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上海财政吃紧敲响警钟

火烧 2009-02-24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上海地方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敲响经济可持续发展警钟。强调要正视经济结构问题,学会过紧日子,合理分配财政资源,确保民生与建设平衡发展。

    新华网:[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3日下午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既充分认识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又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既做好应对世界经济最困难最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信心。要全面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和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央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果断出台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我国经济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仍然处在前列。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打下了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坚实物质基础。三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四是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全球经济面临的调整和重组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是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强大力量。] 

    每日经济新闻: 2008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2382.3亿元,同比增长13.3%,地方财政支出2617.7亿元,比2007年增长18.9%。地方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书记市长连叹当家不易。

    被人们认为富得流油的上海市地方财政也入不敷出,乍看令人吃惊,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如果用心作一番调研,恐怕绝大多数省、市、区,绝大多数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地区;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区)和县级市,财政都是赤字高悬。但是,上海市地方财政如此吃紧的状况浮出水面,还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警钟之一,要正确客观真实地看待分析中国的经济形势。财政是经济状况最集中、最真实的反映。诚然,这些年中国的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财政收入2007年突破5万亿大关,2008年达到6万亿。于是不少官员、学者、专家就发出了“国力雄厚”、“财力充足”、“国富民强”等叫好之声。其实,中国的经济状况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增长成本过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大中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世界经济发展较为平稳时没有充分暴露,而一旦遇到大的风浪,就会得到集中反映,财政吃紧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真实折射。因此,上海不是富得流油,中国更不是“仓禀丰实”、“国库满盈”。

    警钟之二,要学会过苦日子、穷日子、紧日子。这些年,在“中国富强论”、“高增长和高消费”的喧嚣中,某些地方政府学会了奢侈挥霍,“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建楼堂馆所、搞形象工程等等。上海地方的财政吃紧告诉我们,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不能丢掉,不管中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都要坚持过苦日子,过穷日子,过紧日子。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各级政府、官员,要勤俭治国,俭朴理政,从根本上清除奢侈浪费之风。这样,积之年月,才能“公私仓禀俱丰实”,实现“民殷盛而国富强”的小康目标。

    警钟之三,摆正“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辩证法。“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陈云同志财政经济思想的精辟之一。国家和地方的财力总是有限的,国家和地方要发展,人民群众要吃饭,这本身是一对矛盾。但发展要根据客观实际,不能脱离国力和地方实力。不能一提发展,就是建成多少大项目,盖了多少高楼大厦,修了多少高等级公路,而把老百姓“吃饭”的大事撂在一边。

    一句话,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有限的财力花在老百姓身上,花在有长远效益的建设上。在财政吃紧时尤其是这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