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朴素为什么没人提了
早上,跟球友约好去打羽毛球,顺便说带孩子们一起,运动一下。有人还说了一句:“小孩放假啦,别让他们整天抱个手机,多动动好。”
你看,这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吃早餐,点了个肠粉,简单得很,胃口也不错。
旁边一张桌子,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点了一碗汤米粉,说“不要辣”。结果米粉一端上来,他自己加了两大勺辣椒酱——我心里一咯噔:这酱可辣得很啊!
接着,他就打开手机,一边看一边笑,又一脸严肃,又笑,又皱眉,像演小剧场一样。笑完继续不动筷。好一会儿才开始吃,刚吃两口就辣得满头大汗,狂抽纸巾擦脸、擦嘴、擦鼻子,纸巾越堆越多,像在搞批量清洁。
我坐在旁边抽完一支烟(夏日早晨的风还算清爽),一转头,他那碗米粉还剩大半,纸巾堆得跟小山似的,人却还盯着屏幕在那笑。
我看了看这画面,忽然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不是对那孩子有什么意见,而是心底突然浮出一句话:艰苦朴素,怎么没人提了?
小时候我们吃碗米粉,是一件正经事。辣也好,不辣也罢,先拌匀了,热就吹一吹,吃完再干别的事。家里人也告诉我们:“纸巾别乱用,那是钱”“饭别浪费,那是辛苦挣的”“东西坏了能修就修,不要乱扔”。
这些,过去叫“艰苦朴素”。
可你现在再说这些,大人小孩都觉得你是“穷酸”“抠门”“落伍”。
你说“孩子太小别让他玩手机”,人家怼你:“时代不同了,不让他玩他跟不上”。
你说“纸巾别用太多,太浪费”,人家翻你白眼:“几块钱的东西,你至于么?”
你说“简简单单吃顿饭就行了”,人家会告诉你:“现在不吃点精致的,哪有幸福感?”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幸福感”是从哪来的?是谁告诉你,只有消耗才叫过日子?
艰苦朴素,不光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阶级文化、劳动者的传统美德。
它是千百万工农群众,在没有纸巾、没有外卖、没有空调、没有智能手机的岁月里,一边流汗一边建设国家留下的价值观。
那时候不讲“仪式感”,讲的是“实在”;不讲“消费体验”,讲的是“省吃俭用”;不讲“悦己主义”,讲的是“先公后私”。
毛主席说过:“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是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
可是今天,谁还提艰苦朴素?教育机构不讲,媒体不讲,家庭也开始不讲。提这些的,不是被看作老古板,就是“共情绑架”。
反而是讲“悦己”“消费主义”“孩子从小要体验高品质生活”的,被当作“通达”“进步”。
可问题来了:这个“高品质”,是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还是剥削阶级营造出来的幻觉?
你现在去看小学、中学的课本,哪一页在讲“艰苦奋斗”?倒是“国潮”“科技”“成功人士”“开拓精神”这些话题天天灌输。
你再看看社会主流话语,那些天天“引导”孩子的节目、短视频、广告,谁不是在教孩子们怎么花钱、怎么享受、怎么“别输在起跑线”?
艰苦朴素被剥夺了表达空间,被排除在话语体系之外。
说穿了,它被打上了“失败者”的标签,被贴上了“过去时代的残影”。
可这不是自然的,是有意识地在剥夺劳动者自己的文化。
一边鼓吹消费升级、生活方式转型,一边放任资本渗透教育系统、操控媒体文化,最后我们看到的“孩子”,就是——吃饭不专心、纸巾当水使、手机不离手。
别骂孩子,他们不是罪人。
他们只是资本主义文化机器的产物,是“成功学+消费主义”的受害者,是失去了工农教育、失去了阶级意识的一代人。
我们不该沉默。
我们要重新说出那句话——“艰苦朴素,是人民的底色。”
它不是“可怜相”,也不是“凑合过”,而是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政治态度。
你一个人吃饭不浪费、用纸不乱扔、手机不沉迷、运动不炫耀——不是因为你“没钱”,而是你有节制、有自律、有阶级觉悟。
如果我们不重新拾起“艰苦朴素”的价值观,我们的下一代就会以为:“不花钱就等于没面子,节俭就等于失败。”
而恰恰是这些想法,才是最深的失败——精神的沦陷、文化的投降、人民的迷失。
结尾一笔:
我坐上球友的车走了,回头再看那家早餐店,阳光洒在玻璃窗上,纸巾堆在桌上,手机光打在孩子脸上。
这一刻,城市很“现代”,但我却有些恍惚。
我只想问一句——
“我们什么时候,不再讲艰苦朴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