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双石|“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火烧 2025-05-26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红军不打红军的感人故事,徐向前与陈昌浩坚守底线,李特追中央引发冲突,毛泽东冷静应对,展现红军团结与坚定信念。

  这个时候,住在潘州村的徐向前、陈昌浩也得悉了党中央率红三军团先行北上的消息。

  徐向前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那天早晨,我刚刚起床,底下就来报告,说叶剑英同志不见了,指挥部的军用地图也不见了。我和陈昌浩大吃一惊。接着,前面的部队打来电话,说中央红军已经连夜出走,还放了警戒哨。何畏当时在红军大学,他跑来问:是不是有命令叫走?陈昌浩说:我们没下命令,赶紧叫他们回来!发生了如此重大的意外事件,使我愣了神,坐在床板上,半个钟头说不出话来。心想这是怎么搞的呀,走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呀,我们毫无思想准备呀,感到心情沉重,很受刺激,脑袋麻木得很。前面有人不明真象,打电话来请示: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陈昌浩拿着电话筒,问我怎么办?我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陈昌浩不错,当时完全同意我的意见,作了答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他是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假如他感情用事,下决心打,我是很难阻止的。在这点上,不能否认陈昌浩同志维护团结的作用。那天上午,前敌指挥部开了锅,人来人往,乱哄哄的。我心情极坏,躺在床板上,蒙起头来,不想说一句话。陈昌浩十分激动,说了些难听的话,还给张国焘写了报告。[1]

  有见证者的回忆称:陈昌浩政委当时也力阻了冲动的部下。

  ——徐、陈首长守住了底线:红军不打红军!

  但是,前敌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兼任红大教育长、代校长)李特还是带了一连骑兵去追赶党中央,要把随同中央北上的红四方面军同志追回来。当时红军大学的干部以一方面军为主,学员则多是刚进入红军大学培训的四方面军干部战士。

  李特一行在阿西茸以北的罗磊山北坡下的一座小桥边[2]追上了北上队伍,李特在马上高喊:“四方面军的同志,回头,停止前进!”

  担任后卫的是红三军十团,立刻进入戒备状态。

  李特对红军大学的学员喊道:“不要跟机会主义者北上,跟张主席南下去!”

  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专家李德用俄语训斥李特,李特也操着俄语指着李德大骂:“赤色帝国主义!”还回过头来对红大学生喊:“你们跟外国人去,还是跟四方面军去?”

  腰佩手枪的李特越说越激动,还指着党中央领导人大骂:

  “你们这是退却逃跑的机会主义!”

  “你们想到苏联吃面包!”……

  身材高大的李德见李特向毛泽东越走越近,赶紧上前一把抱住,把他拖到几十米外。

  在这剑拔弩张的危险时刻,毛泽东却显得十分冷静,叫人放开李特,并对红四方面军同志们说:“你们的张总政委要南下,到成都坝子去吃大米,我们要北上。你们要不愿跟着我们走的,可以回去。我告诉你们,四川坝子敌人有重兵,你们冲不出去;我们现在向北走,给你们开路,我估计不出一年,你们也会跟着我们北上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惊人的预言!

  本多柯上的小桥——毛泽东发出预言处

  推测李特率骑兵追上中央纵队处

  毛泽东又对红一方面军的干部们说:

  “捆绑不成夫妻,他们要走,让他们走吧。以后他们还会回来的。”

  此前,毛泽东等已经连夜起草了一份《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向红四方面军同志散布和转交。据郭化若回忆,当时他曾奉毛泽东的命令,向红四方面军部队送出了这封信函并要求转呈徐向前、陈昌浩:

  ……我走在队伍最后面,毛泽东招呼我过去,从袋子里拿出一封信来说:“化若同志,你在这里等一下(因为前面有岔道),红四方面军工兵营的营长来了,就交给他。”我知道这是张国焘在搞分裂,革命又遇到了风险,在一、四方面军分道杨镳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将这封信交给我转交,这是对我的信任。我说坚决完成任务。原四方面军的一些同志顺原路南下,人家脸上表情很简单,默默不语走着。约莫个把钟头过去,见一些扛着大斧、铁锹的队伍走过来,我一打听果然是工兵营,很快找到营长,我把信拿出来,他听说是毛主席叫我转交给他的,立正用双手捧了过去。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3]

