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思维与控制型社会的冲突及实质
批判思维与控制型社会的冲突及表现
到目前为止,对宗教的、政府的、法的崇拜已基本结束。而对这一切的崇拜的破除是批判的前提和条件。随着社会生活的不可阻挡的开放化,理性思维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①。与这一理性的扩大化相对应的,就是“异己”斗争从政治领域逐渐向思想领域转化,从现实的政治斗争向哲学思辩潜化。传统的以权力斗争为核心的政治斗争转化为以意识形态的争夺为主导的思想斗争。“异己”思维在意识形态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对既定社会开展全面的批判。正如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说那样“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面对批判思维在意识形态上的否定,既定社会抛弃传统的纯粹暴力的手段,而通过对社会整体的全方位的深度控制来抑制对立思维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定义批判②这一概念,是本文开展论述的前提,也是确定文中这一词语的规定性所必要的。必须说明,我们讲的批判,不是单纯的愤青式的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也不是纯粹的感情的发泄,它的出发点是现实的社会总体,它的方式是理性和思辩。它反对在既定的现实社会中就某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进行争论,它要求否定,不是因为某些细节还没有完善,而是因为这个社会总体上是非理性的。正如卡尔·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宣称的那样:“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批判”。它的目的不是在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而是超出框架去寻求更合理的替代模式。这种替代性选择是作为整体的趋势和力量出没于现存社会中的,因此,这种否定是从“质”的意义上讲的。
正是由于这种批判和既定社会的冲突的根本性,因此,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冲突必然异常激烈。对于既定的控制型社会来说,“批判”思维是“异己”的,是与现有体制相矛盾的思想。任何一种社会,无论是打着“民主”旗号的自由开放社会,还是高度行政集权的专制社会,在本质上都是控制型的,都倾向于排除对立思想,不管它表面是否贴有民主的标签,实质都一样。专制的封闭社会以暴力为后盾,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去强制的压制对立思潮,而开放社会则依靠技术合理性带来的巨大的丰裕,通过真实需求于虚假需求的混同,来压制人们内心的否定和超越的向度。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
从一般情况来看,由于行政手段缺乏合理性和合法性并容易普遭质疑,而思维控制则更
————————————
① 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已经从旧的崇拜中解脱出来,传统的思想禁锢已解除;另一方面,控制社会又通过发展了的物质条件和对社会的潜化以及制造虚假需求来达到深度控制的效果。
② 批判这一概念的哲学用法最初是由伊曼努尔·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中提出,此后黑格尔、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弗洛伊德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了这一概念.本文中这一概念的意义更接近于马克思和马尔库塞,主要有根本性、总体性、否定性和现实性(既唯物性)四个特点。
具全面性和严密性。因此,既定社会一般选择通过意识形态对批判思潮进行拒斥。这种拒斥在目前的社会情景中直接表现为批判思维与控制型意识形态的冲突。对于极权主义者来说,由于其本身对于社会统治的控制的总体性,它一般倾向于将自己封闭起来从而反对任何批判思维。正如汉娜·阿伦特指出那样“极权主义所依据的意识形态是错误的,为了掩盖其错误,必然求助于大规模的谎言。所以在极权主义统治下宣传十分重要” ①。既定社会由于其对社会资源掌握的全面性的优势,使得它能够在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在新闻、报纸、历史课本、政治课本、甚至生活的各种细小环节上通过一元化的灌输来加强控制。这种控制的本质是崇拜和迷信,它的武器是舆论宣传机器,最主要的表现内容是“和谐”,思维方式是 “实证主义”,手段是对否定思维的修正和篡改。下面,本文就通过“和谐主义”、“实证主义”和“修正主义”三个角度来简述控制型社会在思想领域的控制。
1、压抑性的同化趋势——和谐②主义
思想的一元化在具体的控制思想领域中的第一种表现就是“和谐主义”,既通过渲染和谐气氛,消除对立思想来统一整个社会的精神领域。这种形式在社会冲突对立严重明显时显得尤为突出,每当一个社会进入不可解决的时代性逆境后,一般都会通过宣传和谐思想来否定逆境的严重性和根本性,以此来加强对社会言论的控制,从而达到在意识形态上排除异己、固化思想的效果。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中国汉代的大统一的“和”的思想,还是中世纪基督教清教思想,都是这种和谐主义的体现。从现实情景中看,控制型社会成功地利用了人们对平稳的倾向性,借助于对各种宣传途径的控制对这个词语的意义进行清洗,将一切与现存统治思维不同的思想都说成是不和谐的和不可容忍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将自身存在的问题转移到对立势力上,使得这种和谐蜕变成了某种抹杀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手段。
