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患难者的精神导师(下)
弗兰克:患难者的精神导师(下)
在前后长达四年漫长的反腐维权斗争中,很多时候最大的困惑就是这种日子何时结束?多久才能回到我记者的工作岗位?令人振奋的是我也在《活出意义来》里面发现了参照和答案。弗兰克说:“曾在集中营呆过的人,每谈及当时的经验,都一致宣称最令人颓丧的困扰,就在于无从知道那种非人生活将何时了解。……集中营的生活,可称为一种‘暂时的生存’。我们到可以进一步把它称为‘一种无明确意义的暂时生存’。”他还说:“一个人如果看不出他的‘暂时存在’何时终结,自亦无法朝人生的最终目标迈进。举例来说,失业工人就有类似的处境。”弗兰克真是一阵见血,把我的那种类似苦恼和烦闷剖析得一清二楚。以往一直觉得自己属于有生活目标的人,也一直在规划着自己的生活,到了这时却出现了六神无主的状态。虽然,举报、申辩占据了自己很多的时间,但绝不是全部,而空闲下来考虑到自己该干些什么的时候,就总觉得没有情绪和信心,严重的时候甚至有无聊和颓废的情绪产生。这种情绪不仅严重的侵蚀着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影响到对整个问题解决的信心。于是我继续翻阅弗兰克。在他的一次对俘虏的集体精神治疗的演讲中,我突然发现了几乎是针对我的苦闷而言。“截止到当前为止,有哪些损失是无可挽回的?据我推测,对大多数俘虏而言,这些损失实际上等于零。任何人只要活着,就有理由去怀抱希望。健康、家庭、幸福、专业技能、运气、社会地位等等,这一切都是可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结合我自己一想,只要问题解决了,一切也还是都可以恢复的,重整旗鼓不会是梦想。而目前把握自己的心态尤为重要。他继续鼓励我说:“毕竟,我们的一身硬骨,都还完好如初。过去无论经历了什么。都可以成为来日的一笔资产。尼采说过,打不垮我的,将使我更形坚强。”
我这时也像那两千多名绝食的俘虏一样,在昏暗、透风的茅舍里倾听着弗兰科医生的声音,这时只见他面貌清癯,可是精神抖擞。他对着无数望着他的眼睛说:“我个人估量自己大约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存活机遇。尽管如此,我仍不打算放弃,也不愿失去希望。毕竟,连下一个钟头会有什么变化都没有人知道,而何况未来?”我从人们的眼神里发现慢慢升起来的信心和热情。也想到最后依然会被毁掉的可怕结局,接着继续倾听。弗兰克这时充满英雄气概地说:“要正视我们目前处境的严肃性。绝不能放弃希望,而该坚信目前的挣扎纵然徒劳,亦无损其意义与尊严,因而值得大家保住勇气、奋斗到底。”最后电灯又重放光明,许多难友拖着憔悴的躯体蹒跚地走过来,噙着眼泪向他道谢。我在人群里,也感到了信心大增。
在那以后,我在感到无事可做的时候,就开始整理资料,补写不全的日志,凭着尚为清晰的记忆把这段过程的经历写下来。在写作过程中,不仅把烦闷无聊驱赶得无处藏身,而且还增进了取得胜利的信心。每每整理出一部分资料,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在心里升起。而这段时间的准备,就是我后来写作《反腐维权四年》的起点。与此同时我还找到了另一个解决烦闷的好办法——舒适的独处。就是来到一个叫桃花堤的僻静公园里,寻求一下自己的精神宁静。想到自己此前多年的奔波劳碌,又庆幸现在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于是只要有时间,我就乘855公交车来到这个在城市西北方的沿河公园。这个公园不很大,但是平时有难得的幽静。人多的时候只是桃花盛开的那一两个月。于是我从秋到冬,从春到夏,不停地到这里寻觅自己“诗意的栖息”。从雨里看着蜗牛爬到初春看着草色青,我的身心获得了极大的安宁。后来在弗兰克的书里我也看到了“独处的渴望”一节,不同的是医生在“休养营”的后面有一个安静的角落。“那儿还有个坑口,和自来水管相同。我只要没事,就坐在木质的坑口盖上,呆望着缀满鲜花的山坡和铁丝网交错下的蓝蓝远山。我幽幽地梦想着,思绪飘向了北方和东北方,搜寻记忆中的家园。”这个公园对于我平息烦躁苦恼的思绪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一直想写一篇怀念文章《我的后花园》可是心情总是静不下来。现在可以记住的就是在我后来已见曙光的时期,写下的一篇七律,作为今日的纪念吧。诗曰:浮生难得半日闲,/午前寂静桃花源。/阳坡衰草初泛绿,/冰河融水始桥边。/春枝窈窕依粉墙,/麻雀啁啾窜蓝天。/为憾古亭涂新红,/不如当年朱斑暗。
