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卫生-饮食起居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卫生-饮食起居教育
“卫生”一词,本意是“护卫生命”。这里说的生命,当然是指人的生命。因此,认真说来,主旨在使人过一种健康有益的人的生活的中国传统“礼”文化,就包含“卫生”内容。青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有言:“自有生民以来,智识有愚暗,无不知自卫其生者。是故西山之薇,饥极必食,井上之李,不容不咽,巢木以为居,皮兽以为衣,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于此可知:一切自觉地与动物本能区别开来的人类生活习惯,都可以名之“卫生”。
人类一切卫生习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饮食起居皆有节度”习惯。此习惯,来自人的动物本能:夜睡昼醒、饥了要吃渴了要饮,动物不也如此吗?婴儿不也如此吗?因而表面看去,这习惯是不学就会的。但是,人类一切良好的文明习惯,最难养成的恰恰是来自动物的习惯。这是因为:一方面,本能是一种巨大的自然力量,人们只能调理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调理它时还得像调理猛兽一样小小心心,稍有不慎,就要被它的血盆大口吞嗜。另一方面,被调理者又不是真正的野兽,而是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他会认为:“饮食起居”,不就是吃饭睡觉嘛,这,谁不会?还用你来教,还用你来管?!但人的“饮食起居”与动物的“吃睡”根本的不同点正在于“节度”二字,这一点把握不好,人的一切生活都将乱套,人就不成其为人。因此,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的养成,是最重要的,它是与知识教育中的“智商”相对的素质教育中的“情商”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受教育者将因此受益终身,并因此终身对学校和教师满怀敬意和感激之情:学生毕业后,某些书本知识有可能大部分“赔老师去了”,但在学校养成的这种良好习惯和明白的这层道理,他是不会忘却的,甚至认为“真正有用的东西还是这些东西”。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本书作者,深有体会。
“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抓好学生的晨起和紧接而来的早操。这是学生全日有“节度”的生活学习的“纲领”。此纲领抓住抓好了,学生的一切管理工作就容易了,“逆反”者的“气焰”就不会那么“张狂”了。这是因为在学生(青少年)的一切动物本能中,最强大、最有诱惑力的本能无过于黎明时对暖被窝的贪恋。对学生来说,此一“难关”过了,其他的“诱惑”就容易克制了。对教师来说,最难管的晨起和早操这一关被管住了,其他的管理就不是很难了。尤其是: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学校管理中常常发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正常因而需要批评教育使其改正或自我改正的错误,都与学生的情绪反常相关;而学生情绪的反常,在大多数情形下,都与起居习惯的乱套相关:一个总是准时起床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错误必少,反之则必多。反过来说,从学生能否按时起床,教师亦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毛病,并及时纠正。不过,对学生的能否按时起床,有一情况是必须深加注意的:中国是一个年温差很大的国家,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天热时,人阳气很足,这季节的学生,甚至不用教师督促,自己都有“晨起锻炼计划”,觉得这计划并不难执行,还会对以往的“起不来”觉得奇怪,信心十足地发誓要终身遵守这一计划;但是,冬天一到,人身上的阴气就占了上风,这季节的学生,包括那些夏天时信心十足发誓要终身晨起锻炼的学生,早晨又贪恋被窝了,一切的积极计划,都不在了。对此现象,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把它看成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这季节(冬季)的教师,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同时抓好思想认识工作地严加督促。思想工作抓好了,对教师的“严加督促”,学生不仅不会反感,还会支持。(附带提一建议:中国的冬天,普遍阴气太重,天亮得晚,因此,对中国人来说,合于自己地缘国情的不是一度实行过的“夏时制”,而应该是冬天早晨可以“多睡一会儿”的“冬时制”。)
总而言之:正如一日开头在早晨一样,学校管理的“头”也在晨起和早操,这是“千头万绪”的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头绪”,抓住抓稳抓好了,学校整个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容易理顺、容易落实了。“纲举目张”、“擒贼先擒王”,此之谓也。
在“饮食”问题上,对于今日的学生来说,当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说的“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已经不是一个主要问题了,主要的问题是饭菜吃不完后的浪费。可以说,在一切学生的不卫生习惯中,尤以此习惯为龌龊狼籍:饭菜本为最清洁的营养物,但一旦吃不完后倒掉,那模样,就与厕所中的粪便没有多大区别了;可它又不能往厕所中倒,还要利用一下,用个泔水桶装着(或在厕所之外的地方乱倒),让人随处可见,这就显得比厕所中的粪便还要不堪入目了。
大约说来,饭菜浪费的坏处有三:
第一,经济损失。包括学生在内的当今的全体中国人,每年在“饭桌”上浪费掉的食物,换算成人民币,至少要在几百亿元。从艰难时代过来的上了点年纪的中国人,都还会记得老一辈人经常说的这句话:“浪费粮食要被雷打”。这话,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句很厉害的咒语,它的威力,今日的中国人,千万不要小看:全民性地如此浪费粮食,这样的民族,可说是整体性地在缺德犯罪,如是不改,报应必至,因为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民族素质的整体退化;一个整体素质退化的民族,要不受“报应”,才是怪事!
