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精神不变情结 “红色家园”的守护人
红军精神不变情结 “红色家园”的守护人
2009-02-15 20:29:58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李芳财 特约记者李人庆 文/图
再次踏入兴国这个全国闻名的将军县、红军县,又一次被这块红土地所震撼,兴国人对红军精神不变的情结感动着人们,无论时间怎样推移,兴国人都精心守护着这片红色精神家园,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传人。
邱会麟:将军碑前励后人

邱会麟在将军故里纪念碑前向村民介绍村里的历史。
2008年国庆节,高兴镇长迳村“将军故里”纪念碑前,全村200多名孩子在这里举行了庄严的敬献鲜花和宣誓活动,主持活动的是67岁的村民理事会理事长邱会麟。每年国庆节在纪念碑前缅怀先烈,是长迳村雷打不动的“村规”。
邱会麟1965年就入了党,当过几十年村干部的他,为村组的大事小事辛苦操劳了几十年。邱会麟2004年当选为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时,家人都劝他别再“折腾”了,可他还有一个未圆的梦,于是欣然将事情应承下来。
长迳村是远近闻名的将军村,村里出了3位开国将军,而且还有137位革命烈士,有邱会培一家七烈士的“全家革命、满门忠烈”的感人事迹。这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精神财富,可让邱会麟担忧的是,现在青少年对自己村里的历史了解得少,他的心愿就是想建设“将军故里休闲园”。
可建在哪里呢?邱会麟在村里查看了许多遍,他发现邱氏祠堂的屋后有块空地,又是村中心地带,可在祠堂后立个“将军故里”纪念碑,并以此为重点,建个“将军故里休闲园”。但由于在邱氏村民的头脑中,祠堂的空地是“后龙山”,万万动不得的,谁动了,以后村里出了什么事就要谁负责。
因为这种迷信思想作祟,邱会麟的想法一说出来就遭到很多族人的反对,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邱会麟决意要破破这个旧思想,他带着村民代表到县里的将军园、烈士陵园参观,并对大家拍胸脯说,以后出了什么事由我负责。这样,村民逐渐统一了思想。于是,邱会麟开始忙碌起来,一方面做好规划,一方面动员村民自愿捐资投劳,清除杂草和垃圾,将祠堂周边的猪牛栏和厕所拆了,在几棵古樟下建起了“将军故里”纪念碑,并安置了石桌石凳,将这里建成了供大家休闲娱乐的一个公共场所。邱会麟还把3位将军的生平简介和烈士情况镌刻在纪念碑上。整整3个月,在休闲园的建设中,心脏不太好的他硬是随身携带救心丸守在工地上。
如今的将军故里休闲园,既彰显厚重的红色底蕴,又透出古朴的客家文明。村民茶余饭后就聚集在休闲园,全村的孩子更是把这里当作教育基地,每年,有学生考入大学,都要在纪念碑前驻足瞻仰。
陈冠民:永不退役的“老兵”

陈冠民每天都精心打扫中央兵工厂旧址。
大山深处,群山环抱,走进兴莲乡官田村,这里有着当地村民引以为荣的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那斑驳的红军标语和墙上的弹孔,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浓浓硝烟。
走近旧址,有一位老人会向人们详细讲解兵工厂的每一处。老人叫陈冠民,一位兵工厂永不退役的“老兵”,71岁的他和妻子一直尽心地守护着旧址,年复一年,从未放弃。
在兵工厂偏僻的一角,一张架子床、一个简单的灶台是陈冠民全部的“家当”。而当年的一句承诺,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陈冠民向记者介绍起兵工厂的历史来:1931年10月,中革军委在官田村创办红军第一个大型兵工企业——中央兵工厂,旧址由厂部、枪炮科、弹药科、工人俱乐部等组成。全厂初创时职工300多人,后发展到500多人,为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兵工厂在陈冠民儿时的记忆里,既令他自豪又感到神秘。早年入党的父亲经常告诉他,为了能尽快成立兵工厂,陈氏人把宗祠腾出,全村都保守着这一大秘密,村民们悄悄为官兵送粮、洗衣,自告奋勇搬运材料,小孩成立儿童团站岗放哨,红军从不扰民。当时,红军缺盐,陈冠民的父亲还冒着生命危险到外地运盐。长征前夕,红军要离开了,部队首长语重心长地对陈冠民的父亲说:“你要好好守卫兵工厂,我们红军一定会解放全中国的。”
为了这份嘱托,陈冠民的父亲就在兵工厂旧址住下来,陈冠民和父亲一起与兵工厂朝夕相处。父亲临终前对他说:“儿啊,无论以后形势怎样变化,你都要用心守好兵工厂,到时红军还会回来的。”陈冠民含泪答应了父亲。
每天清晨,陈冠民第一件事就是对兵工厂里里外外打扫一番,查看有无破损处。他自学起木工、泥工,一有空闲就对房子修修补补。他对每处的红军标语和漫画都了然于胸。有一次,有人想出高价购买屋顶上的木雕,他严厉地说:“我就是穷到讨饭也不会打兵工厂的主意。”2007年,台风“圣帕”来时,他发现房屋有一处漏水,便不顾年事已高爬上屋顶捡漏,全身湿透也顾不上。
岁月就在陈冠民平凡的守护中流失,他的儿女们都在别处盖了新房,多次催他搬开,与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他却总是笑笑说:“趁自己身板硬朗,多守守兵工厂。”最让陈冠民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了解历史,部队官兵也来了,2006年6月,南京军区捐款30万元在官田村兴建希望小学,与希望小学结成帮扶对子,每年组织人员定期到学校与学生一对一帮扶,将帮扶常态化。2008年7月,南京军区再次向该小学捐赠10万元,用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完善教学设备。
石瑛:不能忘却的纪念

在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长廊前,石瑛总是满怀崇敬之情。
每天清晨,石瑛都要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兴国革命烈士陵园,打扫广场卫生,整理展品,又是最后一个离开,风雨无阻。
石瑛是兴国革命烈士陵园的一名普通员工,可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兴国籍长征老红军王邦忠的儿媳。
1960年出生的石瑛,皮肤黝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得多,她原本可以找一份清闲的工作,但在她心中有一个难解的情结,那就是在长征老红军家庭里的耳濡目染,特别是烈士陵园里还有丈夫哥哥的事迹介绍,这让她选择了这份工作。
在兴国县,许多人都知道石瑛特殊的家庭,其公公王邦忠一生身经百战,先后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响后,又转战东北,参加了辽沈战役,打下锦州后,随林彪挥师南下,打遍了大半个中国,是出了名的机枪手。其婆婆陈侨雄也是老红军。两位老人引以为荣的是大儿子王江南,在1979年参加对越反击战时牺牲,当时年仅25岁。王邦忠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又将自己的小女儿王晓玲送到部队,让她接过哥哥的枪。老人常对石瑛说,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红军家庭的成员。
兴国县烈士陵园自2001年拆墙透绿后,更多的市民前来休闲参观,石瑛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每天她都要打扫3次广场,提醒大家爱护环境,遇到不通情理的人还要耐心做工作。几年来,她竟用去20多把扫把,手上磨起了老茧。一有空,她就到纪念馆的展板前擦洗玻璃,还学会修补木器,对展出的内容总是熟记在心,她成了那里最闲不住的人。每天,她还要赶着回家照顾年老有病的婆婆。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