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主义及两个时代的优劣
欲望、主义及两个时代的优劣
这是和网友私下交换意见的内容,既是学术上的探讨,也是对现实和未来走向的纷争,涉及到应打什么旗,走什么路,毛、D之争的产因及未来等问题,这是党事、国事,不敢私有,故发表。概括起来,共谈七个问题:(一)谈欲;(二)谈主义和道德的产生(三)谈动力;(四)谈灭私与规律;(五)谈对公与私的驾驭和第三条道路;(六)谈毛、D两个时代的特征及优劣;(七)谈旗帜和打旗帜。
(一)谈欲
中国万强说:“欲望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会欲壑难填,人的私心由此而生。人不可能没欲,所以人也不可能没私。但它却是随着各自条件的不同而在发生着变化。”
网友发表意见说:“这段表述我基本同意。‘食色,性也’ ,‘性相近,习相远’都是此理。但并非每个人都欲壑难填,自古至今‘淡泊明志’、‘无欲则刚’的人为数不少,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为了国家、民族、大众和信仰而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历朝历代都层出不穷,并非共产党人的专利。”
中国万强作答:“您在这里,像是把‘欲壑难填’完全视为贬意词,其实它既是人做好事的动力,也是人做坏事的动力。人没了“欲壑难填”的特性,就成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甚至成了植物人一般,虽不做坏事,却对好事也不再追求,时代就会不进则退。拿破仑说:‘不愿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就是鼓励当了兵,就要有当班长、排长,连长,和当大元帅的志气,没有这‘欲壑难填’的志气,就不能发挥出杀敌的本领,这就成了做好事的动力。但如果为了当大元帅,就不择手段地往上爬,这就成了万恶之源。再如当了官,官就应该有再当大官的欲望,没了这个欲望,就没了当个好官的动力。但怎样就能达到升官的目的?这和时代的环境很有关,时代清明,人们是通过给民做好事的突出成绩来达到,时代一腐败,人为了达到这目的,就不只手段,这就又成了万恶之源。在私有制的社会中,为了维护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发展,就以法治和德教等手段,来阻截 ‘欲壑难填’的不良的一面。并提出了各自的道理,如法家提出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用法来解决这‘欲壑难填’所造成的恶;儒家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学习,不使人产生‘欲壑难填’所造成的恶。至于‘淡泊明志’、‘无欲则刚’,其实这不是不要‘欲壑难填’的产物,而是将‘欲壑难填’引向善方发展的产物。人若没了‘欲壑难填’的特性,人也就没了对‘淡泊明志’、‘无欲则刚’的追求,也就不存在什么‘淡泊明志’、‘无欲则刚’的行为了。这一切,在私有制社会,它起着调节剥削和被剥削者的关系;到共产党建立公有制后,用这办法,是要消灭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就是两者的相同中的不同。不是人没‘欲壑难填’的本性,而是社会不给‘欲壑难填’向恶发展的条件,仁人志士的各种行为便由此而生。”
(二)谈主义和道德的产生
中国万强说:“ 人在贫穷的时候,盼着天下平等,盼着天下财富共享,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了共产主义的思想。这共产主义思想,成了穷人脱贫的思想,落到个人头上,就是想自己得到财富,归根是个私而不是公。所以一旦富了,接着就产生想使自己比别人更富的思想和行为。大家都这样想,资本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就成了不可阻挡的朝流。其代表这潮流的人物,必然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修正。D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在这大气候下产生的,所以说,是时代产生了D,不是D创下了这时代。这时没有D,也会出李xx,王xx。所以要解决问题,只责备人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从事发的源头上解决,才是根本。”
网友发表意见说:“平等的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几千年来一直存在。人们不仅仅是在贫穷时向往平等,平等是人类的基本道德内涵。试想一下,当你通过艰苦的奋斗达到了小康,有了房子车子,有稳定的收入,已远离贫穷,但有另一些人完全不劳而获,凭借特权攫取社会财富,甚至过得比你还好,你会滿意吗?”
