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仇敌 三国时代的三大同僚仇敌是如何了结恩怨的?
三国时代的三大同僚仇敌是如何了结恩怨的?
一般说来,一个集团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三国形成鼎立之势后,这种共命运的情况就更加明显。但是,在一个集团内部,由于局部利益的冲突,同僚之间的关系也会势同水火,彼此视对方为仇敌。且看三国三大同僚仇敌以及他们的仇怨是如何了解的。
甘宁与凌统
甘宁年轻时前去依附刘表,因为得不到刘表的选拔任用,转而依附黄祖,因为同样得不到重用,甘宁来到了东吴。在周瑜和吕蒙的并力推荐下,孙权认识到了甘宁的不寻常之处,对待他和老臣一样。甘宁对孙权献计说:“曹操终究是要篡夺汉朝的。荆州大山连绵,江河流转畅通,实在是国家(东吴)西面有利的形势。刘表这个人思虑短浅,儿子都不长进,不是能够传承父业的人物。主上应该尽早谋取,不可落在曹操的后边。谋取荆州的计划,应当先攻取黄祖。黄祖如今年老昏聩,又很不得军心民心,主上如果现在攻打他,必定能够打垮他。一旦打败了黄祖,再向西占据楚关,大局的趋势就更加广大,然后就可以谋取巴蜀了。”
这和鲁肃的“据江东、除黄祖,进而伐刘表”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作是东吴的第二版“隆中对”。孙权听从了甘宁的建议,向西进军,最终打败了黄祖,俘虏了他的全部人众。甘宁被授予一支人马,屯驻当口。赤壁大战后,甘宁因为有功,被孙权任命为西陵太守。后来在进攻皖县的战斗中有功,被任命为折冲将军。
凌统的父亲凌操跟随孙策起兵,因为杀敌每每冲锋在前,担任永平县长又有政绩,被升任为破贼校尉。后跟随孙权讨伐江夏,大败敌军前锋,身中流箭而亡。孙权因为凌操为国而死,又因为凌统有好名声,就任命凌统为别部司马,代理破贼都尉,这年凌统只有十五岁。孙权再次征伐江夏,凌统担任前锋,斩杀了黄祖的部将张硕,孙权得以迅速进军到江夏城下。又因为凌统率先攻进了江夏城,凌统被任命为承烈都尉,后升任为校尉。后来在攻破皖县的战斗中有功,被任命为荡寇中郎将。
《吴书》记载说,凌统的父亲凌操是被甘宁射杀的,因此凌统非常怨恨甘宁,甘宁也常常防备着凌统,尽量不和凌统见面。孙权也指示凌统,不得仇恨甘宁。有一回两人在吕蒙的宴会上相遇,喝醉了,凌统就起来舞刀。甘宁也起来,说,我能来一段双戟舞。吕蒙说:“你甘宁虽然很有本事,但不如我吕蒙舞得巧。”于是一手拿刀,一手持盾牌,站在中间将他们俩分开。后来孙权知道凌统是想报仇,就命令甘宁带着所属兵士,到半州(今江西九江境内)去驻守。这有点儿像是鸿门宴的情节,项庄舞剑,项伯跟着起舞,樊哙进来,舞剑结束。
《三国演义》说到两人仇怨是怎样结束的呢?在一次战斗中,凌统出战魏国乐进,甘宁陪在孙权旁边观战,凌统战马被射,人落于马下。乐进持枪来刺,被甘宁射中,凌统得以不死。自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不再交恶。文学作品,情节越是曲折越好看,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实际情况,一国君主若是观战,不可能是在一箭之地的距离,那样肯定会被乱箭射死,“擒贼先擒王”嘛!由此可知,孙权若真是观战,即便甘宁在身边护卫,其箭也不可能射中乐进。因为孙权不是那种冲锋陷阵的将军。最可能的情况是,有了孙权的命令,凌统是忍下了复仇的念头。凌统是个忠君之人,若不是喝醉了酒,是不会违背孙权的命令的。
有件事可以说明凌统在清醒理智的情况下是可以忍耐的。凌统曾经和都督陈勤一起饮酒,陈勤纵情任性,对参与宴会的人傲慢无礼,凌统纠正他的这种行为,反而被陈勤怒骂,还拐带着骂了凌统的父亲。凌统流下了眼泪,但还是忍了。离开宴席以后,陈勤趁着酒劲儿,在路上继续侮辱凌统,凌统忍无可忍,拔刀砍了陈勤。

陈勤在酒席上骂了凌统的父亲,凌统流泪却没有发作,说明凌统能忍。
凌统能忍、忠君,再加上死得早,这让他对甘宁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正因为如此,两人都没有因此而获罪,又因为两人都是病死的,也可以算作是善终吧。尤其是凌统,因为死的时候两个儿子年龄小,孙权就把他们纳入内宫抚养,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
刘封与孟达
孟达原本是刘璋的属将。刘璋要将刘备迎接入川,派法正和孟达各率兵二千前去迎接。刘备把这四千人都留给孟达,让他驻守在江陵。蜀国平定以后,孟达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向北进攻房陵。孟达得手后,继续向北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自取得胜利,就派遣刘封自汉中沿沔水南下统领孟达的军队。上庸太守率众投降,两人留在上庸。关羽在荆州发起了襄樊战役,多次通知刘封和孟达发兵前来支援,两人以上庸的山区和边郡刚刚依附,不能再让他们生变为理由,拒不接受关羽的命令。关羽失败被杀,刘备为此非常怨恨。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年龄虽然不大,却是武艺高强,后来跟随诸葛亮入川,又立有很大功劳,被任命为副军中郎将。攻下上庸以后,刘封又被任命为副军将军,可以说是“权高位重”。不过,刘封这个人刚愎自用,再加上和刘备这种特殊的关系,很难和人相处。孟达呢,也认为自己有才,攻下房陵和上庸有功,所以,两人谁也不服气谁。为此,两人经常争吵,最终结成仇怨。刘封剥夺了孟达出行时的仪仗乐队,这让孟达更加怨恨刘封。
孟达怨恨不满刘封的所作所为,又担心刘备追究不救援关羽的罪行,就写了一封信给刘备,投降了魏国。魏文帝曹丕给了孟达高官厚禄,让夏侯尚、徐晃和他一道进攻上庸的刘封。刘封这个人大概作战还行,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恐怕确实有问题,他手下的将军申仪也背叛了。刘封战败,逃回了成都。申仪是申耽的弟弟,申耽原来就是上庸太守,投降刘备后,继续留任。刘封一走,申耽也投降了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