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品质”是什么品质?
大概是看某产品声称送它就是送孝心的广告看的,感觉自己的意志被这个广告强暴了,自己因为没有给爹妈买过这玩艺儿,每看到这个广告就感觉被提醒,又不孝了一次。当然诸如此类的广告很有市场。原来的广告,不管真假,总是让人看了不那么闹心,而现在的有些广告则近于强买强卖,你不买这类产品,那么那些广告词几乎就是赤裸裸地在骂你。我差不多是患上了广告恐惧症。但你想看个电视节目,尤其是连续剧,无论如何也避不开无耻强暴你的意志的广告的,因此只能选择不看电视。偶尔打开一下,见了广告马上关。今年央视一套开播的《走西口》,我挺喜欢看,没办法,只好继续被强暴。
看《走西口》,虽然不得不看广告,但还是不敢过分注意广告内容。所以记不清是不是央视一套放的这个广告,也记不清是哪家企业的广告,只记得是为一家乳制品企业做得宣传。里面声称,该产品是“欧洲品质”。这“欧洲品质”算什么品质?好品质还是坏品质?广告里没说。按正常逻辑,如果欧洲品质是好品质,该产品是欧洲品质,如果欧洲品质是坏品质,那么该产品也是欧洲品质。但广告是只说好不说坏的,说某种产品坏的内容多数是表达在论坛里。当然也有企业通过广告宣传其他企业产品的坏也表达自己产品的好,但绝对不会说自己的产品的坏。也就是说,这个广告摆明了是引导观众形成这么一种认识,该产品因为具有“欧洲品质”所以就是好产品。这种表述方式还给人一个认识,就是“欧洲品质”必然是好品质这个理念是不用证明的。你还可以理解为“欧洲品质”必然强于“美洲品质”、“澳洲品质”、“亚洲品质”、“非洲品质”、“南极洲品质”、“北冰洋品质”的。至少“欧洲品质”是强于“中国品质”的。这么理解只是观众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倾向,因为“欧洲品质”本身也可能含有弱于上述品质的含义,只要该产品具有欧洲产品所具有的特点,那么该产品就是具有“欧洲品质”了。如果你购买了这种产品发现它有某种缺点,而欧洲的该种产品恰恰也具有这种缺点的话,你也不能说广告欺骗了你,因为人家只说了“欧洲品质”,并未明确说明这种产品在任何方面都是优异的。你自己琢磨“欧洲品质”就是好品质,那是你的事儿,可赖不得人家广告商。
具有“欧洲品质”的欧洲生产的优秀产品自然不少,我们国家的产品质量与欧洲相比,总体上可能也有一定的差距,但那些牛马拉的名车,可也是具有“欧洲品质”的。我们的产品中,也有许多在品质上是强于欧洲或者至少是不弱于欧洲的。可我们没有底气说我们的产品具有中国品质,要想销路好一点,是否也要把自己的优点冠上“欧洲品质”的名字?拟或是把我们的优秀产品的质量降低一点,以便达到所谓的“欧洲品质”与欧洲接轨?苏丹红添加在食品中,是在欧洲最先被发现的,这也不能排除我们国内食品企业添加苏丹红是向欧洲先进企业学习的可能。或者这正是向“欧洲品质”看齐的结果。国人对国货本来信心就已经不太足,有钱人多数不用国货,这种心理明显对于国内企业的发展不利,然而现在又祭出来个“欧洲品质”为这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推波助澜。好一个“欧洲品质”!
到欧洲留过学的海归也应当具有“欧洲品质”。前几年人们迷信留学镀金的人,后来发现原来许多留学归国的人真地只是镀了金,而并非全部是十足真金。这几年企业在使用海归人员时已经不那么迷信,开始睁大了眼镜,以免用到“水货”。我们经常斥之为“山寨”货的许多产品,竟然有许多在质量上表现不俗,至少在性价比上多数远高于正宗外来货。以“山寨”货生产者的资金实力规模竟然能生产出这种质量优良的产品,依然不能树立起国人对国货的信心,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明明是性价比卓越,却不得不起个洋名,或者起个仿真洋名,大把的钱被别人赚了去,而有钱人还以多花了钱而感觉身份倍增,支持了外国企业反过来还要被外国企业瞧不起,我们是不是有病?欧洲人没出钱,我们的广告商却在为欧洲货做免费的广告,我们是不是很贱?
别折腾什么“欧洲品质”了,你的产品具有什么品质就说有什么品质好了。我们不能自视高贵,但也不要这么无理由的犯贱,好不好?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