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学术腐败面面观

火烧 2009-01-30 00:00:00 时代观察 1032
文章揭露学术腐败现象,包括买卖学术成果、剽窃产业化及职称名誉动机,批判学术不端行为,反映学术研究造假问题。

一、明买“成果”:买卖“学术研究成果”早已成了中国学术界的公开秘密了,卖“学术研究成果”者一般都隐姓埋名、藏而不露,而那些专职于此道者竟也毫不掩饰、公然变卖,更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者却堂而璜之地以此玄耀自己的“本事”。这些人在学术腐败的链条上的任务就是专门从事东拼西揍的勾当,有的仅偶尔为之,而有相当一部分则是职业化地从事这一行当的(大概可称为“学术成果剽窃产业化”了。)。卖“学术研究成果”者完全受经济利益所驱使,只要有人买,他们什么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写”得出来(难道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学术研究成果”交易市场?经济学给我们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存在着需求。产生这种需求的原因是,买“学术研究成果”者不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因而无法写出可供发表的论文来;或者,买“学术研究成果”者虽然写得出可供发表或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其可能由于不愿意亲自动笔(太新辛苦)、没有时间(学术腐败分子的时间一般都被分配到拉关系、玩乐等方面去了。)或其它原因而选择了花钱买“学术研究成果”的“套路”——此为形成“学术研究成果”需求的原因之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买“学术研究成果” 的动机:职称、权力和名誉。买“学术研究成果”虽然要花点钱,但可以得到职称和名誉,并且,在高校、科研机构和行政事业单位甚至像国有商业银行这样的组织内部,“学术研究成果”换来的可能还不仅仅是职称和名誉(对知情者而言,这种行为可能为其带来坏名声;而对不知情者而言,这种行为则会为其带来好名声。一般而言,只有本单位的极少数人可能成为知情者。因此,即使是一个风险厌恶者,只要其品质超出了道德底线且权力、金钱等利益的诱惑力足够大,也会极自然地干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的。),而且是权力、地位和金钱:级级晋升的官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和金钱。

笔者就曾收到过台湾某大学K君发来的一封买论文的电子邮件。K君是该大学的一位小有名气的教授(不知其教授职称是怎样搞来的?!),据笔者所知,该教授还经常在台湾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K君在信中声称,希望聘我当他的“研究助理”(这使我一下子便想起了那些每个学期都会收到的乱七八糟的所谓“研究员”、“特约通讯员”、“理事”、“理事长”、“顾问”之类的“聘书”。)。他给我的“工作任务”是为其写文章,然后由他去发表(署他的名)。作为“回报”,他按每千字约50元人民币的台币支付“稿费”以作为给我的“待遇”。在K君信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仿佛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术权威和救世主对一个穷困聊倒而又能“写点酸臭文章”的穷书生对话的得意。我反反复复地读了若干遍,强烈地感受着存贮在远处硬盘上的文字:我几近一贫如洗之境地不幸被其言中自然算是“生命中旷日持久之重”,而企图让我卖文章与他人不蒂是一种人格侮辱:岂不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乎?!

二、暗购职称:职称是不能直接买来的,它必须经过一个冠冕堂皇的评审程序。并且,要有一些能够“证明”申报者具备其所申报职称的相应能力和水平的“学术成果”。而著作、论文和课题研究成果则是目前中国职称评定的显示性标准(信号显示)。因此,申报职称者将会采取迂回方式“曲线救国”:先搞到著作、论文或课题研究成果,然后向学术刊物购买版面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再以此为筹码弄到职称。至于如何搞到著作、论文或课题成果的问题,上述明买成果只是其途径之一,除此之外,直接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和雇用“枪手”为其搞研究成果也是学术骗子们相当普遍的惯用伎俩。

