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经济全球化

火烧 2009-01-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经济全球化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演变,分析资本主义如何推动全球贸易与投资,揭示其对世界市场和各国经济的深远影响。

龚臣: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开始于工业时代,发展于信息时代。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将要克服一切障碍,实现自身的普遍化的发展趋势。  

建立在个人之间残酷生存竞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在实现自身全球化发展的同时,把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民族、地区以及所有社会集团都拖入了一场残酷的、旷日持久的经济战争。资产阶级不断扩大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范围,不断开拓新的原料供应和商品销售市场。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驱使资产阶级“放眼世界”,在世界各地到处奔走、到处落户、到处串联,寻找以最低廉的成本赚取最高利润的方式。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要消灭民族国家的界限,超越民族特殊性,其结果就是要统治全世界。  

马克思说:“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经济全球化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可以称为工业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主要以商品和劳务贸易为主要特征。西方的工业革命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产品需要销售市场。早期的工业国家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以殖民扩张的方式掠夺外国资源,倾销本国产品,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其掠夺方式包括,建立农场和种植园,开掘金矿、银矿,贩运香料、布匹、丝绸,贩卖奴隶、鸦片,从事海盗活动等等。他们打着贸易的名义,到处发动侵略战争,最“明火持杖”的是“鸦片战争”,砸碎了中国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一的世界市场就基本形成了,经济全球化就已经具有雏形。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商品和劳务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形成了统一的以商品和劳务贸易为主的世界市场。1989年,世界商品和劳务贸易额就已突破4万亿美元。  

在20世纪,工业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占主导地位。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国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从1980年到1988年,世界各地的外国直接投资每年增长20%以上,比世界贸易的增长快了3倍。1995年,美、日、德、英、法五大国在世界各地的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7060亿美元。正是由于商品和劳务跨国流动构成了经济全球化新的基础。大宗商品的定价已经通过金融及金融衍生品市场来完成,极大地提高了跨国资本流动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标志着信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到来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决定的。世界与任何一个地方都被卷了进来,不管你是否愿意或有无准备,都已经成为这个新世界的一部分了。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都已经被复杂的商业、贸易和金融渠道直接间接的联系在一起了。工业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还可能推行单边主义的经济政策,但信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当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被经济全球化融为一体。
    早在1948年,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乔治·凯南曾在一份绝密的备忘录中写道:“我们拥有世界50%的财富,但人口只占世界的6.3%。亚洲人民与我们之间的差距尤其显著……下一时期的真正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国家安全的情况下保持这种差距的关系模式……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在世界各地干那些毫不利己、乐善好施的事情,这对我们来说太奢侈了。”基于这一理念,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全球霸权。  

在信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以前,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只是在美国以及发达国家之间配置资源,原来的模式还可以维系。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威力,将所有国家的资源(包括物性资源和人类资源)放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上进行配置,公平而且有效率,落后的生产关系、浪费的生活方式都将被这个市场打得粉碎。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现在却走向了反面,这种意识形态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桎梏。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说:“世界贸易体制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过去的50年中,它一直在执行一个代表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利益的日程表;全球化真正的问题存在于游戏规则领域,特别是国际贸易规则,同时也包括国际金融制度。在我看来,决策方式必须被改变,因为这些方式已经失去了政治合法性”。  

信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可能让美国再也找不到“保持这种差距的关系模式”了。目前,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发展到了仅仅靠欧美几个发达国家已经解决不了的地步。显然,在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再采取以前实行的单边主义政策是行不通了。  

    2008年10月12日,20国集团成员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后发布了一份公告,公告称:“20国集团成员国将致力于动用所有经济和金融手段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正常运传,同意确保密切通报为减轻危机所采取的措施,以便一国采取的行动不会以另一国的利益或者整体金融系统的稳定为代价,强调合作以改善全球金融市场的规则、监管和总体运转的决心。”看来,面对目前的金融危机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有趣的是,在美国财长保尔森大力推动的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计划刚刚出台时,关于美国“姓资姓社”议论就兴起了。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称:“正如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样,美国也在建设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更直截了当地称美国为“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环球网也推出“美国会走向社会主义吗”的调查,其中超过40%的人答案是肯定。美国政府大规模救市的行动让我们看到,在当今时代,“看得见的手”是适用于任何经济制度的,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又一次被实践证明走不通。  

    在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人们期待着一个更加公平,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受益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游戏规则”。  

美国的大选结束了,奥巴马获胜。人们有理由期待,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如何与全世界人们一道,以“人类福祉名义”,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  

  

                               摘自《资源战争之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