中国万强作答:“说到道德,其实道德是人类进入私有制之后,为了调节剥削和被剥削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共识和共同能遵守的是非和实践行为的准则。但有些内容并不一定是剥削者情愿接受的,但也不得不接受,如均平富的平等思想,这本是在贫富不均面前,贫者希望把富者的财富均给贫者的要求,这种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不是富者所愿做的,但不做,贫者就要反抗,富者也就没法生活下去,这时即使站在富者的立场上,也不得不劝富者手下留情,让他们懂得,天下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实际两者截然不同:一者是为了实现天下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一者是为了维护富者对贫者的这个剥削社会的常存,虽然截然不同,但这个问题则成了这两者的交汇点,于是就成了大家都共同能接受的东西,成了“人类的基本道德内涵。”也就使这一理念,不仅成了“几千年来一直存在。人们不仅仅是在贫穷时向往平等,”而且维护富者的代表人物,讲的更凶,叫的更响。唯恐富者走到一个极端,使贫者把富者推翻。同时也在对贫者作安慰,给盼头,实际并实现不了,从这个角度讲,归根又成了富者对贫者的欺骗。
“人们常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里的‘不均’,其中主要是指多得与少得。多得者为富,少得者为贫。贫者就要求富者把多得的均给贫者,即使人们‘达到了小康,有了房子车子,有稳定的收入,已远离贫穷’,但和更富的人相比,自己仍是贫者,所以同样要求把富者多出的财富均给贫者,这一切,仍是人在贫穷下所产生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体现。尤其对不劳而获者来说,他凭借特权多得到的财富,贫者就更觉着应把这财富均给贫者。事实上,也只有在物质上达到直平等,人间才会有真正的平等。物质是平等的基础。试想,穷人给富人做工,必然受人家支配,由人家摆布,在这前提下,怎能谈得上真平等?所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用自己的财富当资本,剥削财富少(贫)者,这时所说的平等,只能是虚假的,是对平等的曲解,归根是欺骗,不会有真正的平等。”
(三)谈动力
中国万强说:“人没欲就没有动力,但欲又是万恶之源。既不绝欲,又不使欲成为万恶之源,自古有多少圣贤能人,无不围绕这问题从思想到道德到制度,做出非凡贡献,但最终没有找到驾驭的总办法。往往成了顺其自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由此而成。穷家出贵子,富家多纨绔,也是由此而生。谁得了天下,都想千秋万代,结果谁都做不到。谁都想使自己的子孙永远富有,往往又富不过三代。这一切的一切,总根子就在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着不同的欲望所造成。”
网友发表意见说:“马克思说过,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存在变化了,意识会随之而变。人的欲望分为生存、发展、享受、自我实现这几个层次,人们为了滿足这些欲望的不懈努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们为了摆脫生存层次的威胁和恐惧而产生的动力是最強劲的,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一些人会懈怠、不思进取,在向更高层次的奋斗方面动力不足;每个人都必须为基本生存而挣扎,但只有极少的人为实现自我而奋斗。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只要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创造和取得利益时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帕累托改进),这种良性的私欲不是万恶之源,而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应该被尊重和被保护,而不应该被鄙弃和被限制,否则,社会的发展会失去基本的动力。受到法律保护的“剥削他人的”的私有制才是真正的万恶之源。”
中国万强作答: “‘良性的私欲不是万恶之源’,但会随着条件的发展,由良性转为恶性,甚至权者借助法律,保护“剥削他人”所得的私有财产,这就成了万恶之源。正是为了不使良性发展为恶性,也正是为了保护好这个良性,于是古人用法律,教育,道德,信仰等,对私欲向恶性发展进行着种种围剿和堵截,目的就是要达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时,就会取得极好效果,使时代由濁变清,但不能持久,常常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为什么“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正当权力”,就不能得到持久呢?马克思所找到的原因,罪恶产生在私有制上,于是提出建立公有制的问题。也就是说,存在决定意识,公有制建立后,人们才会真正确立公有的意识,从而使私欲不再向恶性发展。这就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新问题,怎样建立公有制,建立后怎样巩固和发展,人类正在为此摸索和总结经验,我俩现在所说的这一切,实际也是在为此而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
(四)谈灭私与规律
中国万强说:“站在天下穷人立场上,走共产主义道路,这就不能给私欲发展留下任何余地,一旦留下,再小,也会造成蚁穴溃堤结局。所以在毛泽东时代,曾有句响彻云霄的话,叫作:‘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
“毛泽东的‘斗私批修’,从思想上对私展开大围剿,从制度上对私处处设防拦截,就是要借此对私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绝对态势,是在治私的问题上,‘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其实能做到这一切,支撑点是私而不是公。举例说罢,雷锋是斗私批修的榜样,是走共产主义道路上的标兵,因为在当时,不学雷锋,就不能当模范,不能入党,不能提干,人正是为追求这个私,才都学起雷锋 ,支撑点在私字上而不在公字上。再如学先进、搞比赛,处处为公而拼命,但支撑点,就是谁都不想落在人下,因此这个支撑点同样是个私。是从‘我为人人’开始,取得‘人人为我’的结局。是把自己的私溶入到大家的私之中,这就是走共产主义的特点。其实没了私,也就没了动力。这是相反相成的。”
网友发表意见说:“否定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直接走共产主义道路,也不能对私展开大围剿,而只能以‘扬弃’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和私有制既保留又否定,保留其合理的部分,否定其不合理的部分。领悟这其中的辨证法,要认真地、逐句逐字地理解马克思和列宁的论述:‘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3页)‘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列宁全集》第三十卷第87页)
