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到此一游出自哪里 喜歡到處刻「XX到此一游」,原來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喜歡到處刻「XX到此一游」,原來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提到「XX到此一游」,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一些旅遊景點,甚至在國外,經常能看到中國遊客留下的刻字;很多人小時候也曾親自在樹上或者牆壁上塗畫過這句話;最

喜歡到處刻「XX到此一游」,原來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提到「XX到此一游」,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一些旅遊景點,甚至在國外,經常能看到中國遊客留下的刻字;很多人小時候也曾親自在樹上或者牆壁上塗畫過這句話;最知名的刻字估計是《西遊記》中孫悟空在如來佛手上寫的「齊天大聖到此一游」了。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到處刻字呢?這個習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其實,中國人喜愛到處刻字是有歷史傳統的,而最早大規模、到處刻字的人正是秦始皇。他究竟是怎麼刻字的,又有什麼目的呢?下面我們就來簡要介紹。秦始皇刻石頌功
秦始皇刻石頌功
前221年,年僅38歲的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志得意滿,十分得意。為了表明自己的成功和得意,他創立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但是名號的變更還遠遠不夠,2年後,他又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儀式,表明自己受命於天,成為新的主宰。封禪儀式上,秦始皇安排人在泰山立了一塊石碑,在石碑上刻字,歌頌他的功德,內容主要是秦始皇兼并六國、辛勤為國、謀福天下、永垂後世等。泰山刻字貼在下面,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下。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秦始皇泰山封禪時所刻石碑內容
自從這次封禪以後,秦始皇徹底解鎖了「刻石頌功」的新技能。此後,他多次東巡,所到之處幾乎都會立碑、刻石頌功,主要內容大同小異,多是記錄秦始皇的功績、政策和對未來、對百姓的期望,其中還會夾雜講解執行一些政策的原因,比如銷毀天下兵器、摧毀城池、決通堤防等的原因。《史記》中有明確記載碑文的就有琅邪台刻石、之罘山刻石、碣石門刻字、會稽刻石等。
根據秦始皇刻石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秦始皇刻石的原因,主要是:1.歌頌自己的功德;2.宣揚教化,增強百姓認同。秦始皇時期,刻字內容精挑細選,具有明確的政治和教化目的。
泰山摩崖石刻
文人騷客展示才情
秦始皇之後,秦二世也繼承了巡遊和刻石的習慣,讓刻字幾乎成了皇家旅行必備的傳統。在皇家的示範效應下,上行下效,可想而知,刻字必然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不過古代教育普及率和識字率不高,所以能刻字的人也不多,大都是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文人墨客了。因為文人往往更喜歡錶現,希望表達自己的才情,也希望借刻字和其他同游此處的陌生文人切磋文采和觀點。
所以秦漢以後,各類碑刻流行起來,文人們開始在牆壁、涼亭、石碑、山壁等處留下各種書法、詩作、紀事等,名作輩出。如漢祀三公山碑、顏真卿書法碑刻,唐武則天無字碑,崔顥題詩《黃鶴樓》等,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下《中國碑刻全集》。最逗趣的是清乾隆皇帝,他不僅在景點刻字,還在各類收藏上題字蓋章,著實糟蹋了不少寶貝。
西安城牆上的塗畫
今人畫虎不成反類犬,狂刷存在感
由此看來,中國人到處刻字的傳統由來已久,現在人在景區刻字似乎也能理解了。但實際上,現在人刻字和古人刻字已經天差地別,畫虎不成反類犬。第一,現在主流的刻字內容毫無營養,如「XX到此一游」,「XX
我愛你」等;第二,對刻字的場合不加挑選,對於文物、景點肆意破壞;往往對刻字目標不加挑選,字體也毫無美感;第三,所刻內容毫無美感,基本等同於亂塗亂畫。
所以,現在很多遊客在景區刻字,其實是為了刷存在感,還經常違反景區規定,是素質低下的體現,和古人刻字的目的已經完全不同。大家反感的不是在景區刻字,而是亂塗亂畫,破壞了景區的美感。如果你有顏真卿的書法,有李白的才情,再去徵求景點管理處同意,人家不僅不會指責你,反而會熱烈歡迎你去刻字呢!
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各種行為的原因和動機,歡迎關注!
很赞哦!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