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读书笔记:《北京共识》

火烧 2009-02-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围绕《北京共识》展开,探讨创新、和谐与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分析教育与就业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并涉及制度经济学与协调经济发展策略。

读书笔记:《北京共识》

岁月之书2008年8月2日

 

 

第一部分序言
第二部分北京共识
第三部分中国力量
第四部分与中国打交道

 

 

第一部分、序言

第谷的思想改变了一切。他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如果你要了解天空是如何运行的,你就应当更加关心天体是如何移动的,而不只是关心它们的最终归宿。

 

 

 

第二部分、北京共识

 

海森伯格“测不准原理”与中国社会

 

按量子物理学大师海森伯格的观点,这是一个参与从本质上改变结果、速度干预衡量方法的地方。他在1927年说:“(一个电子的)位置测定得越精确,在这个瞬间的动量就越测不精确。反之亦然。”这就是说,如果你让某个事物停下来供你为其照相,你不知道接下来它会走向哪里。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

 

什么是“北京共识”?1、创新;2、和谐,稳定;3、独立自主,和平崛起。

 

1、“北京共识”的第一个定理:消除变化带来的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更多的变化和更多的创新。创新密度是救命良药。与“旧物理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从后沿技术入手开始发展的主张不同,这个定理坚持认为尖端创新必不可少,以求引起变革,而这种变革比变革引起的问题发展更快。用物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利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失。(岁月之书:这个有误解,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搞社会制度方面的“创新”,不搞技术创新,同样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或者说只提高软实力,没有硬实力,同样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个软实力其实往往是海市蜃楼,是美国话语权的学舌鹦鹉,被诱导发展什么“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而真正有效的制度学派,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学派,是加尔布雷思的新制度学派,而不是科斯、诺斯、张五常、薛兆丰之流的那派“制度意识形态派”。)

 

唯一能拯救中国的是知识。将众多的人口变为一种社会安定的基础,而不是导致混乱的根源,教育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岁月之书:考虑教育的同时,必须考虑教育之后的就业,不然教育就没用了,成了只“投入”不“产出”了,浪费国家和家庭的钱,所以尤其需要考虑当前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国“人口、教育与就业”。)

 

2、如果说创新是"北京共识"第一定理的核心,那么第二定理就是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持续与公平发展的环境。资本主义过去20年在中国造成的问题促使中国的决策者和领导人寻求一种新的“协调的”经济发展。

 

邓小平的两点主张极其重要。第一点,允许试验和失败。第二点,发展过程中结果通常难以预料。促成迅速的和向前的变化的这种合力,往往会导致中国分裂,所以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国家控制,以便制止失败的试验,防止造成过于严重的损失。“北京共识”的第二个定理是,既然混乱不可能自上加以控制,你需要一整套新工具,建立一种将可持续性和平等性成为首要考虑而非奢谈的发展模式,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集中了希望、野心、恐惧、误报和政治的不稳定混合体,只有这种混沌理论才能够提供有意义的组织。中国对待发展的新态度强调混乱管理。这是党内思想库时兴研究社会学和危机管理等学科的原因之一。它超越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样的衡量尺度,而把重点放在生活质量上,这是管理中国发展的巨大矛盾的唯一途径。(岁月之书:只名义上偏重民生,没有“广泛社会参与”的制度平衡因素,往往民生不可持续。或者说,历史经验是,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有民主需要;而没有民主保障的民生,往往是一时的、不可持续的。)

 

3、最后,“北京共识”包含一个自主理论,这个理论强调运用杠杆推动可能想要惹怒你的霸权大国(岁月之书:斗而不破的和平崛起方式)。这一新的安全原则极为重要。中国名副其实的崛起正在重新构建国际秩序。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的全球化:中国力量的国际运用(即对外交往,也即上一节北京共识的第三点)

 

中国人的目标不是冲突,而是避免冲突。这种原则有时会让寻找中国“威胁”迹象的美国分析家感到困惑,但它反映了中国人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武装冲突是失败的表现。有效地处理局势、让结果必然对中国有利:这才是战略问题上的真正成功。这种思想源于距今最久远的中国战略思想家孙子:他曾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

 

1、和平崛起:暴力是实力的基础,使用暴力却是战略与外交的失败,确保持续繁荣的最佳途径是和平的国际环境。

2、多边外交:与许多大国发展良好关系使美国难以把中国当做敌人。

3、中美关系,要掌握一种保持适当距离和礼貌的艺术。(岁月之书:和而不同,斗而不破?)

4、世界新秩序:这个国家所谓的“新安全概念”(1997年东盟会议上提出并在2002年加以完善)形成了这种中美差异。2004年4月,胡锦涛正式批准“新安全概观”。楚树龙把它称作“四不”:不搞霸权主义、不搞强权政治、不结盟、不搞军备竞赛。这就“四不”像是中国的“门罗主义”。一些中国战略家公开谈到,“新安全观“是对来自美国的“冷战思维”的代替。调整美国的目标以适应中国模式的建议或许在美国的计划者们看来是荒谬的,但这种想法对其他国家却很有吸引力。

5、中国对国外军事优势保持特有的敏感性。挑战美国“公共领域”(海上、空中和太空)的控制权,提高美国控制公共领域的代价。

6、利用东盟等多边组织确保该地区以外的军事力量在危机时期无法取得驻军权。但也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的区域环境来保障其经济发展。

7、中国式门罗主义:中国希望建设一个“普遍繁荣”的亚洲。把中国的崛起与亚洲的发展联系到一起,维持本地区的安宁,上海合作组织显示了这一新战略及赋予其活力的战术。北边有上海合作组织,在南边有东盟+1和东盟+3,在西南同印度和巴基斯坦改善了关系,在东北参与六方会谈解决北朝鲜问题。

 

 

第四部分与中国打交道

 

中国的事实是:

第一,中国正开辟出新道路。

第二:中国的弱点是它的未来。无论你的目的是什么,与中国“打交道”的秘诀就是抓住它的薄弱之处,而不是它的长处。

 

与中国打交道的要点是:1、专注于中国的弱点;2、构筑整体的环境;3、操纵而不是说服中国。

 

不把中国看作一个固态的社会,而是把它看作一个永远处于运动中的紧张状态的国家,这一点是很必要的。中国的每一个长处(蓬勃发展的经济)都有着相对应的弱点(能源短缺)。中国的长处可以自己照料,它的弱点才是需要人们帮助的地方,而正是在这些弱点上,中国仍然可以被操纵。

 

试图说服中国做某些事情是非常困难的,而操纵它去做就容易得多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