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要观测流星

火烧 2016-11-29 13:48:53 1047
流星以高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使空气发光、电离,同时自己也燃烧气化,这样就在大气中划出一条光的痕迹和电离气体的痕迹。我们用肉眼或光学望远镜观测,可以发现流星的光和光谱,用雷达观测,可以发现电离气体。从观测中我们可以定出每个流星的亮度、位置、高度、距离、速度等

流星以高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使空气发光、电离,同时自己也燃烧气化,这样就在大气中划出一条光的痕迹和电离气体的痕迹。我们用肉眼或光学望远镜观测,可以发现流星的光和光谱,用雷达观测,可以发现电离气体。从观测中我们可以定出每个流星的亮度、位置、高度、距离、速度等等。

一般流星都在120公里左右高空开始发光,一直到80公里左右消失,根据流星观测就可以研究这一层大气的结构和物理状况,如大气密度、温度、风向、风速等等。这对地球大气层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另外,流星的电离余迹又是一面很好的“反射镜”,可以用作远距离的无线电通信。现代的短波通信都是利用大气电离层的反射作用传递信号的,电离层常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有时候通信甚至会中断。利用流星余迹通信就不受到这种影响,而且这种通信不需要太复杂的天线,发射功率不要很大,可以把信号传递到2000多公里。当然,这种通信最大缺点是我们不知道流星什么时候“光临”,而且流星的电离余迹时间很短,太弱的流星还不能利用。不过每昼夜进入大气层的流星数目很多,质量在千分之一克以上的就有一百亿个,因此只要事先准备好,利用流星余迹进行通信的机会还是不少的。

流星体是太阳系空间的一种天体。从它的分布、大小、质量和运动规律,对我们研究太阳系起源、演化都有很大意义。


尽管流星对我们有很大用处,但它却对人造卫星不利。流星的速度从每秒十几公里到七、八十公里,比人造卫星速度还快,如果碰上大的流星,就可能把人造卫星打坏。所以人造卫星、航天飞船都要有坚固的“装甲”,保卫自己。不过这也只能阻挡一些微流星,那些大一点的流星还是照样要打穿“装甲”。所以在发射人造卫星、航天飞船时就要考虑流星的分布,设法避开它们。因此今天观测流星又有新的意义。

过去流星都是用肉眼或光学望远镜观测。

用光学方法来观测流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是光学观测不能在白天或是阴雨天进行,因此所得到的资料不能做到丰富、完整。其次是只有较大的流星体才能发出足够的光,这使得观测到的“品种”受到限制。


现在除了这种观测以外,还用雷达和火箭、人造卫星来观测流星,为观测流星提供了更有力的手段。

雷达方法的应用,改变了流星观测的面貌。利用流星在大气中划出的一条的痕迹上的电离气体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的特点,人们用雷达象搜索飞机似地搜索流星(当然在处理方法和技术细节上略有不同)。雷达向天空发出无线电波,当遇到流星时,电波受到反射产生了回波,雷达系统记录下了发出电波和收到回波的时间,从而由两者的间隔中求出流星的距离(因为无线电波是以光速传播的,即每秒走30万公里,因此只要知道了电波一去一回的时间,就可以求出流星的距离)。这样的观测也可以知道流星的方位和速度,因此,除了流星光谱之外,雷达方法可以非常简易地得到光学观测所有的资料。

由于无线电波的传播不受雨雾以及白昼太阳光的影响,而且现代雷达的灵敏度足以发现很微小的流星,这就使得雷达方法成为观测流星非常有效的方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