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说蟹状星云是超新星遗迹

火烧 2016-11-03 01:36:29 1076
1731年,英国天文爱好者比维斯医生,用望远镜在金牛座观测到一个云雾状的斑点,它不像是颗恒星,其模糊的程度令人费解。过了27年,法国天文学家梅西叶在寻找哈雷彗星时也发现了那个斑点,觉得它很像彗星,最后确认它为星云。他把这个星云排在他后来编制的星表的第一号,

1731年,英国天文爱好者比维斯医生,用望远镜在金牛座观测到一个云雾状的斑点,它不像是颗恒星,其模糊的程度令人费解。过了27年,法国天文学家梅西叶在寻找哈雷彗星时也发现了那个斑点,觉得它很像彗星,最后确认它为星云。他把这个星云排在他后来编制的星表的第一号,称为Ml。

19世纪中,英国天文爱好者罗斯用自制的1.8米口径望远镜长期仔细地观测M1,发现这个星云的“身躯”上伸出几条弯曲的腿,酷似一只大螃蟹,他因此称Ml为蟹状星云。这一美名很快就在天文界传开,而且越叫越响,Ml这个名称却反而提得少了。

1921年,美国天文学家邓肯对相隔12年的两批蟹状星云照片进行比较后,确认蟹状星云至今仍在持续地向外膨胀。192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经过研究、计算,推断蟹状星云是在一次超新星爆发中产生的,已经膨胀了900年。


超新星是某些衰老恒星的剧烈大爆炸。观测者往往只是在爆炸实际已经结束,最大亮度已经过去、甚至已开始逐渐变暗时才发现它的。那么,到哪里去查找形成蟹状星云的那次超新星爆发的观测记录呢?

值得庆幸的是,超新星爆发这一“百载”难逢的壮观天象没有逃过我们祖先的眼睛。据我国著名史书《宋会要》记载:“……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据专家考证,这指的是北宋仁宗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即公元1054年7月4日)晨4点钟左右,宫廷天文台——司天监的观测者,在东方天空的天关星附近(即蟹状星云的位置),突然发现了一颗客星,即超新星。虽然天色已经亮了,客星的光芒没有减退,芒角四射,犹如太白金星。这种情况竟持续了23天!

1942年,荷兰的著名天文学家奥尔特,专门与一位荷兰汉学家合作,仔细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有关这颗超新星的记载,确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那颗超新星爆发后的产物,并称之为超新星遗迹。他们的成功研究,后来作为天文学上的一项重要发现列入史册。

蟹状星云距离地球约6300光年。当年超新星爆发时,大量的物质以每秒几千公里的速度向四周喷发出来,当它们与周围静止的星际物质发生猛烈的碰撞后,膨胀速度便减慢下来。1969年,天文学家根据蟹状星云发出的X射线和γ射线辐射,在其中心部分发现了一颗脉冲星,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关注,脉冲星实质上正是原来理论预言的一种致密的、高速自转的天体——中子星。迄今为止,作为超新星遗迹的蟹状星云,仍有许多秘密需要进一步揭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