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武乡:八路军总部房东维权记

火烧 2009-02-10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武乡八路军总部房东因老宅被列为文物引发维权争议,张昌绪回忆朱德儿童团往事,涉及文物保护与征用纠纷,展现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武乡:八路军总部房东维权记(图)

转发三晋都市报
 


历史的见证——王家峪村八路军总部旧址


抗战时期,因为八路军总司令部的入驻,一座农家小院成为历史的见证,小院的主人则因是“朱总司令老房东”而倍感光荣;和平年代,小院成了国家文物,房东后人却走上了一条众说纷纭的“维权”路……


那年那月那光阴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位于武乡县城以东35公里处。1939年11月至1940年6月,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和邓小平政委、刘伯承师长等率领八路军总司令部和129师曾在此驻扎。在这里,朱、彭等首长接见过柯棣华、爱德华等国际友人,指挥过135次大大小小反顽战斗,研究制定过著名的“百团大战”作战方案,朱总司令在这里奋笔挥就“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豪壮诗句……王家峪被称作漳河之衅的“小延安”。


作为总部房东成员和曾经的朱德儿童团长,当年十几岁的张昌绪,也被载入武乡县志和一些资料性书籍。武乡县志中记载:1939年11月11日至1940年6月27日,八路军总部曾在王家峪村驻扎,总司令部驻在王家峪张昌绪家院内,朱德总司令住东屋,左权将军住南屋……另有书籍如此记录:1944年“四四”儿童节,全武乡东部山区的儿童团员在蟠龙滩上开大会,进行全区儿童团军事大检阅和歌咏比赛……儿童团长张昌绪指挥大家唱了总司令教的《儿童团歌》,又唱起陈旅长教的歌儿:工农兵学商,大家想一想,战后的新中国,将是什么样?有饭大家吃,有福大家享,安居又乐业,生活有保障,新中国的主人翁由我们当,新中国的主人翁由我们当。 ……区长把印着金字的“朱德儿童团”大红旗展现在大家面前说:“……我代表区公所正式命名王家峪儿童团为‘朱德儿童团’!请团长张昌绪来接红旗!”顿时,锣鼓喧天,霹雳般的掌声震动了山川,震动了每个儿童团员的心。张昌绪流着热泪接过红旗,将它高高擎起……


山转水转人也转


1945年以后,张昌厚、张昌绪兄弟举家外出工作,老宅由王家峪村公所(后改生产大队)使用数年后,于1961年3月4日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正式对外开放,县文化馆和文物管理所先后接管。由于院中窑洞房屋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为使其尽可能保持完整和真实,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先后数次进行修缮。因为张氏兄弟均长期在外工作等原因,征用手续迟迟没有办理。


1983年冬,原晋东南地委书记祁英前来参观时,发现了这一问题,遂要求当时的武乡县委就此迅速请示有关部门。此次请示之后,当时的晋东南地区财政部门专门下拨了征用费用,一同纳入征用费发放范围的,还有总部旧址东院、当时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征用费用由县文管所统一拨付。


1983年12月至1984年3月,王家峪村委会干部在地县两级领导督促下,两次找张昌绪等人协商房屋征用事宜,但张氏兄弟不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1984年3月19日,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文管所与王家峪大队主任李某(以“房主单位”名义)签下一份折价6500元的征用协议,并经司法部门公证。同年5月12日,文管所将该款项以房主名义存入武乡县银行,同时县政府发函给张昌绪及其所在单位。通知房主取款,并请其所在单位做好房主思想工作。但张氏兄弟却始终未领取这笔款项。他们认为,该协议是在房主不在场、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他人擅自作主拟定和签署的,属“单方协议”,因此不能接受。同时,他们也对协议中房屋间数与折价金额提出异议。


事情一搁便是多年。1990年4月,经张氏兄弟再次要求,县上召集有关部门专门会议,会同张家协商解决征用遗留问题,会上经张氏兄弟同意,形成一份会议纪要:房主将房产捐献给国家,县政府以奖励的形式付给房主1万元,并由有关部门协助房主办理审批修房地基手续和购买平价建筑材料等既力所能及又不超越政策范围的工作。同时商定,会后由房主向县文物部门出具一份房屋捐献手续,县政府以适当形式向房主发放奖金,由房主筹备建房事宜。2天后,张氏兄弟在县文管所和乡、村相关人员陪同下,初步确定了地基方位。这时,张氏兄弟提出要先回城作建筑设计,待新房建好后再办理房屋捐献手续。一周后他们返回武乡,表示按照房屋设计预算,建房造价为31413元,1万元奖金远远不够,要求追加。事情再次搁置下来,多年无人提及。


真假房东起纷争


张昌厚、张昌绪兄弟当年举家外出工作时,曾将自家老宅托给本村同族张明旺的爷爷看管,之后他们及家人再回村探亲、办理丧事等,便住在张明旺家中。那时没人能料到,数十年后,两家人会因一场央视演出而对簿公堂。


2005年8月17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前来武乡县慰问演出,总部旧址系演出分会场之一。在一个叫作“音乐快板真人秀”的节目中,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以“总司令老房东”身份出场,并作简短发言,其中说到“我是朱总司令的老房东”。这位老人,正是张明旺。


张昌绪的儿子,现居晋中市的张宪国告诉记者,心连心艺术团演出之前,他接到村里的通知后,早早便赶回去,准备参加演出。之后又被告知不用自己出场时,自己并未太在意。但是没想到演出当天上午节目彩排时,他意外看到自己的五代旁系兄弟张明旺以“朱总司令老房东”身份演出,心里很不是滋味:既然是“真人秀”,参加演出的为何不是真正的房东?


