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的语文卷子 幼儿园中班上册有个拼摆游戏下面是数字1到10这个怎么做
幼儿园中班上册有个拼摆游戏下面是数字1到10这个怎么做
幼儿园中班上册有个拼摆游戏下面是数字1到10这个怎么做
1像铅笔细又长
2像小丫水中游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红旗迎风飘
5像秤钩去买菜
6像哨子嘟嘟响
7像镰刀割青草
8像葫芦上下分
9像气球天上飘
10像铅笔和鸡蛋
求幼儿园中班数字游戏!
***亲子动一动 提升肢体智能
游戏1 我是好驾驶
让孩子在趣味的游戏中,区分走与跑的不同,在快与慢的节奏中,学习掌控自己的肌肉。适合年龄:2-4岁
准备道具:呼拉圈(两人一个)、或是小投环(一人一个)
游戏说明:
1.邀请孩子进行开汽车的游戏,可以载客人(两人一个),也可以单独自己一个人开。2.当小朋友选好以后,告诉孩子汽车有时快、有时慢。快的时候用跑的、慢的时候用走的,并示范跑与走的动作,让孩子自由调整步伐。
注意事项:1.由于有些时候需要跑步,因此在游戏前,爸妈们要注意场地是否够大,避免孩子因为不小心互相碰撞或是撞到家具而受伤。
游戏2 城堡大战
反复练习扔球的动作,让孩子感受破坏与重组的趣味,同时宣泄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适合年龄:3-6岁
准备道具:小球、积木若干个。
游戏说明:1.爸爸和妈妈先邀请孩子一起拿积木盖一座城堡,等城堡盖好之后,告诉孩子要进行一个丢炸弹的游戏。2.爸爸妈妈和小朋友轮流拿球攻击城堡,直到城堡倒塌为止。3.大家一起再把城堡盖起来,或许也可以想想,盖成怎样的城堡比较不容易被打垮。4.再轮流用球攻击。
注意事项:1.鼓励孩子多多练习丢。孩子的力道或许不足,可以考虑让孩子站前面一点,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瞄准目标物。2.如果用的是纸积木,可以请孩子迭得高高的再享受倒塌的乐趣,但如果是实心的积木,则高度不宜高于90公分,避免掉落时碰伤孩子。3.在丢球前一定要告知孩子,不可以将球丢到别人身上。
游戏3 小小飞行员
这个游戏可以增进手臂的肌耐力、发展平衡感及协调性,并加强孩子对空间的认识。
适合年龄:4-5岁
准备道具:滑板、粗绳、可以当成目标的物品、可系绑绳子的固定物。
游戏说明:1.请小朋友以伏卧的姿势,将腹部贴在滑板上,用双手及手臂的力量拉动滑板,使滑板自由活动。2.选择一地点放置目标物,让孩子绕着目标物滑行且不能碰到目标物。3.将粗绳放在地上,一端系在固定物上,滑板放在粗绳上,让小朋友手攀着绳子前行或后退。
注意事项:1.滑板的轮子必须是可以各个方向自由转动的。2.一定要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活动。3.步骤中的各种活动也可以改成跪在滑版上进行。
游戏4 转转乐
借由亲子互动游戏,刺激前庭系统,训练孩子的平衡感发展。
适合年龄:3-4岁
准备道具:附有手把的旋转椅
游戏说明:1.父母协助孩子坐进旋转椅中,让孩子的双脚跨出旋转椅外,双手扶住旋转椅内的把手,记得提醒孩子背后向后靠稳,然后慢速开始旋转。2.爸妈可以跟孩子轮流游戏,让孩子也可以帮忙担任转圈圈的人,可以帮助孩子手眼协调及肌肉发展。
注意事项:1.旋转的时候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如果孩子觉得害怕,就给予安抚或暂停游戏。
***玩球躲猫猫 训练逻辑数学
游戏1 球球泡泡澡
通过与水、球等物品,让孩子体验触觉感受,并启发孩子对数量、多少的基本认知。
适合年龄:1-2岁
准备道具:澡缸、塑料球
游戏说明:1.让宝宝先进入澡缸,再将澡缸注入清水,然后将球一颗颗放入澡缸中,让宝宝体验玩水的乐趣及触觉刺激,感受澡缸从“0”(没有球)开始后的变化。2.爸爸妈妈丢球进澡缸的时候,可以同时一边报数,让孩子对数与量有最基本的认知。
注意事项:1.避免孩子在浴室里滑倒,发生窒息或溺水的意外。2..孩子如果有害怕、逃避、拒绝的反应时,不要强迫他,可以慢慢地引导他用手或用脚先行碰触。
游戏2 谁是同一国的
通过视觉及触觉进行区分,培养孩子分类、辨识的优势能力。
适合年龄:3-5岁
准备教具:大小不同的螺丝及螺丝帽数组
游戏说明:1.将螺丝跟螺丝帽分散在桌面上,让孩子通过视觉区分,先将螺丝帽和螺丝进行第一次的分类。2.让孩子通过视觉及触觉分别分辨大小螺丝帽和螺丝的差异,然后再加以细分。3.爸爸妈妈和孩子进行比赛,看谁最快把螺丝和螺丝帽栓在一起。
注意事项:1.每次游戏过后要收拾好,让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2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图形拼摆》怎么写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希望能在活动中让幼儿掌握。
幼儿园中班图形拼摆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供幼儿操作的图形、小筐若干;小熊头饰、小动物的家;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环节,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石头”的不同。
2、引导幼儿捡起自己喜欢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探索、操作。
1、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观察小路,说说小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想办法把坑填好。
