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鱼类有回避行为
人们往往把鱼类的洄游同回避混淆起来,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长期以来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鱼的机体内部产生相应变化的结果。鱼的洄游与摄取食物、产卵孵化及水温适应等有密切关系,就洄游性质来看,又有摄食洄游、产卵洄游和季节洄游之分。
鱼类的回避行为,是鱼类受外界环境刺激而引起的短期的逃避行为。环境中理化条件的恶化、水的变质、遭受敌害袭击等,都能使鱼类发生短期的转移与逃避。这种行为是鱼类本能的保护性反应,因而没有固定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范围,逃避的距离长短、时间长短与遭受刺激的程度和区域大小有着密切关系。
目前,工业废水及含有农药和化肥的排灌水流入水域,是鱼群回避的最直接的原因。鱼类的回避行为,主要是通过鱼的嗅觉、味觉、视觉、侧线等的信息传导来实现的,回避的敏感性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鱼的感觉能力大小来决定的。鱼的味觉感受器分布于鱼的口腔、触须及身体表面某些部位,它对水中某些重金属离子,如铜、锌、铅、汞等,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有鳞类鱼,它的侧线鳞有小孔与外界相通,对水质的感觉极为灵敏,当重金属离子浓度较大时,鱼儿就会感觉到,并随即作出回避反应。鱼的侧线对DDT、异狄氏剂等农药有很强的反应,并发生明显的回避行为。此外,当水中缺氧,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以及pH值、盐分等变化时,也会迫使鱼类发生转移逃避。例如,红鲤在溶氧量为4毫克/升时,游动正常,当溶氧量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便显出极度不安并寻求逃避。目前,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给海洋鱼类生存带来威胁,于是海洋鱼类也同样出现回避行为。
鱼类的这种回避行为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通过观察鱼类来对水质污染进行监测。水受到污染时成分往往比较复杂,难以用单一的理化指标来表示。但通过鱼类的回避试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水体的混合污染状况和污染的实际毒性。这样,人们便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污染,保护水域环境。
关键词: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