“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历史的、唯物的、辨证的观点和立场。”
中国万强作答:“关于规律问题,世界上没有现成的规律,发现和掌握规律,都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关于消灭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的问题,这是个新问题,实现了就符合规律,实现不了就不符合规律。毛泽东当年领导中国人基本上是实现了,就叫符合规律。但实现后,怎样巩固公有制,这又是个新问题,毛泽东死后,D就提出按规律办事的问题。结果既没找到驾驭巩固公有制的规律,也没建起一个符合消灭资本主义和私有制规律的新的社会新模式,他所说的规律实际就成了复辟旧中国的借口。
“马列主义所指出的社会形态发展进程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指整个人类的发展而言,但具体到某个民族,就不一定死搬教条了,比如美国这地方,就是印第安人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而印第安人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当欧洲人移居到这这里,很快就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欧洲本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发展反不及美国快了。而美国现上任的总统,祖籍就是非洲的黑人,可非洲直到现在还都是发展中国家,可这个黑人就当起了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这一切,能说美国的发展就违反这社会发展规律吗?只能说明,马列主义所阐明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指人类而言。从整个人类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不断产生,就说明“它们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后,使资本主义正走向它的反面,“更高的生产关系”,在这样的胎胞里,在物质条件上就提供了成熟的条件。至于在何地方分娩,这就又成了打仗一样,取胜的突破口,不是敌人力量最强大的在方,而是比较力量薄弱的地方,所以社会主义就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罗斯和中国等处先胜利了。
“你说的“对资本主义和私有制既保留又否定”,我观察历史,在私有制的社会,能够使这个社会得以巩固和发展,是从抑私趋公着手的;同时,对公有制来说,当公有制建立之后,怎样得到巩固和发展,也必须得从怎样满足各自的私欲来入手,如人民公社成立后,经过实践,最后定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其中就保留了自留地等私有部分的内容,这都是在公有制前提下,来解决社员的这个私有程度而考虑的。从这个角度讲,你的这个提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设想,很有实际意义。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即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到公有制的共产主义之间,能否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这方面考虑,这就很难叫人想象了,就如男人和女人,“既保留又否定”各自的属性,这成了个什么人?岂不成了不正常的怪人了吗?
“在建立公有制的问题上,关于‘不能对私展开大围剿,而只能以扬弃的方式’来实现,其实我觉着‘围剿’正是达到‘扬弃’的手段,没有手段,就达不到扬弃的目的。”
(五)谈对公与私的驾驭和第三条道路问题
中国万强说:“正因为私有动力,但又不能变成万恶之源,这在不同历史的发展阶段上,就得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这办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道路可走。但怎样把准这火候,并及时能拿出恰到好处的办法,只有靠制度,用制度保证这样的人才源源不断,也只有这样,在实现马列主义基本原则的道路上,才不走弯路,走了弯路也才不会造成全局性的损失,所以当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后,在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开始有了新的考虑,于是在1956年《关于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问题》上,毛泽东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似乎马克思主义只有一家,别无分店。是不是分店也可以搞一点马克思主义呢?”毛文集七卷)也就是说,毛泽东这时考虑要用建立分店制的办法来解决了。同时在行动上,自己开始由前台向后台转移,即由一线向二线退居,到五九年正式退到二线。
“走上一线的同志们,只看到人的私念有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面,看不到从行为到制度,只要对私一松动,对走共产主义来说,就成了蚁穴溃堤大患,对此唯毛泽东看到了,并为此和他们进行了殊死搏斗,通过斗争,使公有化的概念深入人心,但同时却耽误了毛泽东创建这分店制的时间。
“当时走上一线的同志们,就本意而言,不一定要彻底复辟资本主义,但后来的实践证明,正如毛泽东所料,照他们的想法一推广,即向私有制一倾斜,整个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得到迅猛发展,再也收拾不住了,把整个社会搞的,像一夜回到解放前,要治理,就不得不照搬资本主义的东西,把人家的东西都搬来了,也就没了自己的东西,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变成了资本主义,这就从反面证实了,要走共产主义社会,从思想到制度,对私不能松动,一松动,资本主义必然复辟,在这里,非此即彼,非彼即此,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他们造成的这后果,就是把毛泽东当作极左,把资本主义当作极右,目的就是要从这两者之间,创出第三条道路,以发扬两者的优点,克服两者的缺点,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经过了漫长的30年的实践,不但从社会形态上最终没走出个样样,而且从理论上也不能拿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令人信服的概念,所以走的结果,就越来越走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只是自己不认输,没勇气承认,在做自欺欺人的掩耳盗铃的事罢了。”
