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谁才是中国农业的真正建设者

火烧 2009-01-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国农业建设者的贡献,重点介绍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等在杂交水稻、小黑麦、小麦和玉米领域的突破,展现他们对农业增产的深远影响。

经济学的致命缺陷

     在毛泽东身后的时代里,对毛泽东时代的污点和罪过吹毛求疵,而缄口不提当时的成就已然成了一种风尚。然而一个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基本事实是: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与80年代一同出名的经济改革家们将找不到他们改革的对象。

   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的粮食产量开始逐年大幅增加,人们总是把粮食的增产归功与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要想知道粮食增产的真正原因,就必须知道以下事实:1960年,袁隆平开始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70年,与其助手手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到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同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选出强优势组合,1975年进入大规模制种,同时北方杂交粳稻也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以后,在中国广阔的田野上开展了一场亿万农民参加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即用杂交水稻逐步取代常规水稻,之前水稻亩产不足40O公斤,1976年杂交水稻推广后亩产达到670公斤。1976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210万亩,1979年达到7600万亩,1983年为1.124亿亩。

 

    鲍文奎是中国植物遗传育种学家,留学回国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多倍体育种研究室主任、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到了1966年,便基本培育成功可用于生产的“小黑麦二号”、“小黑麦三号”等人造新作物良种,1975年培育成功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基本上解决了结实率和种子饱满度问题,并首次选育出一批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高、发酵品质好的八倍体小黑麦品种,自1978年,中国开始全面推广种植小黑麦这一新作物。上世纪50年代,26岁的“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被分配到社科院从事小麦改良研究,经过20年的努力,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带领课题组克服了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后代不育等困难,将偃麦草的抗病和抗逆基因转移到小麦当中,育成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小偃4号、5号、6号、54号、81号等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1.5亿亩,小偃系统衍生良种7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约在3亿亩以上。1974年,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推荐到莱阳农学院,去学习玉米育种和栽培原理,1979年,他成功研制出紧凑型玉米“掖单2号”,亩产高达776.6公斤,创造了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当时我国被称为"长江水平"最高指标的玉米,亩产才400公斤,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登海的“掖单2号”达到776.9公斤的亩产,这让很多人都无法相信,甚至连当时的农业技术专家也对此质疑。

 

    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中国粮食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力量,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业育种技术的集体突破,使中国的育种技术达到了世界最领先的水平,这都来源于毛泽东时代的科研投入,而且主要的研究阶段与成果,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完成的,与改革开放没有任何关系。但怀有特殊政治目的宣传,却把事实真相都完全掩盖了,更可悲的是,直到现在中国育种领域的领军人物依然是毛泽东时代培养的专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