  这份《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志们:

  自从我们翻过了雪山,通过了草地之后,我们一到包座即打胜了仗,消灭了白军49师,目前的形势是完全有利于我们,我们应该根据党中央正确战略方针,继续北进,大量消灭蒋介石、胡宗南的部队,创造川陕甘新苏区。

  我们无论如何不应该再退回原路,再去翻雪山,走草地,到群众完全逃跑的少数民族地区。两个月来,我们在川西北地区所身受的痛苦,是大家所知道的。而且南下的出路在哪里?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南下人口稀少,粮食缺乏,南下是少数民族的地区,红军只有减员,没有补充,敌人在那里的堡垒线已经完成,我们无法突破,南下不能到四川去,南下只能到西藏、西康,南下只能是挨冻挨饿,白白的牺牲生命,对革命没有一点利益,对于红军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

  同志们,只有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唯一正确的,中央反对南下,主张北上,为红军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你们应该坚决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

  中央

  9月10日[4]

  在这个告同志书中,党中央只是强调北上方针,并没有刻意渲染党中央高层的分歧,更没有指名点姓的批评与批判,用心良苦,毕竟,毛泽东坚信“不出一年,你们也会跟着我们北上的”。

  9月10日(有可能签发于凌晨2时之后),已在北进途中的中共中央再电张国焘:

  国焘同志:

  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中央现在恳切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使红军陷于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该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在东出不利时,可以西渡黄河,占领甘、青、宁、新地区,再行向东发展。望你速复。

  中央

  九月十日[5]

  该电中“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指的就是叶剑英送给中央那份“口气很强硬”的著名“密电”(以下简称“九九密电”)。这份“密电”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最关键的导致党中央率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连夜出走的“强硬口气”又是什么?因未能找到电报原稿原件,迄至目前为止未能得以最后确认。甚至连这份“密电”是否存在,都仍然有人置疑。而目前能够收集到电报中,1935年9月9日以张国焘个人名义签发的电报也只有一份,即9日24时(实际上是9月10日0时)张国焘签发的致徐向前、陈昌浩并转中共中央领导人电。该电全文如下:

  向、浩并转恩、洛、博、泽、稼:

  (甲)时至今日,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减员、弹药和被服等情形,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击破之;敌是否是续增可能。

  (乙)左路二十五、九十三两师,每团不到千人,每师至多千五百战斗员,内中病脚者占三分之二。再北进,右路经过继续十天行军,左路二十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

  (丙)那时可能有下列情况:

  ⒈向东突出岷、西封锁线,是否将成无止境的运动战,冬天下停留行军,前途如何?

  ⒉若停夏、洮是否能立稳脚跟?

  ⒊若向东非停夏、洮不可,再无南返之机。背靠黄河,能不受阻碍否?

  上三项诸兄熟思明告。

  ⒋川敌弱,不善守碉,山地隘路战为我特长。懋、丹、绥一带地形少岩,不如通,南、巴地形险。南方粮不缺。弟亲详问二十五、九十三等师各级干部,均言之甚确。阿坝沿大金川河东岸到松岗,约六天行程,沿途有二千户人家,每日都有房宿营。河西四大坝、卓木碉粮、房较多,绥、崇有六千户,包谷已熟。据可靠向导称:丹巴、甘孜、道孚、天、芦均优于洮、夏,邛、大更好。北进,则阿西以南彩病号均需抛弃;南打,尽能照顾。若不图战胜敌人,空言鄙弃少数民族区,亦甚无益。

  ⒌现宜以一部向东北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下。如此对二、六军团为绝好配合。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极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鲨。

  ⒍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弟忠诚为党、为革命,自信不会胡说,如何?立候示遵。

  国焘

  九日二十四时[6]

  一些学者认为此电就是的“九九密电”,为附和此说,他们甚至不惜冒犯史家大忌,将“密电事件”发生的时间刻意且肆意地延后了一天,从而导致了这个时间段的多个电报内容与已经确认的历史事实不洽,人为地制造了混乱。事实上,这份电报并不是“九九密电”,甚至不是我们前边定义过的“密电”。该电抬头就是要求徐、陈转呈党中央各领导人,而徐、陈收悉该电时党中央已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党中央已经看不到这份电报了(该电电文很长,译出时间也很长)!如此,叶剑英当然更不可能在该电发出之前就看到并送给党中央!