三、剽窃成果:学术骗子剽窃学术成果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四类:一是改头换面,即将别人的学术著作或论文拿来换个题目,贴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拿去出版或发表。T校下属一学院院长,写个通知都可能词不达意,却乃该校“学术成果”最多的人之一。该君“写”文章水平之高可真令人难以置信:直接将别人的论文拿来后用涂改液把作者的名字涂掉,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即送交已由其买下版面的杂志社(某核心期刊),竟然还能发表!二是剪刀加浆糊,即将若干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著作、论文拿来剪辑拼揍,便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了。学术骗子们拼揍文章也可谓千奇百怪,此处只举一例以窥此类事之全貌:我的一个朋友、被其学校教师称为该校“第一支笔”的赵德志教授以其文笔镌永而著称,他每年都会有两三篇力作见著报刊。然而,他的长约15000字的论文《试论新型国际金融危机》(载《金融体制改革》1998年第二期。)却被央行G分行行长的F大学博士后W抄袭约12000字于其由C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Y》之中。事隔两年之后才被人发现转告赵教授,赵教授打电话批评其无神礼行为后,该君不思悔过,反而打电话威胁、恐吓赵教授!此为学术骗子恶劣剽窃学术成果之一典型案例。三是越俎代庖:自己先画一个“蓝图”,将内容分割成小块,然后分配给弟子门生,让其剪辑抄袭,最后拿来“统稿”署名,即可大功告成。某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一高士,为评职称之用,竟然一夜之间可成就一部专著!且无须如我等这样苦思暝想,绞尽脑汁:先自己找几本题目相关的著作、论文、教材等,拼揍一个章节“体系”,然后叫来若干学生,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后即可坐等收获。剪贴拼揍完成之后,再找几个“免费劳动力”(还是学生!)抄一遍或做些文字录入的事情,搞点公款,连同“书稿”送交出版社,一部“标准的学术专著”就算大功告成。四是以译代著:将外国学者的著作翻译过来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自己“撰写”的“专著”发表。C校W教授乃连遣词造句都成问题的一名不闻者,某年偶然得到一本国外某学者出版的营销学教材,W请人翻译后即以自己“撰写”的专著形式在国内出版,由于该“著作”的出版正赶上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之初始,该“著作”遂成中国营销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其“作者”也一举成名,成为中国著名的“市场学家”。该教授在出版此“著作”前乃一讲师,此后便青云直上,在短短数年内就成为该校的少数几个教授之一(九十年代之前,在中国大学里,教授少而值钱——多数教师都是以讲师退休的。),并坐上了一校之长的宝座。

四、骗取文凭:学界传言“做学问是做文凭的学问”揭示了中国当前的“学术氛围”之让人无奈之极。无论是在高校或学术研究机构,还是在政府机构或行政事业单位,获取高学位文凭是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途径:搞到博士文凭,即可职称、官位、金钱和名誉全面丰收。而真正踩着时间脚踏实地地搞研究的人们几十年也很难做出点成果(本来这是正常现象,而如今,学术骗子们制造铺天盖地的“成果”的事情似乎倒是正常起来了,而潜心治学、长期“坐冷板凳”而鲜有成果发表者反而被视为无能之辈、不屑之徒,学者们“生产”真实、量少的研究成果的情况反而成为反常现象!并且,学术骗子们“著作等身”的“批量成果”把真正做学问的真学者的成果压得几乎看不见了。),职称、官位、金钱和名誉则难与其有缘。

