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郝贵生||第六讲 第二章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一)

火烧 2025-06-03 00:00:00 读书交流 1034
本文围绕郝贵生第六讲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展开,深入解析共产党性质、特点及基本纲领,探讨无产阶级利益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思想。

  题目解读:第一章的题目是“资产者和无产者”,本章的题目是“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从两个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两章的内在联系。一是本章是在前一章讲无产阶级的产生、阶级斗争和历史使命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展开的。二是如何深入呢?第一章第41段讲到,“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思想,但组成的这个“政党”究竟怎么回事,其性质、特点、纲领究竟是什么?它一是与之前的其他阶级的政党有什么区别?二是与英国宪章运动、正义者同盟等无产阶级政党有什么区别?三是如果说第一章是对资本主义现状和阶级斗争现状、历史发展趋势做客观的实事求是地揭示。那么第二章就是讲组织成为阶级及其政党怎么办?干什么?实际上是从认识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角度阐发“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

  中心思想

  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共产主义的含义无产阶级专政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批判种种歪曲、责难共产党人的谬论。本章共86自然段,阐述了三个大问题。分为三讲:

  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1—14段

  1、1—4段共产党的性质: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一样,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不是部分无产阶级或个人的利益,也不是局部的、暂时的利益,而是整个阶级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不提出自己的特殊的利益及部分人的利益。

  这一段需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

  黑格尔说过,熟知的东西并非真知的东西。大家对“利益”概念很熟悉,但究竟什么是利益?社会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利益?利益就是“好处”吗?利益都是个人利益吗?“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利益观?任何利益都是正当的吗?无产阶级为什么会有利益观?为什么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利益观是根本对立的?阶级斗争的根源为什么是利益的根本对立?价值观与利益、立场与利益等需要我们科学回答。

  首先从“需求”“需要”概念讲起,这也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需要”从客观意义上讲,是讲世界万事万物的一种相互依赖性、相互联系性。一个事物的存在、发展对周围事物的依赖性就是需要。如任何一个植物生长必须依赖阳光、水分和土壤。那么我们可以说,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人和动植物一样,需要呼吸空气、需要喝水、吃食物,需要休息、需要排泄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需要、人的需要都具有客观性。但我们这里谈的不是生物的需要,而是人的需要。人有客观意义上的需要,也有主观意义上的需要。从客观意义上,人无论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还是社会意义上的人,都一定会产生需要,也就是一定会有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他人的依赖关系,尽管其需要内容是不同的,甚至差别是极其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具有客观性,也是“人的需要”的抽象性。但作为具体历史的社会意义上的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的具体内容,却不完全相同,其受制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观念等等。原始社会的人的需要与现代社会的人的需要绝对不同。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不会有手机的需要,今天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的需要。同一时代,个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不同,需要的内容也不同。很简单,一个穷人和富人同时肚子都饿了,都需要食物。穷人由于自己的经济条件,产生的需要就是最简单的普通食物,哪怕一个窝头都可以。而富人平时奢侈惯了,绝对不会产生穷人这样的需要,而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需要的具体内容实际是主观的,是对历史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的反映,实质也是对自己所处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反映,而非纯粹的生理反映。需要具有主观性,也有具体性。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不单是包括那种纯粹客观的抽象意义上的需要,还包括要研究具体的主观意义的需要。同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中,需要的具体内容也不同。如同受剥削压迫,一部分人就产生反抗斗争的需要,有些人就没有产生这种需要,而是甘于现状,忍受剥削压迫。完整说,需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需要还具有多样性,即使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人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除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需要,如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创造需要。当然这种需要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的人的情感、交往和创造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非单一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笔者这里不评价他的这五种层次划分究竟正确与否,但他指出人的需要内容不是单一的生理需要,而是多方面的、高低不同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也指出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内容,而非单纯的生理需要。有人也许说,马克思不也说过,人们首先需要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但注意,马克思这里说的是“首先”需要吃喝穿住,重点说明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全部活动中的最终决定作用,而非“唯一”需要,即使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会产生美的需要和对美的追求,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人们对高层次的需要越来越多。在阶级社会里,当被压迫阶级意识到自己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得不到实现的思想根源和物质根源之后,也开始寻求精神需要和政治需要。如基督教的产生正是犹太民族多次反抗斗争失败后的精神需求。中国历代农民揭竿起义也是从经济需求发展政治需求、精神需要。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思想、“均田免赋”的思想。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受剥削压迫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及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之后,必然产生论证自身解放的精神需求和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需求。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产生这种或那种不同内容的需要。有需要必然产生欲望。但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的需要,必然受到一定社会历史环境、条件的制约,尽管其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伴随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步深入,需要的内容在不断扩大。但一定阶段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需要绝对不是无限的。也就决定了一定历史阶段一定具体人的欲望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定历史条件的具体的某些人的欲望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超出那个时代或自己的环境、条件的实现的可能性。但这种欲望也绝对不可能是无限的。无限的欲望只能存在于无限发展的整个人类。

