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不等于企业家
资本家不等于企业家
文/曹久强
我曾听茅于轼老先生说企业家是创造中国财富的主要力量。同时,他还否认有资本家这一说,在他看来划分出资本家仅仅是意思形态下的错误表示。因此,在他眼里没有所谓的资本家,只有企业家。他试图否认资本家的存在,抹杀企业家与资本家的区别,从而掩盖资本家的剥削的本质,以图减少大家对资本家的厌恶。这种看法是极为错误的,这种掩饰也是徒劳的。
事实上,在国有企业和部分股份制企业,二者已经明显分离出来。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他目前虽然由政府委派,尽管不是民主产生,但是他自己本身是一个受雇佣者,当然也就没有雇佣工人生产。他仅仅是一个负责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的工人。尽管目前还一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拥有部分国有企业股份。但是,他所拥有的股份的来源只是个人劳动的投入,而不是资本因素投入所得。他拥有的股份也没有占据公司股份的绝对或者相对多数,从而他拥有的股份不能对公司产生主要或者重大影响,无法左右公司的发展。这种持股仅仅是个人劳动投入所应当获得的报酬,只不过以持有公司股份的形式来表现而已。这种持有股份的报酬表现形式无非是进一步体现管理者在公司的主人翁地位。当他对国有企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时,他就从一名普通的公司管理者,成为一名企业家。因此,国有企业的杰出经营管理者不是资本家,而是单纯的企业家。
对于现在的私人股份制有限公司来讲,几乎很少一个股份制公司由一个拥有绝对多数股份的股东来决定公司的一切事务。往往是一个股份制公司有很多的股东,由几个拥有较大股份的股东所组成董事会推选出个人持有公司股份最大或者较大的股东出任董事长来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因此,这个私人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主要由资本因素的投入来决定。即谁拥有更大的股份或者谁能集合更多的股份支持就能出任董事长,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由于在这种没有绝对多数股东的情况下,董事长的出任已经具有一定的选举形式,从这一点来讲,股份制公司已经朝集体化民主化演变了一小步,初步拥有集体经济某些特征。即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有了一定的选举成分,不再是完全凭资本决定且可以世袭。由于这里经营管理依然由较大股份的股东出任董事长来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资本在整个公司依然充当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这样的私人股份制公司还不是真正的集体经济。只不过正如列宁所说的,股份制在资本主义母体中为向集体经济转变打下了一个缺口而已。当这个管理者也为公司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时,他也是企业家,是私人股份制公司的企业家。所以,这样的私人股份制公司中公司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二者角色是合在一起的,没有明显分离出来。在这里公司管理者既是资本家也是企业家。
在另外一些股份制公司中管理者可能是这个企业中拥有较大股份的股东来出任董事长,但是,这个董事长不具体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而是由董事长委派一个人来具体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这个人的职务即公司执政官,西方英文简写 CEO 。同时,委派的企业管理者(CEO)由于企业期权制度的存在也可能拥有部分企业股票。因此,这个委派的企业管理者(CEO)可以说是企业的主人也可以说不是企业的主人。说他是企业的主人是因为他拥有企业的股票,是公司的股东。说他不是企业的主人因为他是由董事长委派出来的,他的来去由董事长决定。而董事长是资本因素的产物,所以实际上他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资本手中。同时,他拥有的公司股份并不大,在现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中,这些股份不能对公司经营运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即公司的主导权还是掌握在几个拥有较大股份股东组成的董事会以及董事长手中。另一方面在现行制度下,被解职的他除了在市场上出售这些股票即所谓的用脚投票来表现自己的股东身份,没有其他的途径来影响公司管理与经营。因此,这种单个用脚投票的方式对于那些拥有较大股份的几个或十几个股东所形成的董事会以及董事长来讲,影响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因此,公司执政官(CEO)的职位类似于封建皇帝任命一个丞相一样,他依然由企业的所有者决定即资本因素产生的所有者决定。