当晚正式演出时,张宪国因为没有入场券,未能进入演出现场。事后,他找人转录了演出录像,并将张明旺以“老房东”身份发言的片段存在了自己的手机上,随身携带。他说,“朱总司令老房东”这一荣誉是历史赋予的,谁是真正的“老房东”,应当由历史和事实确定,而不能由领导来决定。作为房东后人,自己很珍惜这一荣誉,“决不能被轻易抹杀”。


2005年11月,张宪国和伯父张昌厚以张明旺在公开场合自称“朱总司令的老房东”,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为由,将其告上法庭,要求张明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二起诉人精神损失各1元。2006年5月18日,武乡县人民法院主持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张明旺承认侵权,并以书面形式向张昌厚、张宪国及其家人公开赔礼道歉,其余不再追究。


官司赢得如此轻松,张宪国却并不甘心。


2007年7月12日,他再以同样事由诉上法庭,不同的是,此次的被告方变为了武乡县人民政府,索赔金额也升至1万元。武乡县人民法院很快做出裁定,认为张宪国等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张明旺以“老房东”身份出席晚会是武乡县人民政府的行为,双方之间没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故被告主体不适格;另外,原告2005年以相同事由起诉至该院的侵权案已经审理终结,因此遵循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不予受理。


是非纷纭待勘清


在为房东身份讨说法的同时,原告仍为张宪国、张昌厚二人的另一场官司也拉开了序幕。张宪国说,正是这场房东身份引发的风波让他意识到,搁置多年的房屋产权问题必须处理了。


2007年4月19日,武乡县人民法院收到张昌厚和张宪国二人的起诉书,要求判令武乡县人民政府停止侵权,腾出房屋,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5万元。武乡县人民法院4天后做出裁定,认为张昌厚、张宪国的旧宅院也即八路军总部旧址属国家征用,二起诉人的请求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由相关行政部门处理,不属于《民法》调整范围,不具备起诉必备条件,故不予受理。二人不服,上诉至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同年7月4日,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一审裁定正确,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


国庆节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宪国随手掏出一册《文物保护法》,查找相关条款时亦显得十分熟练。他说,《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古建筑、石刻等,(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传世文物,其所有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自己的祖传宅院属合法所有,所有权理应受到法律保护。张宪国反复强调,老宅院在历史上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如今为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子孙后代,国家又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可谓是“无价之宝”,对此全家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作为房主,自己有义务将这所具有革命历史价值的房屋贡献给国家,同时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此事做出合理合法的解决。


张宪国的律师则指出:1984年,在未经房主本人授权的情况下,由王家峪大队主任代签的征用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而之后的房屋捐赠,虽然房主在场,但也并未形成正式书面协议。征用、捐赠均未完成,因此张家人仍是房屋的主人。此外,不能将国家对文物价值的认定,视作对其产权的划分。国家将该旧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对其作为纪念性建筑历史价值的认定,而非就此将其收归国有。当然,国家有权在提供相关法律依据的前提下依法征用。


记者又就此事走访了省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和政策法规处。两处室负责人均表示,类似事情在省内其他一些景点开发后,也曾有过。具体到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所在老宅院,以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水平来说,6500元的征用价格应当说已很合理。事情至今仍未得到妥善处理,一方面与当时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存在空白有关,同时也不可否认,与房主看到景点开发后的经济利益有关。但是人们往往很容易忽略一点: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之所以能有那样的价值,是因为它曾经经历过一段特殊历史,真正赋予它价值的,是那段历史。另外,一座数十年前的祖传老宅,如果没有政府出资维修与看管,也许早已成为一堆废墟。就在去年,省里还向当地拨款40万元用于系列红色景点建筑物的维护与修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在摸清家底的同时,落实登记文物的所有权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此外,《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也为今后类似事情的处理解决提供了更为完备的法律依据。


结语:


10月2日,记者来到王家峪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就在半个月前,这里刚刚被公布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员景点之一。而旧址门前,“欢迎将帅子女太行行”的大红条幅,亦在透露着一个信息:20天前,19名将帅子女曾来到这里,寻找父辈的足迹。


院内两株丁香树仍枝繁叶茂。偶有游人结队进入,导游细致的讲解,将游客的思绪带回了战争年代,有老年游客向同行的后人轻声哼唱起当年的抗战民歌。门外,村里正休长假的孩子们仍在娴熟地向游人兜售着塑料袋封装的树枝段:“一块钱一包,做个纪念吧,朱总司令亲手种的红星杨!”


数十年光阴已从两代人身边悄然流过,历史渐行渐远,现实仍在延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