网友发表意见说:“关于第三条道路的问题,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不能直接搞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本身就应当是‘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的第三条道路。只不过中国的第三条道路直到今日还未探索成功,还在‘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左右摇摆、反复折腾。
“我认为,‘公民所有制’能够兼有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优点而又去除两者的弊端,能够兼顾公平和效率,建立在‘公民所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是可以成功的“第三条道路”,是经得起“分店制”检验的。
中国万强作答:“社会主义是不是“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能成为第三条道路的问题,首先应弄清这三个社会之间的区别。根据前人研究结论:社会主义直接由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生,特点就是由私有制转向公有制,这公有制和私有制就成了这两个社会形态的最根本性的区别。而公有制又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就包括了这两种公有制的成分,而到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就使社会主义中的集体所有制的成分发展成了全民所有制,就是说,有没有集体所有制,这就成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大区别,同时在产品分配上,也就由按劳分配,变成了按需分配。由此看来,在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这中间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形态,它的基本形态,是属于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只是公的方式有不同而已。因此不能称之为是‘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的第三条道路。因为就不可能有这条道路,所以‘直到今日还未探索成功’。但社会主义处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在这段历史中,它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则又没得到彻底消灭;它要建立公有制,则又没彻底建立起来,即建立起来,私有制的残余也还大量存在;再说,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经济交往等,都还保留着私有制的东西,但同时,因公有制的建立,公有制新的内容又正在产生和形成,这一切内容,就构成了列宁所说的:‘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所以说,就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说,只能是‘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的性质,而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条道路。
“关于‘公民所有制’的问题,这是个新概念?从理论上讲,具体是些什么内容,在具体操作上,怎样来达到既‘能够兼有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优点而又去除两者的弊端,’从而能成为成功的‘第三条道路’,还需要细化。就理论而言,我是这样想的:在一个社会里,公有制的成分大了,这个社会就趋于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成分大了,这个社会就趋于资本主义社会,这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决定。只有公有制和私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处在势均力敌时,才会显出第三种状态。但这种状态从哲理上说,是不存在的,因为事情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常常不是以公为主,就是以私为主,两者有时也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但往往是一闪而过,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态而存在,这如白天和黑夜之间,不可能再生出一个中间状态的道理一样。也如D的改革,他使私有制超过了公有制,所以人们不会再称这个社会是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了,他不承认,大家说它虚伪,是自欺欺人,并因此而遭到天下人的反对,您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六)谈毛D两个时代的特征及优劣
中国万强说:“ 从毛D这两个时代的对比来看,最大不同点:一个是通过公有制,在消灭私有制的前提下,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人利益的要求,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个是不消灭私有制,刺激人们发财致富,直接用财富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实是用饥饿来逼人去干不想干、不应干的事,把人的行为变成了像野兽争食的行为,把人的关系随之变成了富者对贫者赤裸裸的剥削关系。一旦贫者对富者反抗,一面镇压,一面安抚,这安抚也包括对赤贫者的救济,目的就是不要叫这些人造起反,闹起事,归根,落脚点却都落在保护这少数人利益的行为上。”
网友发表意见说:“关键在于:公有制能否长期持久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能否最大限度地滿足最大多数人利益的要求?在公有制条件下,人们具备不具备个人奋斗所需的微观条件?奋斗的结果是否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东德、波兰、古巴、越南、老挝、朝鲜、蒙古、苏联、中国等,这么多公有制的国家,无数的革命实践者和理论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为什么解决不了在公有制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效率问题?这些国家的大多数都蜕变为资本主义难道都是偶然的吗?”
