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革命及相关思考
《尼泊尔革命及相关思考》
作者徐扬,原文载于中文核心期刊《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2期。
[内容提要]尼泊尔革命(1996-2008)是冷战后世界政治中一个奇特的事件,是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之一。本文首阐述了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特色,重点介绍了尼共(毛)的兴起及其所发动的“人民战争”,论述了该党在尼泊尔革命中的领导、主导作用。另外,本文还从性质、原因、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尼泊尔革命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尼泊尔 革命 共产党 毛主义 毛派
[作者介绍]徐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南亚问题研究。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2008年4月,一拖再拖的尼泊尔制宪会议选举终于举行,作为前反政府武装的尼共(毛)令人吃惊地赢得了601个席位中的220个,一跃成为该国第一大政党,而且比紧追其后的大会党多出了整整一倍的席位。随后在5月28日,制宪会议正式宣布尼泊尔为“联邦民主共和国”,延续了240年的沙阿(Shah)王朝寿终正寝。① 12年前,一场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在世界之颠悄然发生,这场武装革命与冷战后的世界潮流格格不入且不为外界所看好,当时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然而,当初毫不起眼的尼共(毛)在10年内战中发展壮大,一度控制了尼泊尔80%的领土和40%的人口;尼共(毛)后来改变了战略,与各政党组成统一战线反对专制王权,于2006年4月联合发动“民主运动”迫使国王还政于民;此后,尼共(毛)大举入城、参与和平进程,最终通过制宪会议选举实现共和并上台执政。尼泊尔革命是冷战后世界政治中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尼泊尔政治及其发展趋势。
一、尼泊尔共运发展与尼共(毛)的诞生
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是尼泊尔革命的政治前提和先导,尼共(毛)是尼泊尔革命的发动者和领导者,所以,研究尼泊尔革命首先要从研究尼泊尔共运尤其是尼共(毛)入手。
尼泊尔共运是20世纪40年代印度独立运动和尼泊尔旧民主革命的直接产物。1949年4月22日,尼泊尔共产党在印度加尔各答“宣布”成立,但此时尼共实质上只是知识分子中一个松散的思想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纲领、组织和行动。直到1954年1月30日,尼共“一大”在加德满都附近秘密召开,标志着该党在组织上的正式创立。“PL同志”(Pushpa Lal Shrestha)当选为主席,阿迪卡里(Man Mohan Adhikari)当选为总书记。尼共“一大”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党的纲领,任务是“通过选举出的立宪会议来建立共和制度”。① 1957年5月8日,尼共“二大”在加德满都召开,雷亚玛吉(Keshar Jung Rayamajhi)当选为总书记。
党派反复分裂、重组是尼共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尼共正式成立后不久,尼泊尔国内外政治环境就开始出现急剧变化。在国内,马亨德拉国王于1960年12月发动“皇家政变”,解散民选议会、政府并取缔一切政党,建立所谓无党派的“评议会制度”(Panchayat System),尼泊尔从此进入长达30年事实上的君主专制时期。在国外,随着中苏两党间分歧与争论的逐渐公开,国际共运随之分裂。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同样也造成了尼共在思想上的分歧与混乱,党内大致形成了以雷亚玛吉为首的“亲苏派”和以阿迪卡里为首的“亲中派”。此后,尼共在组织上也开始发生分裂,而且一分再分――最多时竟有20多个“共产党”同时存在;另一方面,尼共各党派也时常合并,尤其在1990年恢复民主后为适应选举需要。尼泊尔共运这种频繁而大规模的分裂与整合,不仅是尼国内政治而且也是国际共运中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笔者在大量文献基础上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尼泊尔共运先后经历了三次大分裂,从而形成了“保皇派”、“亲苏派”、“亲中派”、“毛派”等四大流派,尼共运中任何一个党派基本上都可以归属于其中一派。②
