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大工匠》的断想

火烧 2009-02-0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大工匠》通过师兄弟比武和情感纠葛,重现五十年代国营企业的奋斗岁月,引发观众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与共鸣。

           《大工匠》的断想

   

前几年有一次到一家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去办事,来到办公楼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家国营企业的旧址。四处一看,墙角门边依然带着许多当年的痕迹,看着看着,忽然感觉也许一会儿会有几个说笑不止的青工(女工都把辫子盘在工作帽里)与你擦肩而过,也许从楼道那头还会看见手拿工件的老师傅的背影……随后,我的遐想越来越多,思绪也越来越远离眼前的现实:感觉中还有大的响动,那不是报捷的鼓声吗?锣鼓声由远而近,随后又夹杂着许多人脚步声和喧哗声,打破了办公室所在楼道里特有的一种夏日里宁静。随后我还看到了熟悉的红旗和庆祝提前完成任务的横幅标语,接着锣鼓声嘎然停止,一个粗门大嗓的声音开始报捷,喜报上的词语通常都简单利索,接着领导答词,大家呼口号。随后人们的噪杂声又在有回音的楼道里逐渐远去……  

这是我的一个白日梦。只要是在国营企业呆过二三十年的人,恐怕都会在这个昔日的环境里感受到梦境的复活。无论你后来的工作和处境会有什么转换和发展,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有过那种经历,只要再到了这里,都会产生这种类似的幻觉,哪怕它只有十几秒钟。  

前两天偶然地看到了电视剧《大工匠》,只看了两三集,可令人振奋的是一下子使我找到了久违的亲切。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一个万人国营大厂,全厂仅仅有六十多个“八级工”。而我们熟悉的孙洪雷和刘佩琦就是最突出的两个“大工匠”。在一次去北京参加全国技术比赛(听说代表还要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的前夕,这一对师兄弟之间开始了三次大比武。二人都要争头牌,可是也还有扯不断地手足情,于是有时妙趣横生,有时热泪盈眶。再加上前者的徒弟、后者的妹妹陈小艺穿插其间,更是生发出一种特殊地情义和瓜葛。故事还没看完,可是那火热年代的典型场景确实令人感到了一种生疏了的亲切感。那飘飘的红旗、隆隆的鼓声、众人瞩目的比赛场面和那《大跃进万岁》的招贴画,都使人感到了一种热烈和激动。影片虽然在孙洪雷的服饰里多少有些过于现代,但是和文革时期献礼片《火红的年代》(那部片子最恶劣的就是于洋扮演的“高大全”人物赵四海的嚣张)不可同日而语,它显得朴素真实得多了。再配上片尾“黑鸭子”演唱组的《金瓶似的小山》那慢一拍的隔年老歌,更是把人带到了那个青春激荡的岁月里,我深信五十岁以上的观众看了都会有一种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心理。而且会怀念曾经生活在他们身边的这些师傅和伙伴们。在如今警车如笛和侠盗齐飞的影视作品充斥银幕荧屏的时候,如同文革后期的《创业》和前些年的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工匠》也在歌颂为共和国的历史和做出贡献的人物上,显示了巨大的眼光和勇气。  

“大跃进”是一个远去了的时代,也是一个在政策上被否定的时代。但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对生活在那个时代而且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献身的人们,还是不应该一起被否定的。他们的献身精神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已经都成为共和国大厦的基石,他们的理想志愿和热血豪情也至今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这就是《大工匠》的宝贵意义。我们要尊重历史,历史既不能割断也不能空白。要理解生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无论其属于哪个历史阶段。即使对于“需要彻底否定的文革”,也更需要哲学上的“扬弃”。打砸抢、牛棚、派性以及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等组织整人无疑都是绝不能重演的,可是对于当时那些响应最高号召、结合现实投入运动而且又深受打击的理想主义者们,还是要给以理解和同情的。因为他们代表了关心国家大事和忘我的精神,这和《大工匠》里劳动者的默默奉献一样都是属于那个时期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范畴的。如果对此也来个“彻底否定”,那就是否定了历史,也就是泼脏水泼出了“孩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