第二,加重人的心理负担,使人生活质量提不高,甚至找不到生活乐趣,发自内心的纯粹的精神愉快感无从发生,创造者必有的神明降临般的“灵感”或心理学家说的“高峰体验”永不降临。这是因为:经常剩饭剩菜然后必把它倒掉的人,必有神经官能性的厌食症,这种神经官能症无不与诸多自己脑子中应排除却排除不掉的东西相关联,而在这些东西中,最易排除的东西无过于自己碗中的饭菜,这就是把它干干净净地吃掉,但如果总是吃不掉的话,每一次的浪费,就会成为新增加的一重心理负担,这种与食相关的心理负担都排除不了,其它心理负担就更排除不掉了。反之,只要由吃饭开始,学会排除“食”方面的心理负担,其它的心理负担就渐渐地能够排除了。
第三,使人养成一种贪婪习性,而贪婪的人,是永远成不了“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贵人”即“高尚的人”的。因为人的学会自知,最简易直接的办法就是从自己的肚腹开始,连自己究竟想吃什么、想吃多少都不知道、打饭点菜时总是“眼大肚小”最后总归于浪费的人,在其它事情上,它就更把握不住自己的真正需要了。这样的人,如果从政,很少不是稀里糊涂的贪官的。
饭菜浪费的三点坏处指出后,不浪费的三点好处就相应地出来了。这三点好处虽可从三点坏处中反推出来,但在此正面展开阐述一下还是必要的,这就是:
第一,经济上的节约。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这种节约有助于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对经济富裕的学生来说,可使自己手中有更多的钱用于其它高级需求开支,使自己的生活趣味高尚化。如果全民族都养成这种吃的方面不浪费习惯,就会形成一种民族性的高尚趣味,在这种高尚趣味的引导下,国家生产力就不会总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就会得到快速的提。
第二,人的精神面貌将涣然一新。如上所说,有厌食症的人,通常都有精神方面的负担,而这些负担的去除,必须从学会吃饭开始。所谓学会吃饭,就是自己能吃多少就做多少、买多少,哪怕是只能吃一两饭,你也不要害羞,不要为面子硬买二两。要知道,你的一切心理负担,无不由“面子”而来,你在吃饭问题上打消了面子方面的顾虑,其它方面的顾虑慢慢地就容易打消了。当你每次都能把自己花了代价得来的饭菜吃完时,你就会产生一种爽快感,这种感觉一天天增强,你的精神面貌就会一天天改善。如是发展下去,你就会出创造者的灵感,体会到唯有创造者才能体会到的“高峰体验”。
第三,你将成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贵人”即高尚的人。人之贵不在于权势金钱,而在于自知之明。但如何才能有自知之明,大多数中国人对此又觉得很茫然。其实,所谓“自知”,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而人的一切能力无不由吃饭得来的能量而来,因而人的一切自知,都自对肚腹的自知开始;肚腹又是自己的,吃饭的命令来自于自己的肚腹,连自己肚腹发出的信息(命令)都搞不清的人,要想分清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外界信息哪些是对自己有利的、哪些是对自己有害的从而趋利避害地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许多贪官,就是因为搞不清自己倒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而沦为贪官的。这类贪官,别人看,似乎有大把大把的钱,但这些钱对他来说,更多的只是名誉上的而非实际上的,因为他自己那七尺之身,根本就消费不了那么多的钱,他的“消费”,不过是大把撒钱而已,自己根本找不到消费后的愉快感觉,最后还成罪犯。“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此之谓也。
切记:胃强胃弱在乎天,浪费与否由乎己;贪官必从搞不清自己的肚腹究竟有多大开始,戒贪必从搞清自己的肚腹倒底有多大开始;对学生来说,对自己能力、特长的了解,也必从饮食上的自知之明开始;对学生来说,能吃一两饭打一两饭把它全部吃完者,比能吃二两却打三两然后浪费掉一两者的身心为健康、情商为高、今后在事业上的成功可能性为大。
总而言之,饮食起居,是学校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此环节把握不好,素质教育永远不可能走上正轨、永远出不了成果。素质教育必须花大力气来做好这项工作。
最后一个问题:今日发达地区的许多学校,都在忙于学生的“性教育”。固然,性教育也是学校卫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应该明白:学校如果真的把学生的卫生教育放在心上,就应该从“饮食起居皆有节度”这样的基础教育开始;只有此基础教育抓好了,性教育的展开才显得得体;否则,难免给人“赶时髦”和避重就轻之感(前者得花费大量课外心血,后者只需立足于课堂讲授就行了,因为在青年学生身上,后者作为一种“本能”,比前者更难调理,因而人们不会要求教师负起具体的调理责任,只会要求他在课堂上讲讲就行了)。尤其是:饮食起居不卫生的人,心理肯定不健康;心理不健康的人,性教育对他来说,根本起不到对身心健康的有益作用,只会使他那原本就不健康的心理更加不健康;这样,性教育就成了“有害教育”了。一句话:一个学校,如果连起码的“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教育都未搞好的话,那么,无论它那“性教育”搞得如何“有声有色”,这样的学校,文明程度肯定是属于退步型而非进步型的;它的“性教育”,且不说效果如何,人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它的动机。
(本文摘自本文作者2002年完成的《素质教育与国民性改造》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