“皇家政变”导致尼共第一次大分裂,“保皇派”开始出现。“皇家政变”后不久,阿迪卡里等领导人被捕入狱,PL等一批共产党人流亡印度,尼共在组织上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但是,党内“亲苏派”中以雷亚玛吉为首的少数人竟向国王表示忠心及合作意向,并呼吁党员以个人身份参与国家政治。为解决党内路线斗争,流亡印度的尼共部分领导成员于1962年4月召开了尼共“三大”,大会严厉谴责了雷亚玛吉并将他开除出党;阿玛蒂亚(Tulsi Lal Amatya)当选为总书记,并由阿玛蒂亚和PL共同负责党的领导工作。然而,控制尼共原中央委员会的雷亚玛吉等人不承认这次“三大”,尼共在组织上发生第一次大分裂,其后双方都继续使用“尼泊尔共产党”这个名称并以正统自居。③ 雷亚玛吉领导的“尼共”也于1966年召开了另一次“三大”,雷亚玛吉当选为总书记,“保皇派”在组织上得以整合,但此后发展式微。
中苏决裂导致尼共第二次大分裂,原党内“亲苏派”与“亲中派”分道扬镳并各自建党。“三大”(1962)以后,尼共党内以阿玛蒂亚为首的“亲苏派”与以PL为首的“亲中派”尽管都反对与国王合作,但在如何恢复民主以及中苏问题上分歧很大,多数成员先后分离出去。部分“亲苏派”党员则留下来继续追随阿玛提亚,最后成为一个小党;此外,另有一些“亲苏派”党员也先后成立过一些小党,但影响不大。为恢复党的组织,PL于1968年在印度召集了一次大会,成立了“尼共(PL)”,PL当选为总书记。大多数原尼共成员跟随PL分裂出去,这标志着“亲苏派”与“亲中派”的正式决裂,以及“亲中派”在组织上的整合。作为“亲中派”总源头的尼共(PL)也经历了多次分裂,后来大致形成了尼共(马)、尼共(马列)、尼泊尔工农党等三个支派。
“亲中派”历史上的一个亮点就是“贾帕运动”,这也是尼泊尔共运史上的首次武装斗争。20世纪70年代初,印度西孟加拉邦爆发纳萨尔(Naxalite)农民武装运动,相邻的尼泊尔东南部贾帕(Jhapa)县受到其影响与渗透。1972年,尼共(PL)贾帕(Jhapa)县委中的激进分子不顾上级反对,断然发动武装起义,但很快被警察镇压下去,其余部则继续在贾帕农村中开展地下活动,这场短暂的武装斗争被称为“贾帕运动”。“贾帕运动”将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激进分子吸引到一起,共同行动,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全尼泊尔共产主义革命协调委员会(马列)”,后改名为尼共(马列),该党在国内长期坚持斗争并发展为尼当时最大的、组织得最好的共产党;“贾帕运动”也为后来尼共(毛)发动“人民战争”树立了榜样,并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亲中派”自尼泊尔1990年恢复民主后开始倾向于整合,以适应选举的需要。1991年大选前夕,尼共(马)与尼共(马列)合并成“尼共(联合马列)”,该党在随后的大选中获得28%的选票、69个议席(总席位为205)而一度成为议会中第二大政党。联合马列“五大”于1993年1月在加德满都召开,大会通过以“多党人民民主”作为其政治纲领,① 阿迪卡里当选主席,尼帕尔(Madhav Kumar Nepal,1953- )稍后担任总书记直至2008年。联合马列此后在不断“联合”中发展壮大,在1994年11月的大选中获简单多数议席(88/205),随后阿迪卡里被任命为首相并组成一个联合政府,但在7个月后由议会不信任案投票而下台。另外,1998年部分原尼共(马列)的成员因反对“马哈卡利条约”② 而从联合马列中分裂出去,重建了“尼共(马列)”,2002年3月又回归联合马列。
毛泽东思想国际化以及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导致尼共第三次大分裂,20世纪70年代初从原党内“亲中派”中又分裂出了“毛派”;“毛派”本身又继续分分合合,最终诞生了尼泊尔革命的发动者、领导者――尼共(毛)。1974年9月,原尼共党内“亲中派”中以MBS(Mohan Bikram Singh,1935- )、拉玛(Nirmal Lama, ?-2000)为首的的激进分子在印度召开了一次“尼共四大”,MBS当选为总书记。这次“四大”以尼共正统自居,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战争为革命道路,这标志着尼泊尔“毛派”(Maoists)的正式诞生。这次大会所组成的党称为“尼共(四大)”,被认为是尼“毛派”组织上的总源头,但此后也处于不断分裂之中:以MBS为首的多数“左派”于1983年分裂出去,成立了更加激进的“尼共(火炬)”[CPN(Marsal)],尼共(四大)余部则由拉玛继续领导;尼共(火炬)中多数人由于不满MBS的领导作风,于1985年又分裂出去成立了“尼共(新火炬)”[CPN(Mashal)],普拉昌德(Prachanda,真名Pushpa Kamal Dahal, 1952- )自第二年起担任该党总书记。1990年“人民运动”胜利后,尼共(新火炬)、尼共(四大)以及另外两个“毛派”小党合并组成“尼共(团结中心)”,由普拉昌德担任总书记,该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走“持久人民战争”道路建立新民主或人民民主政权。③ 由于该党为准备武装斗争而处于地下状态,则另外组织了一个公开的“联合人民阵线”从事合法斗争,由巴特拉伊(Baburam Bhattarai,1954- )博士担任主席,该阵线在1991年的大选中获得了9个议席位(总205)。后来,团结中心党内在“人民战争”等问题上逐渐产生分歧:以拉玛为首的“机会主义”一派认为武装斗争时机尚不成熟,继续从事合法活动;而以普拉昌德为首的“教条主义”一派主张马上发动“人民战争”,并开始积极准备。④ 一党两派各干各的,终于在1994年一分为二成两个同名党;“联合人民阵线”也随之一分为二成两个同名阵线,其中巴特拉伊领导的一派跟随了普拉昌德。1995年3月,普拉昌德领导的团结中心正式将党名改为“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
