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是怎样发现的
一百多年前,科学家研究太阳系里各个行星的轨道,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们发觉:行星并不是随随便便散居在太空中的,而是非常有“秩序”地按着某种定律分布在太阳的周围;它们几乎象排过队似的,彼此之间的距离都有一定的比例。
可是,从火星到木星的轨道,却把这个“秩序”打乱了。火星离开木星相当远,根据行星的分布“规律”,这中间应该有一个行星。然而,天文学家却没有发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什么行星。
这使天文学家们感到很奇怪,但大家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肯定是有一个行星存在着的。如果找不到它,那么,它一定“躲”起来了。
1801年1月1日夜里,这个“躲”着的行星,终于被一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皮亚齐在天文望远镜里“捉”着了。人们给这个新行星起个名字,叫做谷神星。
天文学家们一面感到很高兴,一面也感到有些失望。因为这个行星出奇的小,直径只有770公里,还不到月亮直径的四分之一。它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行星——小行星。
大约过了一年的时间,1802年,业余天文爱好者,德国医生奥伯斯又发现了第二个小行星——智神星。智神星比谷神星还要小,它的直径还不到500公里。
当智神星发现的时候,这的确使当时的天文学家感到惊异。因为他们原来只想找到一个行星,而现在却找着了一双。“会不会有第三个、第四个小行星呢?”科学家们都这样猜想。
事实也正如人们所想的那样。过了两年,1804年,人们又发现了第三个小行星——婚神星。1807年,又发现了第四个小行星——灶神星。
![]() |
这样约莫过了40年,天文学家又发现了第五个小行星。第二年,又发现了第六个。在整个十九世纪,天文学家发现的小行星在400个以上。到了二十世纪,小行星的发现愈来愈频繁了。到现在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二千个以上。为了称呼的方便,人们给这些小行星一一加以编号,最先发现的谷神星为1号,依次类推。但是,应该说所有已经发现的小行星还只是少数,因为小行星多极了。科学家认为在现代天文望远镜中已经发现的小行星,还不到小行星总数的千分之几。
小行星除了最初发现的几个以外,都小极了,它们的直径大都只有几百米到几十公里。亮度也不大,在这些小行星中,只有第4号小行星“灶神星”可以用肉眼看到,其余都看不见;而且大部分小行星连中型天文望远镜也看不见,只有靠照相来帮忙,因为它们实在太小了。1937年发现的一个赫梅斯小行星,它的直径甚至还不到1公里。因此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小行星,总质量与地球质量比较起来是很小的;有人估计过,全部小行星的总质量,大约不会多于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
几个大行星的形状都是圆球形的。但是,这些小行星的形状有的却非常不规则。
人们不禁要问: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里,为什么会有这么许多奇形怪状的小行星呢?
天文学家曾经为这件事做过一些研究的工作。有的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本来是有一个大行星的,但不知为了什么原因,也许是跟一个什么星相撞了,这个行星爆裂了,现在的小行星,可能就是这个行星的残体。也有人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本来就有一些星际物质可以凝聚成为一个大行星的;但是这些物质凝聚得不够结实,结果就分裂成为许多小行星了。
在发现小行星的工作中,我国天文工作者也作出了不少贡献。在已编号的2000多个小行星中,有一颗名叫“中华”的第1125号小行星,是由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于1928年发现的。但由于当时我国没有光力较大的天文望远镜,以至无法继续追寻而“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57年10月才由紫金山天文台重新观测到它。解放以后,我国天文事业获得了新生,有了强光力的天文望远镜,因而不但找回了“中华”号,而且从1954年秋天起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已先后发现了四百多颗小行星。其中,1977年有4颗新的小行星曾在国际上得到正式编号,分别被命名为“张衡”、“祖冲之”“一行”和“郭守敬”,以纪念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1979年下半年又有四个由我国发现的新小行星,被正式编号命名:第2027号小行星命名为“沈括”;第2045号小行星命名为“北京”;第2077号小行星命名为“江苏”;第2078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京”。前两颗是在1964年发现的;后面两颗分别在1974年和1975年发现,都经过多次观测,并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另外,最近又有五颗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被国际上正式编号和命名。它们是2085号“河南”,2162号“安徽”,2169号“台湾”,2184号“福建”,2185号“广东”。还有一些小行星,计算好它们的轨道后,再经过两次以上的冲日观测,就将得到正式的命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