  “利益”概念大家也很熟悉。但“利益”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大多数人包含相当多的理论学者和官员并没有真正搞清楚。《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跟“害、弊”相对,指好处,因为利是指好处,益也是好处,所以利益也是好处。《辞海》也是这样解读的。因为这个词对大家太熟悉了,一般社会科学词典都没有当作一个科学概念解释之。笔者认为,《词典》《辞海》解读没有错误,但极其肤浅,实际等于没有解释。笔者认为应该给“利益”下一个科学的定义。笔者多年研究认为,利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需要、需求以及实现需要的手段方法,并以此成为支配自身行为实践的主观动机和评价周围人和事物的价值标准。它包含五层含义:第一,利益就是人的具体的需要、需求以及实现自身需要的手段、方法,第二,需求、需要及其手段、方法不是天赋的,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及交往过程关系中形成的。第三,人们的实践、社会关系及需求是具体的、历史的、可变的,但在相对固定的人或人群中,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是相对固定的。第四,这种需求、需要转变为支配人自身行为和活动的动机、目的。第五,这种需求和需要还转化为评价周围人和事物的好坏、善恶的立足点、立场和价值标准。有利于自己需要实现的他人或条件,就是“好”,不利于自己需要实现的他人及其行为就是“不好”。

  由于现实的人是划分为个人与群体的,而群体又有阶级、国家、民族、单位、企业等等,所以利益又分为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而群体利益又区分为阶级利益、国家民族利益、单位部门利益、企业利益、团体利益等各种不同的群体利益。他们之间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利益”中不仅包括需要,还包括实现这种需要的手段、方法。但这种手段、手段方法可能不危害、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实现,也可能影响和危害他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实现利益的手段和方法必然存在正当利益、手段与不正当利益、手段。如人们要赚钱,这无可非议,但有的人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而有的人则想通过欺骗、抢劫、偷盗、占有资本等手段、方法赚钱。且都付诸实际行为合理手段不完全等于合法手段。显然我们不能笼统地赞扬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我们今天的社会舆论必须鼓励前者,谴责后者。同时利益还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分等等。无产阶级为实现自身的经济需求,必然要采取物质的手段、方法即夺取政权。这既是需求,也是政治利益。有当今的利益目标,也有长远的利益目标。

  人类社会区分为对立的阶级,对立的阶级必然产生对立的利益及利益观。剥削、统治阶级是社会生活中的少数,必然追求的是少数人的利益。无产阶级是多数人的运动,必然追求大多数人的利益观。由此产生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利益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高度评价“利益”在物质生产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极其巨大作用。马克思早年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03页)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关系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利益目标。这种利益目标手段根本不同。也就是必然产生对立的阶级斗争。恩格斯说,任何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250页)英法两国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社会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250页)因此阶级斗争的本质就是处在不同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上的人们对不同利益追求包括经济利益、精神利益和政治利益。阶级斗争也就表现为经济斗争、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