什么原因致使尼共如此频繁地分分合合、出现如此众多的“共产党”呢?有学者指出,“贫困以及社会经济严重不公平,地理上邻近共产主义中国,印度对尼泊尔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增长的影响,使得尼泊尔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沃土;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宗派主义的产生。” ① 笔者以为,宗派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两大传统,前者导致了党派内部的分歧与分裂, 而后者导致了党派之间的联合与合并。纵观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近6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分裂、不断整合的过程;但大趋势是,从宗派主义到功利主义、从分裂到整合。
宗派主义传统的成因是多方面,我们可以从国际、国内、党内三个层次来分析。(1)国际因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国际共运角度来看,尼泊尔共运深受中苏关系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决裂是造成尼共第二次大分裂的直接原因;20世纪70年代,在毛泽东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从“亲中派”中分离出更加激进的“毛派”。从地缘国际政治来看,尼泊尔地处中印之间,深受中印尼三角国际关系的影响――例如,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边界战争,“亲苏派”支持印度,而“亲中派”支持中国,这进一步加深了两派之间的分歧。(2)国内因素,尼泊尔国内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的多样性折射到尼泊尔共运中,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分歧与分裂。(3)党内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克服的主观因素。首先,各党缺少强有力的领导,当主要领导人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权力之争时,党就发生分裂。尼共(毛)后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一个并无多少特色内容的“普拉昌德道路”,并以一定程度的个人崇拜来强化普拉昌德个人的领导地位,这在列次党内大争论中避免了党的分裂。其次,各党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战略,当两派对党的目标和战略发生严重分歧时,即分道扬镳。尼共(毛)后来也避免了这种倾向,自其1995年成立以来就明确了党的目标和战略,在其后十余年的斗争历程中基本保持了党的团结与统一。最后,党内领导人之间的“代沟”以及阶级、种姓、地区差异,也是一个引起分裂的内在因素。
功利主义是尼泊尔共运的另一大传统,其表现为个人功利主义与集体功利主义两种形式。个人功利主义是最为赤裸的功利主义,就是完全追求个人地位与权力,而将党仅仅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其代表人物就是“保皇派”的雷亚玛吉:他在早年可能还有共产主义信仰,但1960年“皇家政变”后,他以对国王的效忠换取了国王顾问、内阁大臣等职位,逐渐放弃了党的事业,最后蜕化为一个铁杆保皇分子。集体功利主义主要表现为放弃自己的原则、与其他政见不同的共产主义党派联合或合并,以赢得更多的选票,这在1990恢复民主后尤为明显。②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不断“联合”中发展壮大的尼共(联合马列):相对温和的尼共(马)与相对激进的尼共(马列)合并成联合马列,而在大选中一跃而成为第二大政党。显然,尼共党派之间的合并一般是为了选举目的,组织上合并了,但思想并未统一,分歧与派别在党内仍然存在,所以1998年原尼共(马列)成员从联合马列再次分裂出去就毫不奇怪了。因此,尼共(毛)更加强调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反对妥协联合,正如普拉昌德所说“修正主义者强调建立一个松散而广泛的政党,为此与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分子联合,从而终结了党作为无产阶级领导的角色。……由于修正主义者需要更多的支持和选票,他们毫无顾忌地拿他们的原则来做交易以避免党的分裂;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需要,宁可分裂许多次以捍卫自己的原则。”① 所以,尼共(毛)自诞生十余年来,只有少数几个小党派前来“加入”,而没有与其他较大的党派“合并”。
