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把造父变星称为“量天尺”

火烧 2016-11-03 01:32:06 1071
在形形色色的恒星世界中,有些星的亮度总在变化,你隔一天甚至隔几个小时再去看它时,它的亮度已与先前的不一样了,这样的恒星称为“变星”。变星共分三大类,一类是食变星,即互相绕转的双星。另一类是脉动变星,是由星体本身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第三类是爆

在形形色色的恒星世界中,有些星的亮度总在变化,你隔一天甚至隔几个小时再去看它时,它的亮度已与先前的不一样了,这样的恒星称为“变星”。变星共分三大类,一类是食变星,即互相绕转的双星。另一类是脉动变星,是由星体本身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第三类是爆发变星,即新星和超新星等。在脉动变星中有一种造父变星声名显赫,且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叫做“量天尺”。


为什么人们把造父变星称为“量天尺”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仙王座δ星是1784年被英国的业余天文学家、聋哑人古德里克首先发现有变光周期的。它位于天空北部,用肉眼就很容易看到。它的亮度极小时为4.4等,极大时为3.7等。它的变光周期很有规律,周期为5天8小时47分28秒。以后,人们陆陆续续又发现了很多与仙王座δ类似的变星,它们的变光周期各不相等,但大多在1天到50天之间,而且以5天到6天的为最多。由于我国古代将仙王座δ星称为造父一,所以天文学家就把这种变星都叫做造父变星。大家都很熟悉的北极星也是一颗造父变星。

1912年,天文学家对于造父变星的研究有了飞跃性的进展。那一年,美国哈佛天文台的女天文学家勒维特,在秘鲁的一座天文台对南天著名的大、小麦哲伦星云进行观测和研究。勒维特观测了小麦哲伦星云中的25颗造父变星,她把这些造父变星按其光变周期从短到长排列起来,意外的结果出现了:这些变星的视亮度也严格地按相同的顺序排列,光变肩期越长的造父变星视亮度也越大。这个结果说明,造父变星的视星等与光变周期之间存在着某种确定的关系。

由于小麦哲伦星云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因此,这个星云内的所有造父变星与我们之间的距离,都可以看作是相等的。于是,就可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造父变星视星等与光变周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绝对星等(光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简称周光关系。用绝对星等作纵坐标,光变周期作横坐标,就得到了周光关系曲线。但这个曲线是根据视星等与光变周期的关系推出来的,坐标的零点需要重新确定。只要能知道勒维特观测的25颗造父变星中的一颗星的距离,零点马上就能确定。但是,小麦哲伦星云是距离极其遥远的河外星系,当时还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测出它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也就是说,25颗造父变星的距离全都无法知道。


零点不确定的周光关系曲线是派不上用场的。天文学家们绞尽脑汁,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最后,他们采用一种很繁杂的统计方法,先定出银河系内一批造父变星的平均距离,进一步确定出它们的绝对星等,这样,终于把周光关系的零点确定出来。


有了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天文学家就有了测量遥远天体距离的一种新方法。一个不知道距离的造父变星,它的视星等和光变周期都可以通过观测来获得。再利用周光关系曲线得出绝对星等。然后根据视星等(m)、绝对星等(m)和距离(γ)之间的关系式M=m+5-5logr,距离马上就可以算出来了。

很多球状星团、河外星系等天体的距离十分遥远,不易确定,但只要能够观测到其中的造父变星,就能利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将它们的距离确定出来。事实上,很多遥远天体的距离也就是利用造父变星才确定出来的。因此,造父变星被人们誉为“量天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