中国万强作答:“在这里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少问题是属这样一个问题,既能找到问题成立的证据,也能找到问题不成立的证据,关键是看站在那个角度上看问题。再好的社会,再好的人,都有它的长处,也都有它的短处,离开看问题的角度,双方争论的是非就叫永远说不清,道不明。就以一件事而论,也常常有利就有弊,赞成者说好,不赞成者说坏,各有各的事实依据。就我的看法,公有制没有得到巩固,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借此否定公有制;另一种认为是经验不足,摔跤是正常事,斗志不减。我赞成后者,不赞成前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D是属于前者,所以我不赞成,这就决定了我对他的全部看法,但不是说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坏事;同时我认为毛泽东是属于后者,所以我赞成,不是说毛泽东所做的事都很完美。做为人的楷模来说,在前进道路上,遇到困难就畏缩,这种人必然从后退中找出路,顶多是在后退中对原来的行为做些修补工作而已,不会有更大的作为,我认为D就是属这种人,他的改革就是在退回原路上的修改,不会得到脱胎换骨的成功。而毛泽东则是另一种做法,即遇到困难,遭到失败,就总结经验,找出原因,拿出新做法,我认为,人类的成就都是这样取得的。所以我从人格上赞成毛泽东,不赞成D。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会垮台?问题就出在像D这样的人掌权的身上。要使社会主义不垮台,就必须找到产生像D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掌权的社会根源,并得到克服,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七)谈旗帜和打旗帜
中国万强说:“ 站在多数人富的立场上,就会高举毛泽东的旗帜,站在少数人富的立场上,就会高举D的旗帜。在这问题上实际也没了调和的余地。
“旗帜的力量很重要,一个政权失去旗帜,就会失掉凝聚力。一个人心目上没了旗帜,就没了做事的精神支柱和行为错对的识别标准。但旗帜的产生,不是谁想树谁就能树起谁,它是在长期斗争中产生和形成的。如毛泽东这面旗帜的产生和形成,就是经长期革命的实践,用他的事实,从每个人的心上升起的,不是那个人树起的。毛泽东死后,D有了权,想把自己树成旗帜,可在这旗帜下所做的事,不但不得人心,而且手段很不光明,所以再怎样树,也就成了死狗扶不上墙头的事。再说没旗帜不行,可旗帜多了也不行,中国从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1919年“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长达2000余年,在思想界,只有孔子这一个旗,就像满族入境后,本是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却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少数朝代之一,就是因为它能高举中国人所认定的孔子这面思想大旗,从而他们才能溶进中国人的心中,并做出一番强国大事。中国古代的文明,就是靠打一个旗产生的。我们应该以此为鉴,不要像现在这样,D上来,砍毛泽东的旗,打自己的旗,江泽民上来,也有了自己的旗,胡锦涛也正在竭尽全力树自己的旗——科学观,孰不知代代如此下去,旗多了也就没旗了,反把中国人搞成一滩散沙了,这是罪恶,不是成绩,也不是本事。自己想当圣人,不是树的,而是做的。毛泽东这个旗,就是靠他自己做出来的,不是靠他权力树起来的,如果靠他的权力树起来,他死之后,不用D砍,中国人自己早从内心砍掉了。现在不但从百姓心上砍不掉,而且越砍,人们对砍旗者越恨,就是因为毛泽东做到了。因此重打毛泽东的旗帜,照毛泽东的指示办事,就成了中国再崛起的头等大事,而且成了非做不可的事。
“重打毛泽东的旗帜,就是因为毛泽东能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给人民谋实事,并且说到就能做到。但不是说毛泽东时代没缺陷,没缺陷的时代是没有的。同时也不是说,高举毛泽东的旗帜,就是把毛泽东的做法全部再照搬回来,因为时过境迁,真正这样做了,就又犯了教条主义的老毛病。”
网友发表意见说: “毛主席的伟大是不容置疑的。毛主席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下拯救出来,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重新站立了起来,并建设了基本成体系的工农业和科技国防基础。但正如你认识到的,毛主席不是完人,也不是神。毛主席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用斗争哲学和不断革命论作为生产力的动力源并不科学,也不会持久;毛主席虽然想以文革的形式探索大众民主的途径,但并不成功,砸烂了旧的官僚机构,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很快就蜕变为新的官僚机构,并成为新的走资派的温床。毛主席深知这两个问题并沒有解决,他死后走资派要上台,他最后的日子是孤独而悲凉的。
