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命和社会制度演变(一)
在旧石器到农业革命,迫于人口和战争的压力,人类经历了改良工具,生产方式等技术革新,而这些革新带来了人口的飞速增长。
据人类学家估计,旧石器初期的原人大约有12.5万左右,随着人类技术革新和全球迁移,到了末期,人口增为523万人左右,增长约四十二倍以上,比得上后来随历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人口爆炸。
在农业革命后,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技术革新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但人口的增长不是普遍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在技术革新中领先的各民族,其人口的增长也遥遥领先。
率先进行技术革新的氏族,由于个人生产率的提高,能拥有更多物质、时间、劳动力的剩余,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更多的技术革新和剩余,其实,“富有”就表现在人均生产率和拥有量上,而这些“富有”的血族,通常会淘汰和同化相对落后的血族,成为占地更大,人口更多的族群。
这点在农业革命之后表现最为明显。
农业革命发生在距今10000至8000年前。当时除了南极洲之外,各大洲都已经住满了人。面对侵占土地的战争压力,人们渐渐地从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能增加面积出产率的农业种植方式,经济和社会制度也随之演变。
国家的形成
首先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不断迁移的方式转变为定居,长此以往,“国家”就产生了。“国家”其实就是一群血缘相近的人长期群居、定居的土地。
率先进入农业革命的部族相对于采集经济部族,无论人口和技术都占优势。由于人口增长和“变得更富有的欲望”,他们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采集部族不是被淘汰,就是被同化。
这一点从全球种族演变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整体上综观全球,农业革命对种族的影响是,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蒙古种人、高加索种人和黑人的优势。而另一些仍以狩猎与采集为主要生产形式或较晚推行农业改革的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则慢慢减少甚至消亡。
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
因为当时妇女主要从事采集,采集经济比渔猎经济收获稳定,成为氏族成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维系氏族生活的基本保证。妇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员的世系均按母系计算,更使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居于主导的地位。
母系氏族最初采用内婚制,也就是近亲通婚,但婚配的男女之间血缘关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与自然界抗衡的能力因而减弱。诚如《左传》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内婚制在人类历史上延续的时间甚长,这正是原始人群阶段生产力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人们逐渐发现,族外婚所生子女更为聪明强健,族内婚也渐渐转变为族外婚。
在族外婚制的母系氏族公社里,实行的是原始共产制经济,生产资料和产品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早期母系氏族有自己的语言、名称。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祖先,以氏族图腾作为氏族的象征、名称和世系的标志。由共同的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埋葬在共同的氏族墓地。
在农业革命之后,新兴起的畜牧业和犁耕农业、捕鱼业和手工业(金属加工)﹐使男子的劳动比重占优势﹐妇女所负担的家务劳动与其他生产活动分离开来﹐成为无足轻重的私人事务﹐从而使男子和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便发生变化。这一转变是从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关键。
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转变
世界范围的父系氏族产生大约在一万到五千年左右,正是人类进采集经济过渡到农业经济的时期。男子的生产力胜于妇女,于是分配制度也由原先的公有制转变为以男性为家长的私有制,男性的财产原来由公族继承,后来都改为由直系亲属继承了。人们总是爱自己的妻儿甚于兄弟姐妹的。
公有制下分工合作一起分享的共有经济也转变为私有制下的等价交易,也就是说,社会成员的财产的多寡由他们的劳动和创造来决定,不再是由公有制下的大锅饭了。
私有制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和经济制度改变,我们以后有时间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