  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末期就产生了与封建贵族不同的经济追求,发展到精神的追求和政治的追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同时产生,但产生了不同的经济追求、精神追求和政治追求,并为实现这些需求即利益而进行对立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根本不存在追求不分阶级的整个人类的利益。资产阶级反封建时打着为包括劳动者在内的所有人的利益,实质还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共产党就是一种政党。政党不是企业、公司、工厂等经济组织,它是围绕夺取或巩固政权的社会组织。它不是如企业那样直接追求物质利益。但它却代表经济组织中的不同经济地位人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政党是阶级的政治组织,就一定代表阶级的利益追求。资产阶级政党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追求,无产阶级政党就代表无产阶级共同利益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党的阶级性是首要的特征。无产阶级政党的首要的特性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共产党不是代表资产阶级,也不是代表封建贵族阶级、不代表小资产阶级。不是代表部分无产者的利益,不是代表整个人类的利益,也不是代表一个民族所有人的利益,而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政党实质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但它声称是代表各个阶级利益的。这是虚假的欺骗人的观点。

  2、5、6段共产党的特点

  共产党的阶级性划清了与其他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但共产党也有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主要是:

  ①强调和坚持不分民族的无产阶级共同的国际主义原则,也就是把阶级利益放在民族利益之上。

  ②“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运动”是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整个运动过程,而不是具体的阶段的运动。坚持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能把眼前、局部、暂时利益放在长远、根本利益之上。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不是指无产阶级的整体、整个运动,而是具体、阶段和暂时的运动。

  ③“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888年英文版中说:“最先进和最坚决的步伐,推动所有其他部分前进的部分。”这里是说,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成员和最坚决的部分所组成。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④共产党在理论方面,“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实际是说,共产党的理论是唯物史观,以及建立在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第一章就是揭示这种客观历史条件及客观规律。共产党人的目标、纲领是建立在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上的。有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所指导。

  3、(7—14段)共产党的纲领

  第一,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7段):“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简单说,就是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是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和第一章讲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完全一致的。

  这里实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思想: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必然发展到政治斗争,即夺取政权的斗争。无产阶级的利益首先是经济利益、经济方面的需求,但必须发展到政治斗争。

  列宁说:“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作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

  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2页)

  第二,阐发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8—14段)

  ①(8段)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不是那种依靠唯心主义的思维方法坐在屋子里想象、构造出来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改革家所发明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如青年黑格尔派、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1843年致卢格的信中就揭露批判了这种唯心主义构造社会现实的错误理论。如他所批判的“教条式地预料未来”“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去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马克思否定了上述思想家的唯心主义研究方式,认为应该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问题在于忏悔,而不是别的。人类要洗清自己的罪过,就只有说出这些罪过的真相。”第九段指出,“这些原理不过是对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实际就是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是对现实特别是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现状和阶级斗争研究的结果。表明这种理论的科学性。

  ②(9—11段)指出共产党人与以往先进阶级对待以往所有制的共同点,都是“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因为以往的历史的更替、变更都是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变更。这是从社会基本矛盾角度阐述历史发展的客观内容,而不是纯粹的思想内容。法国革命就是资产阶级所有制废除和取代封建所有制。共产党人也是要废除、变更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这不是共产主义独具的特征。

  ③(12—14段)指出共产党人与以往先进阶级对待以往所有制的根本不同点。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这里是说,以往先进阶级所谓的“废除以往所有制”实际是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而不是根本废除私有制。共产主义要废除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实际是从根本上废除整个私有制。以往“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社会私有制度中最后一个最完备表现的私有制度。因此这个制度被废除后不可能是又一种私有制度。