“人民群众之所以拥戴领袖,是感觉到领袖的主张符合他们利益。过去D也受过真心拥戴,群众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就是明证。但是,现在这样的横幅还能代表民意吗?当然不行了。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改革早期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大都是受益的;在1992年之前的改革对人民群众的伤害还不明显,砸“三铁”卖国企,大量工人下岗,大资产阶级的形成,两极分化,都是在这之后。因此,D一度受到的拥戴甚至超越了毛主席。D提出了“十个如果”,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说明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但是,1993年之后他因身体原因已经控制不了大局,加上江泽民政治城府极深,正式当选后迅速把持了实权,D至此己失控,正是“天要下雨娘要嫁”,随它去了。
“具体做事的是朱镕基。而朱完全推行美国为中国设计好的一套,一步步将中国又引入了半殖民地的邪路,D的“十个如果”基本上全部变成事实。人民群众发现受骗,自然把总帐算在D的头上。
“其实,改革开放走上邪路的根本症结是沒有正确理论的指引。D本想“摸”出一条路来,不想十几年也沒有摸出正路,终因年老体衰失去控制。错误主要是江、朱这一任10年间造成的。待2003年胡温接任,虽提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大势己成,逆转的风险极大,凭体制惯性一直走到今天。如果没有大危机到来,还是无法刹车。
“因此,我的观点是:毛泽东的旗帜和D的旗帜都解决不了中国面临的新问题,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方向和思路,但还需要有具体的理论作为内涵。这次大危机同时也是大机遇,胡若英明,中国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万强作答:“对毛泽东的功绩,打天下功绩超人,保天下功绩更大,因为在打得天下的同时,失败的帝国主义和败守台湾的国民党势力,没有一天不在做打回大陆的活动,而共产党内部, 随着自己的胜利也迅速发生剧烈分化,这对领袖毛泽东来说,除了继续对付国内外的强大敌人外,从自己的内部立刻被自生的两大力量包剿过来:第一,跟他南征北战的功臣们,认为胜利了,“我不享受谁享受?”开始争利于市,争功于朝,要知道,一家富贵千家泪,让这些功臣们都变成富豪,跟着共产党打天下的百姓们,马上就又变成了奴隶;不让这些功臣们富,不仅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立刻由对准敌人而转向对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而且他们比敌人更难对付的,是这些人依功无惧,自认老子天下第一,于是像李自成进京后一样,功臣们的腐败也如潮水般地涌来;像太平天国搞分裂,想当“天王”而暗藏杀机的也就大有人在。第二,解放了,百姓生活得到改善,但接着百姓就产生想过比别人更富有的新生活,于是如火如荼的两极分化由此迅猛展开。面对这两大问题,那一个解决不好,新中国都得不到巩固,陈兵台湾和邻国的敌对势力,随时都会反攻回来。但怎样解决?毛泽东既不能成为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又不想把这次革命只当成像历史上的又一次改朝换代的工具,于是毛泽东开始了新的长征。这时的D,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实际不再是帮毛泽东解决这新问题的助手了,而是成了暗藏杀机的最阴诈的人,手段就是迎合这些功臣和百姓的一时要求,“因此,D一度受到的拥戴甚至超越了毛主席。”这不但耽误了毛泽东创建新制度的时间,也使毛泽东为对创建新制度所取得的成果不能得以巩固的因素,如文化大革命,“碰烂了旧的官僚机构,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很快就蜕变为新的官僚机构”,这时他的态度,不是找原因,度难关,为创新路而努力,而是窥测时机,兴妖作怪,时机一到,兴师问罪,以取代毛泽东。所以他一上台,官场腐败之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少见的时代。同时百姓的两极分化也很快达到水火不溶之势。面对这一切,为了安定内部,对敌就不得不妥协,于是就做起像历史上甘当儿皇帝卖国的事,而且也和儿皇帝一样,自己做着卖国的事,不但不以为耻,还自以为得计,这趋势是他造成的,谁接了他的班,没本事创出新路,又没魄力回复毛泽东的路线,中国就只有一天天烂下去。如果毛泽东当时顶不住他们的这行为,中国的今天,那就不知道更是个什么样子了。所以毛泽东在保天下上的功劳,实际远比打天下难而更大。
唯打毛泽东的旗,才是强国的旗,崛起的旗,这是中国的国情所造就的事实,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胡锦涛的科学观,有其合理内核,也只有放在毛泽东旗帜下,才会发挥出作用,否则,也只是奢谈一顿而已。”
2009-1-13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