他的存在没有改变私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只是赋予了私人股份制企业一种新的活力。他的存在有利于在资本产生无能的资本家的情况下,公司有执政官来支撑,不至于严重产生人亡政息的现象。如果这个公司执政官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就是一位企业家,是私人企业中的企业家。因此,在私人股份制公司中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也出现了分离。即资本家的角色与企业家角色也出现了分离。他们二者的界限也就清晰起来。
对于其他私人中小公司来讲,他们的公司管理者就是他们公司的老板,也是公司所有者,有的还是从事具体的生产工作,是工人的工作同事。这样公司管理者与所有者以及工作同事三者角色紧密结合,更没有明显的分离与区分。
当前茅于轼老先生之所以上述错误的认识就不难理解了。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我国当前与世界当前的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在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力下,私人企业林立,国有企业所占比例依然很小,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是资本家与企业家角色合二为一,从而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形成了上述错误认识。
因此,在当前世界由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占据着广阔的经济层面的情况下,公司管理者与所有者没有分离的依然占据绝对数量优势,从而使人们形成与茅于轼老先生一样错误认识的人依然占据主流,以至于不少人极为认同茅于轼老先生的认识。这样资本家的真正本来面目被掩盖了,人们对资本家的认识走向了歧途。
事实上资本家与企业家的区别是非常大的。首先从资本家与企业家的概念来看,资本家就是凭借资本雇佣工人从事生产获得剩余价值的经济人。而企业家就是为公司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在公司管理方面很突出的专业管理者。从资本家与企业家角色的来源与生存空间来看,资本家由资本因素决定,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角色由于资本可以继承和世袭,这种角色也是可以继承和世袭的。企业家由于付出的劳动与劳动能力决定,这种劳动与劳动能力是不可以继承与世袭的,这样企业家的角色也是不能继承与世袭的。从二者在公司在公司的地位与权力来看,在不考虑国家干预的情况下,资本家是所有者,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所有者往往一家独大,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权力也是几乎没有限制与监督的绝对权力。而企业家无论在公有制企业还是私人企业他的地位都不是至高无上的,在公有制企业中他位于公有所有权之下,从而位于国家政府与集体之下。他的权力也是受到国家政府与集体限制的,也接受国家于集体的监督。在公有制公司没有民主化的情况下,公有企业残留个人家长制作风与机制,这种有限的地位与有限的权力还不是很明显体现出来,一旦公有企业全部民主化,这些有限的地位与权力都会明显体现出来,并受到制度的保障实现。在私人企业中,企业家在公司地位低于企业所有者,由企业所有者决定,他的权力也受到企业所有者限制。从各自的收入来讲,资本家没有实际参与公司劳动,他凭借股份依然可以分享公司利润,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参加公司劳动不仅会获得所做劳动岗位的工资还要获得利润,不过往往二者收入合在一起,没有分离开来。企业家在公司不劳动就没有收入,有多的劳动投入就有多大收入,收入以工资与所持期权、股份体现出来。从资本家与企业家收入的会计统计来讲,资本家与企业家角色没有分离的情况下,资本家的劳动工资往往没有单独分离出来,他的劳动工资不计入成本,直接以利润的形式体现。在资本家与企业家角色分离的情况下,资本家的劳动以工资形式出现,不劳动而获得收入由股份分红形式出现。这时资本家的劳动工资计入会计成本中,股份分红不计入成本。企业家的收入无论在公私企业中以工资形式出现的收入计入企业成本中,所持股份以分红形式出现,不计入成本中。
由上众多区别可以看出,资本家不等于企业家,企业家也不等于资本家。资本家与企业家的区别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所谓意识形态的错误划分。如果用现在的国家层面的角色来比喻,资本家犹如封建皇帝,企业家在封建皇帝的企业中只是一个丞相的角色。在公有制企业中,企业主权在工人,企业家犹如民选总统。因此,资本家的角色体现了个人在企业中的专制独裁、世袭罔替,企业家在公有制企业中体现了民选、有限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