五
《活出意义来》还讲了一个名叫“德黑兰死神”的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说是一个仆人为了逃脱死神的威胁而向主人借马逃到德黑兰。后来主人见到了死神,问他为何恐吓仆人,没有想到死神回答道,我并没有恐吓他,只是奇怪他怎么还在这里,我订好了要在今天晚上在德黑兰和他碰面哩!这个多少有些使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说得是:在劫难逃。
弗兰克是在谈及自己多次经历选择和被选择,侥幸地活命的之后,才说起“德黑兰死神”的故事。在多次生死攸关的当口走过,弗兰克的经验是:顺其自然。他叙说了经过几次周折才又保住性命的经历:“好几个星期以后,我们才发现命运之神即使在最后的几个小时,还是玩弄了我们这些剩下的俘虏。我们发觉人的选择是多么不可靠,尤其是在生死攸关的大事上。”这样说来,人的选择还有意义吗?我们在这个智者和斗士的心里依然看到了听天由命的心声。其实说来,这倒是其真实地体现,人的活动和命运毕竟要靠天来肯定和成全,即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按照唯物主义来讲,天就是自然,就是客观世界。否认了这些就是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而恰恰是看到了这个限制,人们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人间奇迹来。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的确已经竭尽了全力,但是如果没有后来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调走,我后来的一切还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可以解决,也不是这段时间和程度。至于那个人为何调走?那绝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决定的。也许,这就是我的幸运。弗兰克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他感慨十分地说过:“我们这些仗着许多机运或奇迹——随你怎么称呼——而活过来的人,都知道我们当中真正的精英都没有回来。”难道一切都听天由命吗?也不是。
弗兰克还告诉我们,如果仅仅说明选择的不可靠,“很可能使读者错以为人乃是完全且无可避免的受制于环境。”他说:“集中营中的生活经验,显示出人的确有选择的余地。有太多太多的事例(许多具有英雄式的特质)足以证明,……人有能力保留它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独立。”他的结论是:“可以发现一个俘虏所以变成怎样的人,实在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纯环境因素使然。”随后这位来自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英雄就言简意赅的阐述了他的人生意义观:“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为一种成就。至于既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景下选择其生活态度。”随后他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无法抹煞的一部分。”他的这个理念拯救了千百万陷入苦难的不幸者。使他们开始了新的人生。而我作为一个后来者,也从这部“集中营的圣经”中汲取了摆脱痛苦的甘泉,得到了一步步争取胜利的力量。