总之,尼共(毛)由于认识到宗派主义与功利主义对党和革命事业的不利影响,所以从其成立之日起就努力摆脱这两大传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两种倾向。正因为如此,尼共(毛)才从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脱颖而出,从而成功发动并领导了尼泊尔革命。
二、尼共(毛)与尼泊尔革命
尼泊尔革命从1996年尼共(毛)发动“人民战争”开始,到2008年实现共和结束,前后持续了12年。这场革命包含了10年武装斗争(1996-2006)和3年政治斗争(2005-2008),其中2005年至2006年是两条战线同时斗争。在前期的武装斗争期间,尼共(毛)作为唯一的革命党,独自发动并开展“人民战争”,在革命中无疑起着领导作用;在后期的政治斗争期间,各政党也参与进来,但尼共(毛)作为事实上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在革命中实际发挥着主导作用。
普拉昌德领导的团结中心于1995年3月召开"第三次中央全会",将党名改为"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最终决定发动"人民战争"。大会重申"必须走持久人民战争的路线,并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并将"人民战争"划分为三个战略阶段:"战略防御和战术进攻"、"战略相持"、"战略进攻和战术防御,最后夺取胜利"。② 会后,尼共(毛)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战争的秘密准备工作,并制订出一份详细的《人民战争历史性发动计划》。③ 1996年2月4日,巴特拉伊以联合人民阵线主席名义向德乌帕首相递交了一份《四十点要求》的最后通牒,这其实是尼共(毛)发动"人民战争"前夕的公开宣言,系统表达了尼共(毛)关于民族、民主、民生等三个方面的政治主张。④ 1996年2月13日,一份历史性传单《尼共(毛主义)告人民书》在全国各地散发,号召人民"为粉碎反动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沿着人民战争道路前进!" ⑤ 尼共(毛)宣布其"人民战争"从这一天正式开始。此后,尼泊尔内战在打打停停中持续了10年,双方冲突共造成1.3万多人死亡;然而,对于拥有2700万人口的国家而言,这是一场生命代价较小的战争。笔者按其冲突程度和性质,将尼泊尔内战划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
【表1】 尼泊尔内战各阶段及死亡人数统计 ①
内战第一阶段(1996-1997),“人民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人民战争"首日,即1996年2月13日,尼共(毛)武装人员在全国各地袭击了七个精心选择的目标:一处农业发展银行办事处、一处高利贷者宅第、一家酒厂、一家外资饮料厂以及三个警察所,当天的袭击仅具象征性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② 此后两年中,游击队零星的袭击与警察偶尔的镇压共造成129人死亡――这事实上还远不能算是"战争"。所以,已故比兰德拉国王当时认为这只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当由政府警察去对付,在其生前一直未动用由国王直接控制的军队去镇压。
内战第二阶段(1998-2001),“人民战争”仍然处于的“战略防御”阶段。为解决日益蔓延的农村骚乱,政府方面于1998年5月调动武装警察部队开始实施名为"KS2"的镇压行动,即对尼共(毛)游击队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打击。但由于尼共(毛)采用"人民战争"战略,游击队员隐藏于广大农村群众之中;警方只得扩大镇压面,许多无辜百姓因被怀疑而遇害,此举遭到"大赦国际"等人权组织的严厉抨击。开始仅两个月后,"KS2"行动就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草草收场。而尼共(毛)游击队却在这次行动中得到实战锻炼,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实力反而有所增强。在随后的三年多中,游击队规模扩大,政府也加大了打击力度,双方冲突升级。另外,为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尼共(毛)于2001年2月召开了"二大",选举普拉昌德为党的主席,大会正式提出所谓"普拉昌德道路"――"马列毛主义与尼泊尔具体国情相接结合的产物",并将之与"马列毛主义"一并奉为党的指导思想。③ 在此阶段,尼共(毛)逐步建成了位于罗尔帕(Rolpa)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并于2001年成立了"联合革命人民会议"作为未来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同年,尼共(毛)将其部分游击队武装改编成“人民解放军”。随着尼共(毛)的发展壮大,国内暴力事件和武装冲突进一步升级,游击队活动已开始渗透到中心城市甚至首都。
