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重入《围城》

火烧 2009-02-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重温《围城》引发对经典作品的回忆,陈道明、李媛媛等演员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文章围绕重看感受,探讨角色与时代变迁,情感真挚,引发共鸣。

              重入《围城》  

   

年前在卓越网购买画家陈丹青《退步集续篇》的时候,看到了影视栏里还有当年热播过的《围城》,而且折扣到了十集20元,于是买下。在家人看过晚间新闻以后,自己又悄声地看了起来。  

播放仅仅几秒钟,屏幕就跳出那熟悉的画面——各种中外版本的小说《围城》,伴随着著名配音演员毕克那熟悉的“围城外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的旁白和作曲家关峡那纯净、幽雅有时也还不乏诙谐的钢琴长笛主题曲,就立即把你带到了当年——也许是播放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抑或是故事所描绘的三十年代的双重环境里。这次观看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对于片中一切的熟悉感——无论是人物、场景还是氛围甚至道具都使人感到较之第一次看时陡然增加了亲切感。比如对于董事长、教授这些社会精英们的熟悉,对大街上商业霓虹灯的奇光异彩、甚至还有儿童拉纱“教堂婚礼”的习惯等等。这究竟是时间差带来的差异,还是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看到了历史曾经有过的类似情景画面?恐怕是难以说清了。但相信你若“重入围城”也会有近似的感受和体验,程度吗,那就因人而异了。  

这次看《围城》还像看到了老朋友多年的过去,一见面首先就是惊讶主人公的年轻:如今已经年过天命的陈道明这时还是一个小伙子,(后来在《末代皇帝》热播的时候我曾采访过他)他一生难忘的“女友”史兰芽更是纯真的少女。甚至那个声名狼藉的李梅亭—葛优脸上也是带着清秀呢,至于后来越发气势轩昂、成了“波斯登”剧场主持人的英达,这时脸上还有不少的稚气可寻——也许当年的赵辛楣就是这个年华?  

在这个优雅明丽但又有些伤感怅惘的故事里,如今看来最让人震动和遗憾的就是已经离别人世多年的李媛媛了。记得在影片开拍时,看过《围城》主创人员拜访钱钟书和杨绛伉俪的新闻(而且还记住了 杨绛 先生的“我们都是快散了架的老红木家具”之说),扮演方鸿渐的陈道明和扮演苏文纨的李媛媛都去了,记得报道说钱老对演员的人选很满意。可我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已,何况女主角又是青春朝气里带着温文尔雅呢?但是以我对原著《围城》的感受理解,苏文纨固然留学欧洲、知书达理,但却是一个才华不高、矫揉造作的资产阶级老小姐。她的这种本质又是方鸿渐对她避之不及却又不得不表示某种亲近的原因。至于李媛媛呢?她的气韵和年轻里倒是有一种使人亲近和欣赏的地方,若苏文纨确实如此,同学方鸿渐也未必舍近求远了。当然可怕的倒不是苏文纨的失恋而是李媛媛的癌症,后来在电视里看到脱掉头发和病魔搏斗的女演员既感敬佩又觉得凄凉,再后来就是陈道明的回忆了。人生,最根本的也许还是生命和健康吧。于此新年之际也愿李媛媛的在天之灵快乐,几十年后人们依然记得你的光彩和陨落,作为一个青年演员你是幸运的。  

由此也必然提到方鸿渐和史兰芽扮演的唐晓芙那场充满柔情蜜意,但却毁于一旦的恋爱来。伴随着绿茵阳光方唐二人好像都发现了对方是自己一直等待的人,但是经过了表姐苏文纨的揭露提醒和一场夜雨的冲刷,唐晓芙却知道了这个“克莱登大学”的“博士”身份和轮船上 和鲍 小姐的艳遇,由于唐的怒不可遏,致使潇洒倜傥的方“博士”失去了辩解抵挡之力,只有承认自己是“软弱的骗子”的份,夹着尾巴逃跑了。随后唐晓芙出现反复,她宁可听到的都不是事实,而且鼓起勇气来开始挽救这场来得快也去得快的情感。遗憾的是由于佣人误传了电话,方鸿渐错把她的来电当成苏文纨的幸灾乐祸再次挑衅,于是破口大骂。彻底绝望了的 唐 小姐绝没有想到这只是一个误会,但却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误会了,从而彻底断送了这“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这个阴错阳差真使人扼腕叹息!以至当年我就写过一篇《假如唐晓芙没有离去》的随感,可是说来到去,也还是得出二人无缘的结论,一次偶然的误会下面也还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而后来出现在方鸿渐生活里的孙柔嘉,那个由吕丽萍扮演得很世俗的小女人,倒和方有一种天造地设的般配,尽管这种结合也还害得方鸿渐郁闷无比,逃避为快。此时尽管知道结局,可我们看到方唐二人快乐无猜的在一起的时候,也还是暗含着祝福和欣慰,也许这就是爱情的感染力量吧。  

小说《围城》里许多精彩幽默的语言,比如“围城内外的感慨”、“由借书引起的交往”还有“打电话和见面的利弊”等等,特别突出的例子大都被剧作者改编成“画外音”了,而且感觉还都恰如其分。对于“特别有才”的大学者董斜川和褚慎明之辈原作刻画得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如闻其声。(保留着来自“外交部”来信封被弄湿的神来之笔,更显着作者的冷幽默),遗憾的是电视剧里只能保持大概了。比较突出的是英若诚扮演的老谋深算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他奉劝说方鸿渐“尊屈担 任副 教授“的那一番谈话真是滴水不漏。从方“和赵辛楣不熟”的推断开始,中间还抱怨教育部的规定“呆板的很”,一直说到自己的“不拘一格”,可谓“有理、有利、有节”了。弄得本准备兴师问罪、大发雷霆的方鸿渐欲驳无力、欲罢不能,真是精彩之极。再有后来那个一口一个“兄弟在英国的时候”的督学,他和李梅亭并肩前进时的一段滑稽怪异的音乐,都是使人记忆犹新的片断。……  

《围城》播放已经过去二十多年,除去英年早逝的李媛媛,原作者钱钟书、老艺术家英若诚都已经做过古了。剧中风华正茂陈道明、葛优、英达们都已进入或接近天命之年了(吕丽萍要小一些,史兰芽更会小)。如果他们看此片抚今追昔,也会别有一番感慨了。就是观众之一的我,也是从中年(充其量是李梅亭的年龄)到了高松年(校长)的年龄了。人生过得多快啊!但是至今我依然喜欢《围城》,喜欢那里的人物和故事,喜欢那里的场景和音乐,也许在这次重观里我也看到了还算年轻时的自己,和那时对生活、对文化的憧憬和期待。  

   

                   2007.1.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