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名号多非一人——三皇五帝不太平
上古名号多非一人
2009.01.16
以前考证了《神农应非一人》,今天继续考证上古名号。
王海的《<山海经>的分篇问题》论证,《山海经》书名出现是刘秀父子的功劳,晋郭璞为它作注时补上更古老的《禹本纪》残本五篇,才正式成书。各篇的关系如下:
《山经》本来的书名是叫做《五藏山经》,《海经》部分的原名应该就是《禹本纪》;
《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
《大荒四经》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海内经》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内四经》。
《五藏山经》《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只有一个本子,没有对校而没有异文;只有《海外》《海内》八篇有好几个本子,因此有对校,从而有“一曰”这样的异文。最后一篇的《海内经》最古老,散失最多,没有办法校勘。——因此《海内经》也只有一篇,且说完了东南西北。
很是同意这个观点。以及论证《史记·大宛列传》司马迁的话应该是【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①
因此《山海经》的作者,就很庞杂,刘秀校上《山海经》表文始明言是禹、益等所作;王充也说它的作者是大禹等,也就不无道理。至少《山海经》的一部分《禹本纪》,就肯定是大禹、益等的功劳,按王充《论衡-别通》所说叫做【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 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
并且,司马迁虽然对于【《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不敢言之】,然而对《史记》里面的占卜和龙化美女襃姒等故事,并不比《山海经》里面的神话怪物更可信。因此本文研究上古的名号,将《五帝本纪》和《山海经》的地位,等同视之。
第一个考察的名号,是火正祝融。
|
大荒西经 |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
|
海内经 |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
|
楚世家 |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
|
|
《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
|
五帝本纪 |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
|
|
《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
根据《五帝本纪》,黄帝到颛顼的代序,是黄帝-昌意-颛顼;《山海经》,黄帝到颛顼的代序,是黄帝-昌意-韩流-颛顼。总之颛顼是黄帝的嫡派后代,是确凿无误的。
至少有两个派系的“祝融”有显赫世家出身,一个是炎帝派,代序是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一个是黄帝派,代序是黄帝-昌意--韩流-颛顼-老童-祝融。还可能有第三个显赫的祝融,就是重黎、吴回兄弟,代序是黄帝-昌意-称-卷章-重黎/吴回。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九》,还有一个“祝融”就是颛顼的儿子“犁”,叫做【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
帝喾的接班人帝挚,很快就被他的弟弟放勋搞运动下了台,叫做【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根据《左传-襄公九年》, 有:【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这个“火正”也就是“祝融”的“阏伯”,根据《左传-昭公元年》子产的见解,是【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高辛氏就是帝喾。阏伯的代序,就是黄帝-玄嚣-蟜极-帝喾-阏伯。
从而,可以知道做了“火正”“祝融”这个官的人,就很纷繁,与五帝代序一起列表比较,就该如下:
|
炎帝 |
炎帝 |
黄帝 |
黄帝 |
黄帝 |
黄帝 |
|
黄帝 |
炎居 |
昌意 |
昌意 |
昌意 |
玄嚣 |
|
昌意子颛顼 |
节并 |
韩流 |
韩流 |
称 |
蟜极 |
|
帝喾 |
戏器 |
颛顼 |
颛顼 |
卷章 |
帝喾 |
|
帝尧 |
祝融 |
老童 |
犁(祝融) |
重黎/吴回(祝融) |
阏伯(祝融) |
|
帝舜 |
|
祝融 |
|
|
|
有了上面的资料,我们就可以来看看,是哪个“祝融”杀了大禹他爹鲧同志的。
|
海内经 |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
|
五帝本纪 |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
|
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
共工:前面《海内经》记载有代序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
讙兜:《大荒北经》有【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就是讙兜,苗民就是三苗。
鲧:《夏本纪》有【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代序是黄帝-昌意-帝颛顼-鲧。
根据山海经,鲧还有两个出身,
|
大荒南经 |
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是食。有驩头之国。 |
|
海内经 |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