2、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实证主义
从思维方式上看,实证主义、操作主义的流行也是控制型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因为这些思维方式本质上都是单向度的和固化的。它把语言的意义同经验事实和具体的操作等同起来,并把既定事实毫无批判地接受下来。它只对现存的一切事物进行调查研究,而不进行任何评判,只在体制内进行小修小补,而不敢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替代性选择。通过这种途径,它把人们的思想局限于既定的社会范围内。于是,一切与社会不同的思维都被说成是“无意义”的和“不现实的”一切批判的光辉都被实用主义的“有用既真理”所抹去。黑格尔式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又在整个社会大行其道,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吞没。它不再对任何事物进行哪怕丝毫的价值评判,而仅仅是一种事实描述。
随着这种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的逐步潜化传播,思想的自我限制就显示出更重要的意义。社会禁止各种对立的行动和行为,有关这些行动和行为的概念都变成虚幻的和无意义的。历史的超越表现为科学和科学思想所不能接受的形而上学的超越。操作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广泛的“思想习惯”,变成为已确立的话语和行为领域、需要和愿望
领域的观点。于是,关于操作和行为的概念的主张转过来反对使思想和行为从既定现实中解放出来的尝试,反对其他为了那些被压制的可能性而解放的努力。
————————————
① 汉娜·阿伦特 《极权主义的起源》
② 严格意义上讲,和谐本身并不是一个倾向于维护既定意识,反对任何不同思想的固化的词句。因为真正的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正如“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样,它本身是容忍而且要求不同的对立意见和思想的,而且和谐本身也就体现在这种不同思想的汇集中的。
3、批判思维的“异化”——修正主义①
批判思维与控制型思维冲突的另一个焦点,就在于如何对待先前具有批判意义的学说,控制型社会通过消除其中与现实不协调的因素使其“异化”为既定社会的装饰品。于是,在御用文人的精心修正下,人们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的理性的“异化”为单纯的现存社会的装饰品,甚至连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本质上是批判性的思想也“异化”为一种空洞的装饰的国家宗教,而这种思想自从它成为一种僵化的条文之后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了。它的唯一的任务就是标榜现存制度的神圣性和合理性,并以此来排除任何其他的“异己”的制度和思想。他们一方面用极端的批判的激进主义态度对待与其不同的社会体制及其派生的意识
形态,另一方面又用毫无批判的无为主义态度对待已确立的,正在发挥作用的社会模式。他对别人采取批判的态度,却不对自己采取批判的态度。把这种修正主义思潮放入现实的斗争领域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超越这一模式的方式都是“社会主义”的,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所有“异己”的模式则都不加分辩的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
在这种情况下,批判思维要求恢复被篡改和抹杀的内容。要求恢复其核心精神,即它的真理性内容——批判性。它不仅要求这些思想重新出现在现存社会中,同时要求以它以本来的面目重生。这种努力由于缺乏对主流思想的控制而变得困难重重,以至于连自身存在的完整性也遭到质疑。异化的主体被其异化了的存在所淹没,异化概念本身倒成了问题。
二、现实的对抗——意识形态斗争背后的现实斗争
批判思维之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如此举步维艰,是因为它并不仅仅是在与某个单纯的思想做斗争,而是简接地在与那个以这种思想为掩护的现实做斗争。因为这种控制型思想本身也无非就是这个控制型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这个观念本身也只是履行的一个牧师的职能。例如,弗朗索瓦·伏尔泰对宗教的批判,并不是因为宗教本身是否可恶,斗争是否有趣,而是宗教是整个专制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掩盖和装饰。他要批判信仰的权威,就必须先批判权威的信仰,他要想去处除人们身体上的锁链,就必须先把人们从思想的锁链下解放出来。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说那样:“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在这里,意识革命是先导,现实革命是实质。
正是因为这种斗争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所以当这种批判从抽象的思维领域移入现实的情景中时,这种斗争就远远超出了纯粹的学究式的争论中,就必定处处充满着暴力甚至血腥。批判思维就不仅仅是面临某个主义的挑战,而是面临着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为后盾的整个控制型社会的挑战。当以控制思维为装饰的意识形态的掩护被驳倒时,以政治权力为后盾的国家机器就又开始发挥其强制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所有那些持批判态度的人,无论是英国的清教徒、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还是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人,无不遭到暴力机器的严酷镇压。