本书还讲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虽然它带有悲剧色彩。说的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兼词作家的舍监(待遇较好负一定管理责任的俘虏),在一次梦中听到了关于战争结束的具体日子,他始终信以为真,并且满怀希望的等待着那个日子的到来—— 1945年3月30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接近,前方的形势并没有像梦里所说的那样急转直下。到了 3月29日 ,焦虑中的舍监突然病倒,全身发高烧。第二天——也就是他在梦中得到的战争结束、痛苦告终的日子,他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3月31日 ,他死了。从一切外在迹象来看,他死于斑疹伤寒。这个冷酷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信念的地依靠不要绝对化。应当说到这个人做梦的1945年2月,法西斯垮台的迹象已经很清楚了,问题是他们的完蛋不一定是 3月30日 。舍监的悲剧在于对希望的过分固执和绝对。令人十分遗憾的是,他最多再坚持几个月,就会梦想成真了(弗兰克医生就是在一个月以后被解放)。我在等待形势最后转变的的时候,也遇到了特殊地焦虑。时间到了2002年,斗争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可是由于法院的违法判决和电视台的附强凌弱造成形势的逆转,致使我对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不是增加,而是减弱了。一种近似绝望的疲惫感恶鹰般的朝我阵阵袭来。新年到来那几天的早晨我几次在睡梦中痛苦地醒来,然后痛骂那些迫害我的腐败分子和官僚。爱人的多次劝慰也未能使我平静下来。好在不久检察院来了电话,要求补充材料,我才又恢复常态。后来听说由主管单位派到报社的工作组三月底就要来,但经过了整个四月也没有来。于是我就找已经和我有了对话的主管单位,可是问题也没解决。五月份还没有动静,但我接到了为我提供新举报内容的匿名电话。到了六月份,由于报社负责人再次以改革的名义向报社的大多数职工转嫁危机,引起了对他的联名举报。与此同时我们又向检察院开始了对他新的一轮举报。这时我意识到:“综合各方面因素,预感到转折即将发生。6月初即想到它可能在一个月内(7.1前)或是两个月内(8.1前),最多在四个月内(10.1前)。而后来的的事实却是在这个期间内不仅实现转折,而且问题基本解决。经过四年多漫长的苦难之后,我终于见到了幸运女神。”(《反腐维权四年》)7月中旬派到报社的工作队终于来了,8月报社的领导班子的更迭解决。是信心和耐心帮助我终于见到了最后的胜利。
六
令人欣喜的是弗兰克精神力量的永恒和延续。
2004年春天我在和一位网友的聊天中,感到了她的生活处在困顿之中,她是上海一名中年下岗女工。我依照她会英语、喜欢读书甚至还知道一点画家梵高的特长,提出了自以为可行的建议(记得当时上海有一个“梵高中心”,我建议她毛遂自荐)。
然而我的建议不仅仅没有解决她的苦闷,而且还引起她提到几次想自杀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她还有一个终身残疾的孩子。结合现实处境,她觉得生活对她它不公平了。她的信使我大吃一惊: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她改变决定,经过反复劝说之后,我向她提到了《活出意义来》这本书,建议他去图书馆一寻。她在复信里尽管表示感谢,但是仍没有心情去找书。对此,我只有把书里的有关段落一字字的打出来,给她发了过去。我在邮件里还对她说,至于你的努力对于孩子的意义我就不说了,我觉得开创事业对你也有积极意义,哪怕就从打字复印的小门市部作起(我们这里比比皆是)。我相信以你的才智会干起来的,但要干好还必然有一个艰苦的过程。名演员王姬就有一个残疾儿子,痛苦自不必说,可她活得很坚强。应当被看作一个榜样。
我深信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弗兰克精神医学“圣经”,也会打动她。很快地她回信了——
“谢谢你大哥:
看了信后我很感动,谢谢你花费那么多时间为我打字,我知道你打字不快,这些文章起码要花费你一个小时的时间。大哥,其实让我感动的还是你,你的一片善良、无私地心胸。是啊,我还很年轻,有那么多属于我的、用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宝贵的时间。你让我感到我真的很富有,我拥有的是一片广阔的天空,一片可以让我来创造、来贡献的天空。大哥,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希望,我要用我的双手,来打造这片属于我的天空,我一定让她变得绚丽多彩。
谢谢你了,我现在的感觉好多了。”
再后来我还接到了她自己办公司的来信。她的精神危机渡过再一次地使我感到了超越痛苦的意义和力量。
感谢《活出意义来》!感谢伟大的弗兰克精神!
2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