学术骗子们骗取学位的手法也是五花八门的: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从“办证”贩子那里买一张现成的“学位证书”——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任何“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都可以在短暂的数小时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过,随着识别技术(尤其是网络识别)的精确化和便捷化发展,这种搞纯假文凭的手法似乎已经不灵了。取而代之的是从近几年来已经泛滥成灾的“课程进修班”里搞本“学位证书”,这种文凭的好处是,买文凭的钱一般不用从自己口袋里掏,而是由纳税人“贡献”。并且,不需要经历考试和读书之苦。如果是官居显位(某省省校合作规定的就是副厅级以上),还可以拿国内“最名牌”大学的学位。例如,京城的某些名牌高校(李嘉延就是Q高校的博士学位,据笔者了解,云南省内还有若干这样的“权贵学位”,他们拿的基本上都是这些名牌高校的“在职博士学位”)就是大肆向高官权贵贩卖高学位(硕士和博士)的“准文凭贩子”。按照这种方式出售的文凭一般分为两种不同的“档次”:一是像李嘉廷那样有权势者,几乎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的(形式化的考试、利用权力在高档刊物发表败几篇“学术论文”等形式可能也要走);二是象征性地每年搞几天课程“面授”后拿文凭的(读的书不多,但总算是背了几道考题!)。那些在“课程进修班”里拿学位的有钱无权的人还必须通过国家的外语考试才能搞到学位,这种制度至少在相当在的程度上对那些有钱人买办学位(除学位外,学历和结业证书之类是有钱人能够弄到的;而对于有权人而言,国家的考试也未必能有效地阻止他们搞学位。)。如果没有国家统一组织的外语考试,可能中国目前科以上的干部都已经是博士了(尽管有些人可以连话都写不通——现在不也大量存在着连外语都不会说一句的博士吗?)?!第三种骗取学位的途径是“委培博士(硕士)”,一般是由接受委托的院校向委托单位收取一定的培养费后即可将未达到录取分数线者录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在一般情况下,“委培博士(硕士)”必须是已经过招生院校组织的考试的,也有通过特殊渠道免试取得博士(硕士)学位入学资格的。只要搞到了博士资格,就没有考不及格的课程,更不可能拿不到毕业证书和学位。因此,“硕士混成绩,博士玩关系”的高学历教育正在给那些骗子们包装金身。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硕士”和“博士”们竟然凭着一个名牌大学的牌子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四处招摇骗撞:打着名牌大学博士或硕士的牌子发表“学术论文”、搞职称、争官位,而踩到其过去的老师的头上。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教学水平极其低下,有的甚至还不如一个本科沉重的素质(大多数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者本科时期只学习外语和数学——M学校就有只要是考研的学生可以免读一个书且给优良成绩的名文规定。),当然,大部分通过此条途径搞到学位的人都有“本事”弄到高官,去做他们的官去了:他们是不需要授课的。

五、贿买官职:在大学、研究机构或行政事业单位,当官晋爵一般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四:一为裙带,即“上头”有亲友;二是同盟,即与自己的顶头上司在政治上和生活方式上(吃喝嫖赌)保持高度一致;三乃贿赂,开始是掏自己的腰包,当上官有支配公款的权力时则是掏国家或单位的腰包(性贿赂则是更能收显效的惯常手法);最后就是文凭,如今,硕士学位已经不行了,博士学位在西部偏远地区正在走红。文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虽然是相当管用的,但只有与前三种干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使人飞黄腾达。据笔者了解,在某些高校,只要有一个博士学位,或者成为“在职博士”,再加上如前玩点投机钻营之道,就可以稳稳当当地搞一个(副)处级干部(即(副)院长、系主任或研究所长)。没有了位置怎么办?随便取个名字,重新设个机构就是了。要是能鞠躬尽瘁地侍候好上司,不过两三年功夫,就可以成为一个标准的厅级干部了。

六、冒充权威:在中国大学或研究机构,官位、学位和职位(指职称)互为因果。无论是采取何种手段搞到的学位和职位,一般极少有人是真有学术水平的,甚至连学术是什么东西也搞不懂。笔者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怪事:一个发表了大量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论文的人竟然连电子商务的一些基本的东西也不懂!一个教计算机的老师连计算机常识都成问题!真不懂怎么办?装懂:上课时跟学生海阔天空,或者读一读课本、骂一骂学生时间就过去了;至于学术研究则统统交给手下去干,或者剽窃点来发表足也。仅仅只是装懂还只是一般教师或研究人员(小学术骗子)搞的小把戏,而那些集官位与职位于一身者最擅长的“装佯”就要算冒充学术权威了。某高校L教授,因其帮中国某“著名经济学家”R教授抄有教材若干,并与其有某种特殊关系,竟然一夜之间成了某学科的博导!其实,据笔者了解,该博导对其专业仅掌握点“中国范式”中的传统知识并熟悉一些业内政策而已,至于纯理论的东西,可谓一概不知。中国目前的博导们大都如此,博导们一般都只懂点传统的“中国式经济学”,研究模式也是“中国范式”,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可谓一概不知,读博士完全是去忍耐那些“智者”百无聊赖的训导和混个学位而已!