总之,鲧至少是黄帝的后代,不是儿子也是四世孙。《大荒北经》说驩头-讙兜是颛顼的儿子,《大荒南经》说是驩头-讙兜是鲧的儿子,至少,没有矛盾的地方是驩头-讙兜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而舜的代序,据《五帝本纪》是帝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
本来,讙兜、共工、三苗和鲧“四人帮”都是帝尧的重臣,甚至讙兜还提名共工作为帝尧的接班人,最后才是四岳推举的接班人舜。这“四人帮”才是炎黄正统,比舜还正统。结果舜要打倒“四人帮”,提案要求杀掉鲧,驱逐讙兜、共工、三苗,并且帝尧竟然接受了提案,命令“祝融”在羽郊/羽山杀了鲧,接着命令鲧的儿子接鲧的班,继续上山下乡治水。
鲧是帝颛顼的儿子,帝颛顼的另一个儿子犁也做过“祝融”,我坚持认为,杀鲧的这个“祝融”,一定不是帝颛顼的儿子犁或帝颛顼的孙子“祝融”,而应该是黄帝的五世孙吴回,因为他们明确镇压了“共工氏作乱”,而吴回他爹在帝喾时代是没有镇压成功而被杀的。再退一步,就是炎帝的五世孙“祝融”都比帝颛顼的儿孙可能性更大。——否则,帝尧的“仁”的名声,就将很受影响,成了命令帝颛顼的两个儿子犁和鲧互相残杀,再把失败者鲧的儿子继续委派吃力不讨好的治水工作,那是非常残暴的——要知道,那是女娲以来的第二场大洪水,人家鲧是学习女娲的先进治水经验“烧芦灰止水”,鲧发现有比女娲的“芦灰”更“现代化”的高科技“息壤”,因此像普罗米修斯盗火种一样,冒着极端的危险为天下苍生盗“息壤”,是极端伟大的英雄主义。然而女娲的先进经验的完全失败,导致了当时的结论“怎么治理好洪水,谁也不能说自己有经验,能治好就是好猫。”在完全没有可以学习的成功经验的前提下,叫大禹去啃这样的硬骨头,在命令下达的那一刻,等于判了禹死刑。本来就是帝尧和舜残酷打击实干派了,还要让大禹的伯父杀父亲,自己继承父业等于判死刑——大禹同志不心理变态,就已经是伟人了,还不说治水成功。因此,最好还是认为是“祝融”-吴回执行命令,杀了鲧,这样帝尧才比较正常,不是那么变态。
最后,看看火正,也就是火神“祝融”在今天还在干什么:
|
淮南子-氾论 |
故炎帝作火,而死为灶;禹劳天下,而死为社;后稷作稼穑,而死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 |
|
礼记-礼器疏 |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
|
论衡-祭意 |
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禹劳力天下水,死而为社。 |
|
礼记-祭法 |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 |
也就是说,现在管理劳动人民的“天”——民以食为天——的,就是炎帝-祝融变成的灶王爷。本来天下的老百姓很多,每家又都有灶王爷管理,炎帝一个人肯定是管不过来的。幸好在“火正祝融”这个生产第一线的职位实习过的神仙很多,也就让“灶王爷”队伍足够庞大,我坚持认为,这个队伍是足够管理好华夏的厨房的。
火正祝融就讲到这里,再看看“后土”这个职位,兼顾“共工”。
|
海内经 |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
|
大荒北经 |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
|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 |
|
礼记-月令 |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
|
礼记-祭法 |
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 |
|
五帝本纪 |
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 |
|
史记-律书 |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 |
|
楚世家 |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
|
文公十八年 |
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
|
昭公二十九年 |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 |
这样看来,在“土正后土”这个职位上实习后做了神仙的人,也是很众多的。霸主共工的儿子句龙,炎帝的六世孙,黄帝的四世孙八兄弟八恺,就已经有十个人干过“后土”这份职业。
“共工”也是一个应该特别说说的名号。
《礼记-祭法》里这个【霸九州岛】的【共工氏】,就该是《大荒北经》【射者不敢北射】的【共工之台】的主人“共工”,是一代霸主,应该叫做帝共工,肯定不是炎帝的六世孙“共工”。黄帝与蚩尤作战,应龙和旱魃都是主将,应龙杀的“夸父”,应该就是这个霸主共工的孙子、“后土—句龙”的儿子夸父,因为只有这个夸父的实力应该跟蚩尤差不离,能够推翻黄帝的统治。至于黄帝的孙子“五帝”第二帝颛顼镇压的造成水害的“共工”,以及“五帝”第三帝喾继续镇压的“共工氏”,大约都是这位霸主的不服气的后代。——“五帝”第一黄帝时代有厉害是蚩尤、“五帝”第四帝尧时代最大的祸乱就有十日搞乱天地规矩和天下大水两桩,“五帝”第五帝舜时代至少有军委主席大禹镇压厉害的三苗——看来五帝的日子全都不好过,根本就不是太平日子,造反的势力和天地沦陷都比比皆是。
这位【霸九州岛】的共工,还应该就是《昭公十七年》中孔子拜访的郯子回忆祖宗的帝挚时候说的,与黄帝、炎帝、大皞-太皞-太昊、少皞-太昊-帝挚四大家族齐名的“共工氏”:【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炎帝的六世孙“共工”,是没有可能在这里忝位的;《五帝本纪》中【于是以垂为共工】,管理百工,已经是工业部部长,离“共工”管理水利的本职,有老远的距离了。
最厉害的共工,是传说中撞断天柱不周山的那位。
|
论衡-谈天 |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也。文雅之人,怪而无以非,若非而无以夺,又恐其实然,不敢正议。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 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不能当也,何不胜之有! |