三、未来与现实的冲突——批判思维与控制社会冲突的实质
从上边的分析可以看出,仅仅一种思维无论如何是无法与整个社会相抗衡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批判要成为社会改造的先导,就必须存在一个巨大
————————————
① “修正主义”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爱德华·伯恩施坦提出,后成为马克思主义内部的重要争论概念,但本文并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而是泛指一切对原有学说进行根本性修改(不管是打着创新还是发展的旗号)的行为和方法。
的社会基础时,才有其可行性和历史的正确型。同时,它所依赖的这个社会基础必须是是高于现实的,是代表现实的发展方向的。不然,它就只能是一种历史的空洞的回音,就像19世纪英法贵族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所进行的批判那样。因此,判断一个批判是否有效、是否合理,不是看它的言辞是否激烈、是否尖锐,而是取决于这个批判是否具有现实基础,也就是说,看它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进行批判的。批判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代表性。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整个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它的文笔是犀利的。但手段却是无力的。它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向哲学批判倒退,从历史实践理论向抽象的哲学思辩倒退。它尖锐的控诉了整个社会的非理性,但他却找不到任何的替代性选择和未来的实践基础。因此,他只能引用瓦尔特·本杰明 “正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我们”这句软弱无力的话来结束他的整本书①。综观历史上的很多批判,例如,托马斯·莫尔对教会制度的批判和对乌托邦的构想,圣西门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空想,都由于完全停留在思维层面而始终难以在现实中立足。如果一种批判没有代表现实的发展方向,如果它是站在历史而非未来的角度来审判现实的,那它始终只能仅仅是一个思想,也许是好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由于缺乏与现实的联系而自身也变地空虚起来。
与现实相脱离必然导致空洞,而空洞则注定要滑落到幻想的地步上去。这些理论之所以是“幻想”,不是因为内容不够丰富,设想不够完美,言辞不够尖锐和华丽,而是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对现实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之上,而是以一个纯粹的个人取向为基础,并将这种个人取向扩大到整个社会的范围。这种思维与其说是一种批判,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工艺学”②。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对既定社会进行这样或这样的评判,但这种评判要上升到现实的能动的层次,就必须彻底摆脱那些属于个人臆想和感情的干预,就必须跳出单一的思维领域,光是思想竭力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趋向于某种思想。
通过对批判的有效性的分析可以看出,批判思维与控制型社会围绕着既定的事实领域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进行了三种形式的斗争:思维与思维、思维与现实、未来与现实。其中,思维的冲突是表象,思维与现实是主要方式,未来与现实是核心和本质。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的斗争,其本质都是那些尚未发展到尖锐对立地步的斗争在思想上的表现,是那些代表现实的发展方向的新事物在它未从旧事物中脱胎之前对旧事物在意识形态上的否定。
————————————
① 从这点意义上看,我认为,批判本身只能作为一种手段使用,既作为为新的现实开辟道路的手段,它无论如何不应该成为目的本身。
② 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对这种纯粹思想的,以个人价值取向为依据去批判现有社会,并凭空构建理想社会的“历史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以此来否定一切试图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的可能性。不可否认,他对那种与现实完全脱节的乌托邦式的空想主义的批判是切中要害的,但是,我认为,不能将这种乌托邦主义与代表未来的批判主义完全等同起来加以拒斥,并非所有的批判都是以空想为基础的。如果一种思维能切实的和未来的发展相结合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那么这种批判完全是有力的和进步的。
参考资料
[1]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卡尔·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M] 人民出版社 1995
[3]卡尔·波普尔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4]汉娜·阿伦特 《极权主义的起源》[M] 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