有些高校没有博士点,那些想当博导的学术骗子们自然也没有当博导的机会。不过,对于那些神通广大的学阀们来说,当不成博导,当别的学术权威总是各有高招的:学校可以自己设一些可称霸一方的所谓“学术带头人”,各院系的院长主任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带头人”(尽管他们可能什么都不懂或者仅仅懂个大概。)。此等事情,在校内,自然只可能是被行内人士当茶余饭后的笑料(却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而在校外,这些冒充学术权威的学术骗子们也倒成了行外人士心目中顶礼莫真正的“学术权威”了。由于这些“学科带头人”是带薪的,因此,学术权威和学术钱位俱备:可称得上是名利双收了。

至于硕导和博导,学术骗子们也是会费尽心机去搞来当的。由学校花大笔大笔的资金给自己搞学位、职称(这些是申报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硬指标。),再花巨款把有关专家“拉下水”,硕士点和博士点就会水到渠成。等到有了硕士点和博士点,首先就是由这些学术骗子们当(当然,有时也会让个别真做学问者来撑门面。)。等到硕导和博导都当上后,剩下的事就是漫漫地享受这些头衔标明的学术权威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好处了:有人争着为其做研究、写文章、送红包、拍马屁……人间快乐,尽在其中。

七、以权养学:在未窃取权力之前,学术骗子是按照“金钱-学术-权力”的路径发展的,所谓“金钱-学术-权力”路径即是前述的通过花钱买论文和“论文发表权”(向报刊支付一定的“版面费”、“工本费”等费用后取得发表论文的“权利”)搞到“学术研究成果”后再取得职称和官位的“发展道路”。而当窃取了权力之后,学术骗子们的发展路径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由原来的“金钱-学术-权力”路径变更为“权力-学术-金钱”路径。这时,学术骗子们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地位来“做学问”,进而达到骗取钱财和其它利益的目的。不过,无论是“金钱-学术-权力”路径还是“权力-学术-金钱”路径,这中间的跳板——“学术”是不会变位置的,否则,就不是学术骗子,而是其他骗子了。

学术骗子们凭借权力“做学问”的花样可谓“品种”繁多。其中,最能让其名利双收的就是“玩”课题游戏了。在中国的学术圈子里,如果缺少点骗术或权术,要通过做真学问过上好日子可谓是有如蜀道之难的,而只要掌握一定的骗术,丢掉普通人的那种人格,弄上一个官位坐着,学问可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了。申报课题就是其典型:当高级职称、官位都弄到手的时候,课题也就水到渠成了。搞来课题自己不会做咋办?门外汉可是搞不懂了,但学术骗子们可自有其高招:雇佣几个专为其“做”课题“写”文章的“枪手”足矣。有了权力,利用公款(课题费或单位的各种经费)豢养几个为其代劳的走狗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显然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除了搞课题,玩玩“论文”、“专著”之类对于学术骗子们也是轻差熟路的事情,雇佣几个“枪手”剪贴抄袭,皆成“文章”,再拿些公款向出版社、编辑部买个书号版面之类发表出去,即可坐等其成。虽然,在行家里手那里这些人的名声会越来越臭不可嗅。但是,在中国学术研究的圈子里,有几个是真做学问的行家里手?而在学界之外,对于那些本来就不懂的人们来说,谁能辨其真伪?分其高低?因此,在行家看来的“垃圾生产”也成了那些“著名经济学家”和“正在著名”的“经济学家”们大行其道、无尚光荣的伟业。