  ④最高纲领的经典式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句话不仅是第二章,也是全书最重要的一句话。老一辈同志学习《宣言》一书,都非常熟悉这句话,把这句话理解为《宣言》的核心思想、实质、精髓。人民大学周新城教授在《红旗文稿》2018年发表文章,题目就是《共产党人用一句话表明自己的主张;消灭私有制》,遭到了党内外极右势力的猖狂围剿。正是这句话则是近些年来围绕《共产党宣言》争论的极其重要的焦点。表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根本否定“消灭私有制”结论的科学性、真理性,认为是《宣言》一书的最大错误。代表人物是原国防大学辛子陵教授。辛子陵2008年初在网上抛出了《走出〈共产党宣言〉的误区》一文,后经过删改,以《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变迁》(以下简称辛文)为名,发表在《炎黄春秋》2008年第3期上。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的一篇从根本上否定、歪曲、诋毁《共产党宣言》,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公开为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评功摆好、歌功颂德,全盘歪曲和否定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猖狂叫嚣要在中国彻底复辟资本主义的最反动的一篇代表作。辛文全文的中心和要害就是根本否定《共产党宣言》的“消灭私有制”这一基本结论。他说,消灭私有制,剥夺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共产党宣言》的根本错误,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分。”他还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带有“历史局限性”、是基于“道德感情色彩”、是“过激主张”。他说:“发表《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三十岁,恩格斯二十八岁。恩格斯二十三岁来到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曼彻斯特资本主义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还陪同马克思参观了曼彻斯特的血汗工厂,他们认识资本主义是从这里开始的,不能超越曼彻斯特资本主义给他们带来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就表现为《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过激主张。”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候,正是英国宪章派准备在伦敦发动起义的时候,接近爆炸的阶级斗争形势,对工人的同情和对资本家的义愤,使他们在定稿时带上了道德感情色彩,错误地给资本主义判了死刑,要消灭私有制,消灭资产阶级,结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一定要用暴力。”

  辛文为了论证他认为《共产党宣言》消灭私有制的结论是错误的,还以所谓原苏联与美国经济的对比及苏联的解体,东德与西德的对比、中国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对比等所谓大量“事实”,得出结论说:“‘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虽然传播逾百年,纵横半个世纪,但最终没有能够改造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随着苏联集团的解体而悄然淡出了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资本主义复辟’是历史的必然,还得回到在改良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改善人民处境的现实中来。”辛文的整体结论是:“一场以消灭私有制为结局的革命,一种以排斥先进生产力为特征的社会制度,无论以什么堂皇的名义,都是没有前途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无论遭到多大误解,无论怎样被妖魔化,最终都会被人类认同,脱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文明。走向更高生活水平的平等和正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是不能消灭的,消灭了还得请回来。这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留给后世的最根本的教训。”

  其二,认为“消灭私有制”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思想。其理由一是认为中文翻译把德文中的一词“Aufhebung”翻译错了,原词是“扬弃”的含义,应该翻译为“扬弃”,即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二是这种误译为毛泽东时代“左”的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翻译为“扬弃”为今天的改革开放即高扬私有制改革、引进外资提供了所谓马克思的“科学”依据。主要代表人物是复旦大学也是教育部大红人哲学教授俞吾金。他2000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指责这种翻译错误。原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顾锦屏同志2002年发表文章,指出指责翻译错误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主要强调三点