内战第三阶段(2002-2006),“人民战争”先后进入“战略相持”与“战略反攻”阶段。比兰德拉国王全家在的2001年6月的"王宫血案"中遇难后,强硬的贾南德拉继位,他一方面采取行动逐步强化王权,一方面大大加强了对尼共(毛)的镇压,此后形势急剧变化。2001年11月,贾南德拉国王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首次动用军队镇压尼共(毛)武装,全面内战从此爆发。冲突年死亡人数由几百突升到几千,其中2002年达到4603人而成为内战10年之冠。同样在2002年,尼共(毛)宣布其"人民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后,尽管有断断续续的停火,尼共(毛)在"人民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时,尼共(毛)认为"人民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时,尼共(毛)已发展到拥有3.5万“人民解放军”和10万民兵,控制着尼泊尔80%的领土和40%的人口,并已在其控制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俨然已成为一个与加德满都对峙的政权。然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双方仍然处于一种“相持”状态:政府无法消灭毛派,毛派也无法夺取全国政权。
然而,贾南德拉国王于2005年2月发动"皇家政变"夺权,开始打破这种政治僵局――此举将作为中间力量的各政党推向了街头,也推向了尼共(毛)一方,尼泊尔革命中的政治斗争正式开始了。其间,尼共(毛)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接受“多党民主”。2005年11月,尼共(毛)与“七党联盟”签订《十二点理解》,结成反对国王的统一战线,尼泊尔革命形成两条战线:毛派在战场、政党在街头。终于,一场由尼共(毛)和各政党联手发动的大规模"民主运动"在2006年4月爆发,贾南德拉国王被迫还政于民。
尼泊尔当时的局势与二月革命后的俄国以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惊人地相似,革命或战争已取得阶段性胜利,是"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举夺取国家政权,还是作出妥协而与中间力量(资产阶级)分享权力?这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同样也摆在了尼共(毛)面前。然而,尼共(毛)这次选择了与布尔什维克及中共不同的道路――妥协,这主要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所决定的。2006年11月21日,尼共(毛)与"七党联盟"政府签订《全面和平协议》,从而宣布"人民战争"或"尼泊尔内战"正式结束,尼泊尔开始了和平进程。但是,和平进程是曲折的,各派政治力量在实现共和等问题上分歧很大,使得制宪会议选举一拖再拖,保守势力乘机制造骚乱。2008年4月,制宪会议选举终于举行,尼共(毛)出人意料地赢得了601个席位中的220个,从而成为尼合法意义上的第一大政党,而且比紧追其后的大会党多出了整整一倍的席位。随后在5月28日,制宪会议正式宣布尼泊尔为“联邦民主共和国”,延续了240年的沙阿王朝寿终正寝,至此,尼泊尔革命的首要目标得以实现。此外,由于尼共(毛)未能获得制宪会议一半以上的席位,而不得不与联合马列等政党组成联合政府,尼共(毛)所领导下的新政府的内外政策还将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尼泊尔政局今后也必将在曲折中和平发展。
三、对尼泊尔革命的思考
由于地缘和历史原因,尼泊尔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国家,尼泊尔革命也是一场相对比较独立的革命――即没有外部势力的直接干涉。这种对一个相对封闭系统的研究,使得分析尼泊尔革命相对比较单纯,也更具有研究价值。研究尼泊尔革命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新动向,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尼泊尔作为中国重要的邻国,研究尼泊尔革命有助于把握该国今后的政局动向,所以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尼泊尔革命的性质。诚然,尼共(毛)所发动的武装斗争及其后走向共和的政治斗争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从尼共(毛)当初发动“人民战争”的动机和目标来看,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这场革命的性质在后期发生了变化――尼共(毛)与作为中间力量的各主流(资产阶级)政党联手,共同推翻国王、实现共和,双方妥协而建立多党议会民主制度,共产党通过选举上台执政,按经典定义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其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场“由共产党主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经典理论出发,笔者以为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革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一场“新民主主义革命”,其革命目标部分实现,还有待发展。
