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是谁提出来的 解放後,六大名著爲何被改成四大名著?被淘汰的兩本是啥?
解放後,六大名著爲何被改成四大名著?被淘汰的兩本是啥?
(蝸牛看西遊第3402期)
文/蝸牛

說起西遊記想必大家一定很瞭解,裏面的孫猴子正義有擔當,尤其他大鬧天宮時看得我們大呼過癮,除了這個故事,其他故事也很有意思,情節也很精彩,不得不說這部小說的作者確實很有才華,想象力也很好。
雖然西遊記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深有內涵,折射出很多道理,所以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後來被國家選爲四大名著,其他三個名著,不說大家也知道。但是,四大名著的前身你真的瞭解嗎?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有個叫李漁的人,這個人很有才華,家裏曾經有過戲班子,所以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戲曲家,在戲曲文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關於四大奇書的說法,第一次便是出現在他刊刻的三國中。
這件事是否屬實,目前無法考證,就目前公開的資料顯示,明朝很多作家爲了能讓自己和作品火一把,比較愛蹭熱度,經常把名人名字放在自己書中,以提高熱度增加作品銷量。
當時紅樓夢並沒有別列爲奇書,反而是內容較爲露骨的金瓶梅被評爲奇書。其他三本奇書雖然都是講述神話故事,但最起碼老人和小孩都可以看。而金瓶梅內容尺度較大,描寫的比較露骨,傷風敗俗,違背了我國的傳統習俗,因此清太祖極力排斥,下了命令禁止該書在民間流傳。康熙更是要求見書必須燒燬,所以這本奇書最終被淪爲了禁書。
就在這個時候,清朝有個作者寫了一個小說同樣精彩,那就是《紅樓夢》,順理成章代替了金瓶梅成爲奇書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兩本小說比較受歡迎,分別是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於是慢慢的這六本書在清朝被列爲了六大名著。
那麼,爲何到今天六大名著只剩下四本了呢?
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國家爲了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鼓勵所有人都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弘揚中國文化的同時爲了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決定選出一些優秀而且質量較高且有代表意義的作品。
雖然是國家發行,但也要考慮到銷量以及在公衆的受歡迎程度,所以決定限制數量提高質量,最後只定了現在大家看到的四大名著。
另外那兩本因爲都是短篇小故事,沒有完整的故事線,不太適合推廣。《聊齋志異》內容雖然很精彩,但是整體比較封建。另一部《儒林外史》曾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很多國家都對其作出好評,但因爲這本書過度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所以也不適合,畢竟國家希望培養出來的人都能陽光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