  第一, Aufhebung是个多义词, 有废除、取消、撤销、结束、举起、保存和扬弃等多种含义。但在这里只能是“废除”的意思。为什么? 首先请看《宣言》中这句话的上下文。上文说: “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 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有的特征。……例如, 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 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接着马恩得出结论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沦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 。上文中的“废除”, 原文为Abschaffung。显然Aufhebung与Abschaffung 的含义是一致的, 只是用词的不同而已。再看下文。下文中马恩列举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责难和攻击, 说你们共产党人要“消灭个性” 、“消灭家庭”等等。这里“消灭”两字原文均为Aufhebung。如果照批评者的意见都译成他所解释的“扬弃” , 那么资产阶级的这种责难就不成为责难了。其次, 这样的理解可以从恩格斯写的《共产主义原理》得到证明。该文是在《共产党宣言》之前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草案。它以问答形式来阐明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该文在第十四个问题中说:“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接着提了三个问题:“第十五个问题:这么说, 过去废除私有制是不可能的? ”“第十六个问题: 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第十七个问题: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在第十四、十五、十七个问题中“废除”的原文为Abschaffung, 在第十六个问题中“废除”的原文为Aufhebung。这里清楚地表明,Aufhebung和Abschaffung是在一个意义上使用的, 不可能作别的解释和引申。《宣言》英法文本的译法也证明Aufhebung就是“废除”之意。1888年的英译文是赛·穆尔翻译, 恩格斯亲自校订并作序的: 1885 年的法译本是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拉法格翻译, 恩格斯亲自校订的。这两个译本应当说是《宣言》的权威译本。英文版和法文版将上述引文中的Abschaffung和Aufhebung都译为Abolition。Abolition在英法文中只有废除、取消之意, 通常讲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用的就是这个词, 哲学上讲的“扬弃”英文为Sublation。

  第二, 判断《宣言》中“消灭私有制”的译法是否正确,应当同《宣言》的基本思想联系起来,同马恩其他著作中的提法联系来考察。《宣言》中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要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要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否则就不成为共产主义了。所以恩格斯在1882 年俄文版《宣言》的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的任务, 是宣告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是马恩从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提出来的,是他们为无产阶级指明的奋斗目标。在《宣言》发表两年后,马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公告同盟书》中说:“对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 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这里讲到“消灭私有制”时用的德文是Vernichtung, 该词只有“消灭、根除”之意, 而讲到“消灭阶级”时用的德文是Aufhebung。可见Aufhebung和Vernichtung是相通的。至于说《宣言》中用Aufhebung一词, 就只能译为“消灭私有制”,别无他解。因此《宣言》中“消灭私有制”的译法并非有悖马恩的原意。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发生的对待私有制问题上的一定程度上“左”的错误,这不是因为没有把“消灭私有制”译成“扬弃私有制”,而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态度。马恩在解决所有制问题上始终坚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前提。而过去我们不顾中国国情, 不考虑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十分低下,而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 结果犯了“左”的错误。

  其三,认为《宣言》中的“消灭私有制”思想不是彻底消灭私有制,而是用没有剥削的劳动者的私有制代替存在剥削压迫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代表人物是原中共中央编译局李惠斌教授,他在《光明日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及多个学术刊物阐述过这一观点。他的学生耿步健在2009年编译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发表文章《论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消灭私有制”思想》,也是持这种观点。其理由一是应该把私有制理解为剥削压迫的私有制和没有剥削压迫的私有制。如封建社会部分农民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而是《宣言》中只是根本否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的私有制,并没有否定劳动者的私有制。“共产主义不是否定一般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三是《资本论》讲资本主义代替封建所有制和社会主义代表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以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就存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小生产者的私有制。那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恢复的就是这种私有制。所有马克思《资本论》中说,社会主义就是“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一是奴隶、封建社会中确实存在部分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现象,但它本质上不是奴隶、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奴隶社会所有生产资料包括奴隶本身都是奴隶主的工具。封建社会大多数土地都掌握在封建地主手中。这种社会的私有制本质并不是生产资料都掌握在劳动者手中,但也确实存在部分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现象,实际就是劳动者与物的结合。二是资本主义所有者完全否定了封建社会的这种特征,把劳动者变为“一无所有”即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完全彻底分离。社会主义是对封建社会的否定,其恢复的部分是劳动者生产资料重新结合起来,但不是劳动者作为个人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而是群体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本章的第一部分就是围绕共产党的阶级属性、特点、理论基础、纲领阐发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或者说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较为具体详细阐发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属性的。中国共产党取名为“共产党”也源于这里,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纲领思想及“初心、使命”也源于这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