尼泊尔革命发生的原因。任何社会革命,特别是旨在夺取国家政权、改变社会制度的暴力革命,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因素――革命的群众基础,可以是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或者是具有更广泛阶级基础的民族解放运动、民主运动;二是政治因素――革命的意识形态,即系统的革命思想(指导)及其强大的革命组织(领导)。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革命必然会发生,但不一定会成功。人们普遍认为,尼泊尔革命的社会因数(群众基础)就是贫穷,贫穷又可以分为绝对贫穷(生活水平低下)和相对贫穷(贫富严重不均)两个方面。显然,绝对贫穷是由尼泊尔地理隔绝、耕地不足的自然因素,以及20世纪下半叶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但相对贫穷的原因是什么呢?尼泊尔革命的一个政治目标就是反封建,一些观察者想当然地套用中国经验,认为是土地问题导致了革命,其实不然。尼泊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进行土地改革,到20世纪80、90年代时农民已基本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地主已经很少并且很小了。所以,在尼泊尔革命中很少看到有"打土豪分田地"的报道,倒是经常看到攻击高利贷者的报道。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土地改革打破了传统农村原有的经济平衡:原来的地主变成了高利贷者,原来的佃农变成了负债累累将要破产的自耕农,以及已经破产了的类似农奴的债务劳工,这大大加深了贫富不均。农民的进一步相对贫穷化,成为发生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因此,尼共(毛)领导的农民运动的主要革命对象就是所谓"封建高利贷者"。总之,长期的封建制度使尼泊尔社会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状态,成就了拉纳统治下的百年“太平盛世”。1950年的民主运动给尼泊尔带来了民主也带来了革命的意识形态。人口增长、土地政策造成了农民的绝对、相对贫困化,又为革命打下了一个群众基础。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尼泊尔革命的最终发生。
尼泊尔革命发展、成功的原因。尼泊尔革命发展壮大并成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意义上尚未成功),有其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地缘国际政治方面看,中印两个政治上比较独立的大国为尼泊尔提供了地理屏障,使得尼泊尔革命避免了美国的直接干涉,从而得以发展壮大。从国内政治方面看,比兰德拉国王在位期间"人民战争"发展缓慢,从规模来看还算不上是战争。但2001年可疑的"王宫血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对新国王及君主制度的传统忠诚,并且贾南德拉国王的非民主化行动又将中间力量逐渐推向了尼共(毛)一边。此后尼共(毛)在全面内战中迅速发展,最终与中间力量联手逼退了国王。
研究尼泊尔革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首先,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角度来看,尼泊尔革命是冷战后国际共运最为成功的革命经验。在中国改革、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历史前提下,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正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形式迅速蔓延,很多人以为共产主义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人类社会的发展已以现代资本主义形式而“终结”。但这场发生在世界之巅的革命却逆历史潮流而动:起先,它是一场完全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来,它转变为“由共产党主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成功后,共产党成为最大的政治力量并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尼泊尔革命是冷战后世界政治及国际共运中一个很另类的事件。20世纪末的尼泊尔为什么会发生20世纪20、30年代旧中国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最终会往哪个方向发展?笔者以为,尼泊尔封闭、落后的社会现况与20世纪 20、30年代的旧中国极其相似,相似的社会背景即使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也会导致相似的社会事件,所以,尽管时代已经发展,但历史还有可能重演。