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很看重《庄子》里面的一句话:“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役使外物而不要被外物所役使。人是环境的产物,生于环境,长于环境,同样也亡于环境。自然造就了人的身体,社会创生了人的思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统称为人的生存环境。而一个又一个的“外物”,正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依赖环境而生的人来说,要想完全不被外物役使,不“物于物”,基本上不可能;但正因为不可能,所以“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够成为人类永恒的理想,成为人类永远的目标。驾驭环境,摆脱对环境的依赖,“物物而不物于物”,正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目标,或者说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对于人类来说,环境无非是指天、地、人三个方面。所以,当面对“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样的文字时,如果还不能将你血脉中的生命激情点燃,那只能说明你已经完全没有了生命的燃料。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中,但宋朝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却扑灭了中华民族的生命之火,从此我们就开始接二连三的被外族蹂躏。在中华民族奄奄一息的危机关头,毛泽东出现了,他用他的奋斗精神,给这个民族重新注入了阳刚之气,于是中华民族再次挺起了脊梁,一扫近代百多年来的屈辱。如果将中华民族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西方列强正是试图役使我们民族的“外物”,摆脱他们的束缚,正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体现。1964年,当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时,震颤的不只是西方列强,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活力之门被打开了。从此之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生存权力牢牢的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再也不用接受“外物”的讹诈,于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有资格“物物而不物于物”了。
不物于物,在佛家看来就是要寻求解脱。道家的“不物于物”偏重于环境实物,所以道家打坐、炼丹以求飞升;而佛家的解脱之道偏重于内心欲望,所以佛家持戒、止欲、破执以求立地成佛。但无论佛道,最终都是想超越自我、超越环境从而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不过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所以“跳出三界,脱离五行”恐怕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佛家的涅磐寂静大概也是如此。
与佛家“解脱”意思相近的还有一个词语,那就是“解放”。严格说来,“解脱”其实也是“解放”的一种,“解脱”和“解放”的对立面都是“束缚”,而所谓的束缚,用庄子里面的话说就是“物于物”,就是被“物”所役使。只是佛家的“解脱”之物偏重于内心欲望,而“解放”之物偏重于环境压迫。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解放,前文已经说过,那就是自强不息,奋斗无穷。与天奋斗,是为了从天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与地奋斗,是要摆脱地的束缚;而与人奋斗,同样是要摆脱人的束缚。摆脱了束缚,获得了解放,也就获取了自由,自由了,当然也就其乐无穷。
因此,从哲学上来看,“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是对生命活动的最恰当的归纳。何其形象,何其经典!这是那些只知道阴谋诡计的猥琐之士所不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