一席掷地有声,催人奋进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和谐文明,建成水电富村、磷化强村、生态兴村、科技富村,用3到5年的时间,打造中国生态农村第一村!”他们要的还是他们基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不等,不靠,不要”!

链接:

洪湖洪林叶昌保38年村书记实践的智慧与土企业家精神(《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5FB8C9D7DAD.html

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是组织变革的经典案例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5F0BA347DA5.html

毛泽东是印尼商界奇才陈江和的大救星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5ECF9C07DAD.html

大寨合作文化的传与新(《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5DD558BFDA5.html

王宏斌的本色、角色与特色初论(《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发表该文)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5CD5578FDA5.html

欢迎交流:李克勤新华博客http://jixuie.home.news.cn/blog/

李克勤济学网http://www.like-qin.com/

李克勤(jixuie)文集http://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C0%EE%BF%CB%C7%DA%A3%A8jixuie%A3%A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