王充这里引用的儒书,显然把颛顼和女娲弄到一个时代去了,并且女娲治水的时代,也就离鲧窃高科技“息壤”近多了,更显得鲧是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干派大英雄;除了可以认定鲧是一个善于总结但不够善于大破大立的科学家,根据“共工”的职务是管理水,和鲧的事业重合,还可以肯定鲧一定是一任“共工”。今日中国人一说“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这个主席一定指代毛主席,而不是什么刘主席华主席以及后来的什么主席,虽然毛泽东不同意设置国家主席,更不要说毛泽东不要帝号了——大英雄鲧同志有主席一样的胸怀,不要“共工”这个大名号。
虽然“儒书”的故事有欠缺,但还是可以跟《史记-律书》对照,就是颛顼时代确实有一位势力强大的造反的共工。那位撞断天柱不周山的“共工”,按王充上述分析,是不可能打不过颛顼的。这个与颛顼争帝、《礼记-祭法》说的【霸九州岛】的【共工氏】,还揭示了为什么黄帝的儿子们都不得帝位,到了孙子颛顼才重得天下的原因,霸主共工正管理着天下嘛——虽然五帝本纪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牛人比比皆是,但都还没有霸主共工牛。
因此王充引的这本儒书如果没有瞎说,那么就是把人物关系弄错了,并且还把“共工”唯一化。那个撞断天柱不周山的“共工”,就应该是三皇第一女娲时代的造反者!虽然他能撞断天柱不周山,但女娲能造人还能补天,更是了得,消灭这个造反的“共工”,理应不是问题。
总之,第一个共工相当辉煌过。后世顶着这个名号的主儿,代有牛人出。
另外的“木正句芒”,“金正蓐收”,“水正玄冥”,根据《昭公二十九年》,就有少皞氏的四个伯父,也就是帝挚的爹颛顼的四个儿子“重、该、修、熙”,重为“木正句芒”,该为“金正蓐收”,修及熙为“水正玄冥”,【世不失职】——就是子子孙孙把这三“正”好好干——那就有很多届的“正”啦。
特别地,“水正玄冥”的工作之一,是管理国宝兼吉祥物“龙”。后来颛顼的子孙在帝舜的时候就把“水正”这个职业丢了,结果是董父-豢龙氏同志帮助帝舜养国宝“龙”;到了夏后孔甲时代,则是刘邦的祖宗、御龙氏-刘累接班,养国宝“龙”。刘累失败后,就再没有人接班了,所以后来的人们连龙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像《易经》乾卦的作者那样对龙的习性了如指掌。
另,《左传-昭公元年》有【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何新在他的《诸神的起源》中猜测阏伯可能就是羿,因为根据“训诂”,〖从名称考虑,羿从羽,阏从于,羽、于古音相通〗——根据“训诂”,川话“茅厕”跟普通话“茅于轼”几乎完全“相通”呢,但显然它们不是一个东西。何氏没有考虑的是,假如阏伯真的是羿,作为帝尧的枪杆子“阏伯—羿”跟“实沈”创造了典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作为势不两立的上古典范,“实沈”如何有机会活下去,成为“参神”,让唐人承袭相因他的天文知识?其它诸如“太昊—伏羲”就是黄帝,尧就是炎帝,“伏羲—太昊—高阳—帝俊—帝喾—黄帝实际上都是同一个神即太阳神”等等,这些建立在推翻《史记》《左传》和众多神话传说基础上的见解,他争鸣则鸣矣,没有信的义务——这些名号为什么非得是一个人,就不可以是历代帝王?而“神农氏世衰”表明连炎帝-神农一个名号就是好几代人?——何氏的古文如此,其余今文学术“新国家主义救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晚年错误的毛主席”“英明的总设计师”以及国家现代化的高论〖如果以现在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只有两亿,人均产值马上就翻5倍;再加上日本、亚洲四小龙的资金、技术,这三个如能组合在一起,马上就会形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工业区〗等等,也没有信的义务。何氏的“古文”见解与史家“和谐”,姑且一观;何氏的“今文”见解与毛主席相同的,是何氏的对,不同的,是主席的对。
除了学富五车的何氏,还有某些高人连《山海经》的作者都没有全搞明白,连中国的几个博物馆的古人类和文明遗迹的考古都没有去看看,连古代的一个名号下的“神迹”多是这个名号下的历代诸侯或帝王的文治武功都没有搞明白,就在那里讲解《山海经》搞怪力乱神,粪土《史记》《左传》等等经典、搞中华文化西来自埃及的“中华文明西来说”的胡说八道。
------------------------------------------------------------------------------------------------------
注①王宁《<山海经>的分篇问题》:
《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岛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赞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岛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放哉!”】
《论衡·谈天》:【案:禹之《山经》,淮南之《地形》,以察邹子之书,虚妄之言也。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仓,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于)〔相〕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仓者乎?故言九州岛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根据《汉书》和《论衡》的引用,说明《史记》传本有误,也就是司马迁时候还没有《山海经》一说,而是要等到几十年的汉哀帝时候的刘向、刘秀父子合并《禹本纪》、《山经》、《海经》等而成《山海经》。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