八、雇佣和充当“枪手”:如上所述,学术骗子们利用职权搞来的课题他们是不会自己亲自动手的,做课题的体力活和脑力活都统统交给手下去干就可以了。那么,这些“枪手”们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为学术骗子们效力呢?相互利用是根本原因,在搞到职称和官位之前,“枪手”们自己是搞不到课题的,他们只能利用已经搞到职称和官位的那些“大骗子”们弄来的课题积累些“成果”,以为其将来申报职称和升官发财之用。并且,他们在“做”完课题之后,还可以从其主子那里得到不少的直接利益:他们的主子从课题经费中拿出来的钞票以及出国、进修、提拔等等之类的种种好处。这甘愿充当“枪手”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谓“迫不得已”,那些充当“枪手”角色的人一般都是其雇主的下属(如校长、院长、系主任手下的教书匠),因其居人篱下,一半是惧怕其上司的淫威,一半是迫于生活无奈(没有借以养家糊口的能力或其它发财之道等)。

“枪手”们在官位未及另立山头之前,算是替人“使枪弄棒”自己也从中分脏的学术小骗子,而他们目前所侍俸的上司则是地地道道的学术大骗子。

九、贩卖名声:学术骗子成名之后会干些什么名堂?除升官发财之外,恐怕就是继续扬名了。而这贩卖名声则可谓一举多得:名、利、官尽在其中。所谓贩卖名声,就是当自己成名之后,可以在各种学术活动中挂名,除得利外,还可以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也为日后升官晋级作铺垫。

学术骗子们贩卖名声的形式是形形色色的:挂个主编,当个顾问,或者干个理事(长),都是充当学术权威的。而发表论文时相互挂名(同事之间挂名可称“同事文章”,夫妻之间挂名可称“夫妻文章”,学生和老师之间挂名可称为“师徒文章”,与顶头上司挂名可称为“属僚文章”,而情人之间的挂名则就是“狼狈文章”了。)则也是时下流行且路人皆知的寻常骗术。

十、狐假虎威:学术骗子们在功成名就之前都是要借助别人的名声来为自己扬名的:或借老师之名,或借已经成名的某某“著名经济学家”之名,无论是到别处去抄的文章也好,还是自己亲自写来的也罢,或者,干脆把人家老外的东西译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再贴上“某某著名经济学家”的名字,借着“著名经济学家”的“名声”(教授、硕导或博导等等)、权力、金钱或关系发表出去。反复多次之后,自己也就挤入了那些“著名经济学家”的行列中,那时再自己另立山头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十一、聚敛钱财:聚敛钱财是一切腐败分子的共同特点之一,作为学术腐败分子的学术骗子自然也不会例外。归纳起来,学术骗子们聚财敛钱的手法大致有三:一是通过“做”学问先搞定一官半职,再利用权力来实现其发财梦;二是通过“做”课题吃课题费,在课题费中,除拿出一小部分给为其“干活”的学生和手下外,其余全都是自己的;三是利用公款发表文章,然后再在单位领奖金;四是通过搜集一帮“抄书匠”,抄成“教材”、“专著”出版后强行学生购买,从中大发横财;五是搞些“学术权威”的头衔来当,政府特殊津贴、硕导、博导、学科带头人等等,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头衔搞课题、兼职等。凡此种种手段,在学术骗子们那里可谓是运用得“尽善尽美”,以满足其贪婪之心和无耻的欲望。

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和学术骗子的招遥过市已经把整个中国学术界弄得乌烟瘴气。学术骗子们的得意非凡正好与长期“坐冷板凳”的贤人雅士们的抑郁不堪形成异乎寻常的显明对照。作为一名在社会科学领域“游荡”了多年的“老”教书匠,切身感受着学界伺机四起的学术骗子们的丑行劣迹和刻苦钻研的学者们所得到的不公遭遇。愤然之下,于是有了上述给学术骗子们画像的文字,以壮吾辈声威,并示同仁群起而攻之,令学术骗子痛感四面楚歌之危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