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和私有制优劣的分析 (节本)
天下第一大老粗论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之八---公有制和私有制优劣的分析 (节本)
一、以下促上的制度能够实现生产为多数人服务
世界上任何一位有抱负的大政治家,不论其阶级立场与主义信仰,都欲使其治下民富国強。不同立场与信仰的政治家分歧在于,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这一目的。
一种是通过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另一种是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公有制经济制度达到目的。
以这两种途径与主张客观上受益的主要对象不同而划分其名义,前者称为资产阶级政治家,主张社会财富主要按资分配;后者称为无产阶级政治家,主张社会财富主要按劳分配。
显然,资产阶级政治家首先是为少数富有者利益服务,无产阶级政治家则企图为广大劳动者利益服务。
照道理说,在民主机制下,无产阶级政治家应当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却为什么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反而是资产阶级政治家占上风呢?
因为,无产阶级政治家的理论主张被认为是乌托邦理想,而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发生畸变,劳动群众未受其利,先遭其害。
无产阶级政治家的理想虽然不能说是全然失败,也成功了一半,如在前苏联和中国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了強国的目的,但这种強国目的实现,却为此付出了牺牲劳动群众福祉的惨重代价,因而不可能得到广大民众长久地拥护与支持。
任何事物的优劣都是相对而言,制度和政策也是如此。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在过去和现在的实践中,一般地说,私有制经济制度在富民方面似乎比公有制经济制度更具有优越性。但我认为,出现这一社会现象并非因为公有制经济制度本身制不如人,而是我们在实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政策出了问题, 客观效果与主观愿望相悖。
中国有史以来,传统习惯政治机制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是以上驭下。这种政治机制与生俱来无法根治的痼疾,就是产生不了有效的监督,而缺乏有效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腐败则是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
毛泽东鉴于历史教训,不惜付出短期阵痛代价,欲换取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长治久安,终于找到了治本之策。这就是将行使权力的政治机制方式,从以上驭下变为从下促上。
其实,这种新的政治机制运作方式,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机制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內容迥异。通过这种制度,完全可以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实现生产为多数人利益服务的目的。
二、私有制理论的破产
人的本性确实是自私的, 这一点不要徒劳地否认, 因为否认不了。马克思就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恩格斯也说:“不要指望从人的‘美好情操’中. 而只能从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中去寻找人的行为逻辑。” 可见, 不能说人的自私本性是一个坏东西, 更非我们以前认为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那是极左的错误说法。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认为, 每个人主观上的自利行为,客观上将增进整个社会的福祉。这一理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前提条件下, 也确实有一定道理。
所以, 资产阶级政治家认为, 釆用私有制经济制度, 正是顺应人的自私本性, 使社会上人们产生求富活力, 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才能改善生活, 进而形成经济与生活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民富国強的的目的。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有了另一种认识,更接近于真实的认识。原来,这种经济制度的活力只适用于少数人。
问题在于,少数人追求财富的活力,并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产生积极作用的表率效应,可能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富裕,而是损人利己,导致大多数人贫困。
社会实践已经表明,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这种情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我们过去实行公有制经济制度时代,因为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做得很差,所以人们认为相对来说私有制经济制度更能富民,但这种错觉被现实中的经济危机颠覆了,我们的认识需要更正。
三、公有制理论的反思
公有制经济制度在富民方面,在一段时期内不如私有制经济制度,有很复杂的原因,主要是政策失误所致,但可肯定决非因其制度公不如私。
其中道理,我已在登载于《乌有之乡》网站上的两篇文章,即《国有企业振兴方略——兼论中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必由之路》和《美国的金融危机和中国的外汇储备》(应改名为《外汇储备要用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作了详述。本文只着重论析源自人的自私本性而产生的经济社会活力问题。
诚然,在世界已有的经济实践中,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更有活力,但这是因为后者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利益分配政策违背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其实,后者产生活力的潛能远大于前者。此话根据何在?且听分析。
在经济社会中,人们产生活力是有前提条件的,即预期有利可图。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的特点,一是利益按生产资料要素分配为主;二,致富的只能是少数人,其途径是通过对多数人劳动剩余价值的剥削。这两大特点注定了这一经济制度容纳人们发挥活力的空间是有限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则是无限的,当然,是指其潜能而言。
人的自私本性犹如黄河之水,既有害,也有利。千百年来,黄水为害不绝于史册。但新中国成立后,修堤建埧,攺造自然,使之向有利于造福人民的方向发展。
害与利的区别在于:放任自流还是避害趋利,这取决于人的选择。人的活力也有两面性:正面积极作用与负面消积作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容纳人的活力向发展生产力正面积极作用的空间既然有限,那么,这种活力如果坚持继续发挥的话,就只能向负面消极作用方向发展了。
四、资贷危机证明了资本主义死路一条
例如,现成的例子就有美国的次贷危机。资本主义辩护士们为了掩饰私有制经济制度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弊端,顾左右而言他,将这次危机归咎于监管失责,而忌讳谈论深层原因,因为那样的话,海內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就都得改行了。
什么是“次贷” ?就是银行借钱给明知偿还能力不佳甚至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买房,以房产作抵押,预期房价不断上涨,增值部分充作利息。为什么要开展这项业务?银行要扩大经营,多赚利息;不怕坏账风险吗?那就玩弄骗术,创新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打包成各种名目的债券,其中一种就是“两房”债券,向全世界推销骗钱,并转嫁风险。没有次贷作幌子,骗不来钱。中国一家就被骗3740亿美元。
金融决策当局听信被美国人控制的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建议,将鸡蛋放在一只破洞百出的篮子里,令人匪夷所思。整个世界经济活动建立在假定骗子讲信用的基础上,此乃现代社会人类之悲剧乎?美国资产阶级政府助纣为虐,乐观其成,还会去监管吗?
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下民众相对贫困,消费不足,导致产能过剩,阻碍经济发展,影响政客政绩与社会稳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论人的活力有多么大,都无法解决这个根本矛盾,那就只能动歪脑筋。谁有办法能长久地维持这种骗局,并且尽量做大,谁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所以,美国前财经掌门人格林斯潘曾被其国人捧上神坛,共和与民主两党时任总统都对他大加恭维,视为救世教主。
人的聪明才智,自私本能,亦即活力,在美国已被发挥到极致。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发挥活力的正面积极作用空间必然有限,最终突破人类道德底线,损人也未利己,皆因活力大量地用错方向,发挥的是负面消极作用。
中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活力被空前地激发出来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标准评价,应当说这种活力基本上发挥的是正面积极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公有制计划经济僵死的机制自我束缚,人为错误政策限制过死,不利于人们发挥活力。同这种传统公有制机制和政策相对而言,私有制经济制度确实较有活力,也利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但请明白,激发人的活力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达到致富的目的,在不改变公有制经济制度范畴内实行改革开放同样可以实现,而且远比现在有望干得更好,也没有使人们的致富活力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发挥负面消极作用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