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凶残的野兽对自己的“子女”那么慈爱
在动物世界中,狮、虎、豹等食肉兽素以凶残而闻名于世,然而,与其凶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它们在对待自己的子女方面,却又表现得非常慈爱。
各类猛兽差不多都是过着雌雄分居的生活,只是到了发情季节才生活在一起。不过,交配后仍然各自分开,雄兽又过起消遥自在的游荡生活,而母兽则承担起哺养子女的重任。
雌兽的“母爱”,首先表现在临产前为未来的“子女”寻找安全而舒适的“产房”。它带着沉重的身体,不顾奔波的劳累,翻过沟沟坎坎,山山巅巅,直到选中草木丛生而又十分隐蔽的地方才肯罢休。
雌兽一旦作了母亲,那种慈母心肠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后代的安全,从产后那天起,差不多每隔3〜5天就要搬一次家,担心一处地方住久了,易被其他动物发现,伤及幼仔。
别以为搬家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恰恰相反,每搬一次家都是相当麻烦的。事前,母兽要先出去勘探新址,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将幼仔一只一只地叼到新居。这种繁重的搬家劳动,直到幼仔能跟随母亲外出活动,离家过起游荡飘泊的生活才算停止。
母兽对幼仔的启蒙教育,真也称得上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待到幼仔退下“乳毛”换上新装,并长成相貌堂堂的“小伙子”时,母兽也就开始给幼仔断奶,让它们逐渐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在充满阳光的林中草地上,仔兽在母兽示范动作的启示下,相互追逐、彼此搏斗、攀爬腾扑……。更为有趣的是,母兽向仔兽传授猎捕的技术。开始,母兽先将遇到的猎物逮住,待仔兽赶来时,又将猎物放掉,让仔兽自行角逐,而母兽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直到它们捕获成功。
仔兽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逐渐掌握和增长了独立生活的本领。一般来讲,半岁后就基本上掌握了捜索、潜行、扑腾、迂回、扼杀等行猎的技巧。大约到1岁以后,才逐渐离开母兽,过起独立自主的新生活。
凶残的猛兽为什么对待“子女”却是那样慈爱呢?
原来,“母爱”是所有动物的一种基本属性。这虽然是一种复杂的行为,但却不是有意识的活动,而仅仅是属于一种本能罢了。这种本能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它对于猛兽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都有重要的意义。猛兽对子女的慈爱是它们传宗接代的需要,如果没有母兽对仔兽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仔兽就不可能在自然界众多“敌害”的困扰下“长大成人”,这样种族就有灭绝的危险。所以,猛兽对“子女”的慈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大自然的一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