  同时,党中央还再次致电徐向前、陈昌浩,发出了右路军部队跟进北上的指令:

  徐、陈:

  ㈠目前战略方针之唯一正确的决定,为向北急进,其多方考虑之理由,已详屡次决定及电文。

  ㈡八日朱张电令你们南下,显系违背中央累次之决定及电文,中央已另电朱张取消该电。

  ㈢为不失时机的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中央已令一方面军向罗达拉界前进,四、三十军归你们指挥,应于日内尾一、三军后前进,有策应一、三军之任务。以后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指挥之。

  ㈣本指令因张总政治委员不能实行政治委员之责任,违背中央战略方针,中央为贯彻自己之决定,特直接指令前敌指挥员(党员)及其政委并责成实现之。

  右令

  陈昌浩徐向前同志

  中央政治局

  九月十日于阿西[7]

  这份电报中,党中央特别强调了徐、陈二人的“共产党员”身份,希望他们按党性办事,贯彻和执行党中央的决议,尽快率红四方面军部队跟前党中央北上。然而,同一天里彭德怀得到了一封以徐、陈首长名义签发的“策反信”,却给党中央这个殷殷之盼兜头浇上一盆凉水:

  彭德怀转全体干部、战士:

  一、中央不经过总部组织路线,自己把一方面军部队及直属机关昨晚开去,此中无论有否不能解决问题,中央应在正确路线与方式上,公开与我们商讨,不应如此私去,给全中国革命与全党以莫大笑柄。

  二、在毛、周逃跑路线上,已经把一方面军几十万健儿葬送,又复不顾一切将疲惫至极三军战士,向荒漠冷冻之陕北、蒙古、苏联拖去,即不说力量有限,不能达到目的。而天寒衣单,孱弱之身,如何经此饿冻。假令一、三军单独出此,不到三月,恐人更不多,存者只几个中央委员而已。

  三、兄等久经坚决战斗,素具革命勋功,此刻情况,更加洞悉。为今之计,只有向上峰建议,暂缓前进。此中整个行动大计,有待当面商讨,胡为乎与几人作恶,分散革命力量,有益于敌,吾兄明哲,当不为此也。望兄即率队返回阿西,如何速示。

  徐陈

  九月十日[8]

  彭德怀回忆说,他按毛泽东的指示,给送来的这封信签了收条。[9]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叶剑英将“九九密电”送回陈昌浩后,陈昌浩或徐向前并没有对党中央作出了相应的临控部置,这或许是徐、陈首长对“彻底开展党内斗争”没有产生出张国焘所希冀党中央所担忧的敏感来;或许是他们对党中央宁肯单独出走也要贯彻北上方针的决心的魄力估计不足,这也是党中央率一、三军团顺利北上的重要缘由之一。“密电事件”发生时,红四方面军徐、陈首长在是否派兵追回党中央的问题上守住了最后的底线:红军不打红军!这也应该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性功绩和历史性贡献:从当时党中央出走路线与右路军中红四方面军的分布位置来看,徐向前、陈昌浩要想追回或拦截中央,也是完全有可能办到的!如此,红军内部亲者痛仇者快的武装冲突,当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正是因为“红军不打红军”,党中央率军委纵队和红三军于当晚顺利到达拉界。

注释

  [1]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302~第303页,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2]这个地名为“本多”,位于从甘肃境内流入四川境内的一条小河(名为“本多柯”)畔,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下黄寨,小桥指的是河上的一座小木桥。

  [3]《郭化若回忆录》第10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4]《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1935年9月10日)》,《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69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5]《中央政治局为北上给徐向前、陈昌浩的指令电(1935年9月10日)》,《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677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6]《张国焘为改变北上战略方针坚持南下再致前敌总部转中央领导人电(1935年9月9日24时)》,《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673~第674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7]《中央政治局为北上给徐向前、陈昌浩的指令电(1935年9月10日)》,《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677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8]《徐向前、陈昌浩致彭德怀函(1935年9月10日)》,转引自《叶剑英传》,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9]《彭德怀自传》第210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