当然,尼泊尔革命与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背景、国际环境毕竟大不相似,最终结果也不太可能相似,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研究尼泊尔革命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共运的最新动向,重新思考这个运动今后的命运和发展方向。其次,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尼泊尔革命生动展示了毛泽东思想的世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毛泽东思想作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第三个里程碑的理论地位。尼共(毛)的思想发展历程,也就是所谓“普拉昌德道路”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其实就是一个由“教条主义”到“修正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对“毛主义”全面完整地学习与理解、不断深刻地思考与发展的过程。在革命初期,尼共(毛)坚持“马列毛主义”经典教条,充分运用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取得了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在革命中期,他们在革命成功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问题上陷入了思考与争论――因为他们看到,各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后,几乎不可避免地蜕变成新生官僚主义、极权主义,人民仍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还会以各种形式走上资本主义老路。毛泽东在晚年已经开始意识到“专政”的问题、民主的重要性,但处于一种思考与矛盾之中,这导致了他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践。尼共(毛)十分重视毛泽东的晚年的这一思考与尝试,并分析“文革”试验失败的原因,于是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民主发展”理论,主张将“文化大革命”写入宪法而制度化,① 并认为这是对“毛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在革命后期,尼共(毛)意识到不仅是党的部分干部,而且整个党都有可能蜕化变质,因此人民应该有权成立另外的共产党取而代之,他们最后总结出“毛主义”的精髓其实就是“造反有理”,于是走上“绝对民主”的道路,② 这事实上也就超出的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尼共(毛)的思想历程启发我们,尽管民主制度有很多问题,但如果抛弃了真正的民主,任何“专政” 即使开始是好的,但也终会有恶化的一天;尽管“文化大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试验,但“造反有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性与民主性,而这正是人们后来所忽视与否定的。
研究尼泊尔革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国际政治角度来看,尼共(毛)逐步掌握国家政权,势必影响中印尼三角关系与地区均势。尼泊尔夹在中印两大强国之间,并且没有其他邻国,这就使得其周边国际政治格局比较简单,因此尼泊尔当局必然采取一种平衡策略,两边修好,以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而中印方面,必然不惜代价在这一战略缓冲区争取有利地位或至少保持平衡。但尼泊尔由于地理上接近印度核心地区,文化传统又与印度教一脉相承,从而使得尼泊尔在经济上依赖于印度,政治上受制于印度,尼当局在争取保持平衡的同时又不得不倾向于印度。尼共(毛)长期将“印度扩张主义”看成是“帝国主义走狗”,其“反帝”的具体目标就是印度;同时一度将中国看成是“修正主义”和“反革命”。笔者先前以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尼共(毛)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后,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朝鲜:与外界隔绝,但又不得不依赖于所反感的中国,从而成为中国手中的一张牌。但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尼共(毛)逐渐走向现实主义,主张与中印都保持良好关系,搞好平衡,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但尼共(毛)由于一直反对种姓压迫并主张妇女解放,故而持有强烈的反印度教思想,而尼国内的保守势力又与印度国内的印度教势力关系密切,并且尼泊尔的爱国主义也以反印作为传统,因此,尼共(毛)上台后,其外交政策很可能会向中国倾斜,并逐步减少对印度的依赖,这对中国政府下一步发展南亚战略很有意义。(注:文中图表及脚注请查阅原文)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