3、幼儿思考并尝试操作,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
4、引导幼儿发现,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变出一个新的图形来。从而理解图形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
三、伴随着音乐,幼儿和教师一同欢快地走出活动室。活动自然结束。
有趣的图形活动反思:
在认识了多种几何图形以后,在智力区我们投放了许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供幼儿拼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都会到这儿来利用图形拼摆出各种画面:如火车、汽车、飞机、房子、大树、小鸟等。可是在一次游戏中,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自己摆的房子都需要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而当时盒子中只有一个合适的,两人都握着正方形,谁也不愿松开。于是在我的引导下,一名幼儿用两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儿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也纷纷来尝试。这时我突然意识到,长期以来幼儿在拼摆过程中都是用图形直接来当作物体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够了或是长方形不够了,孩子就只会争抢。我想应该让孩子理解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用别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来替换所需要的图形,如果获得了这种经验,孩子们的拼摆活动会更加丰富,思维也会变得灵活起来。因此我设计了今天的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此次教育活动的目标是: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复习、巩固认识的图形:
活动开始我鼓励幼儿捡一些不同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自己的小石头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对每个图形的外形特征加深印象,为他之后的填坑活动奠定基础。
二、在玩儿中学
为了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在引导幼儿捡图形的环节上我设计成捡石头要去建房子,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景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萌发他们助人为乐的情感;创设小动物的家这样温馨的背景环境,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直接利用小路作为活动场所,让孩子们在边玩儿填坑的游戏中边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提供幼儿充分探索、尝试、思考的空间和条件。
1、在填坑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如:是什么形状的、有大又有小。为的是让孩子明白要想办法来获得这些图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坐在小路的两边,把身边的坑填满,不能漏洞,也不能让石头叠放在一起,这些提示语会引导着他们不断尝试、思考把坑填好。
2、路面上我所设计的坑多数都大于幼儿手中现有的图形或是没有这样的图形,一块石头不可能直接填满,这就给孩子创设了难题,促使他们想办法用多个图形拼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可是哪些图形更合适呢?这就激发了幼儿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过程。
3、考虑到难易程度的不同,有的坑用2—4个图形就可以拼成,而有的坑就需要更多的图形,这让能力强的和能力较弱一些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愿意参与活动。
四、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鼓励。重在启发、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在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看到好的做法及时鼓励、肯定;看到幼儿遇到困难时,启发全体幼儿共同想办法解决,并不断地归纳、总结,引导幼儿感知图形间的转换关
系。

幼儿园中班上学期数字要认识几个
每一所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与进度都不同
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有疑问的话
可以亲自打电话去问班级的老师去了解
幼儿园中班感统游戏6个环节
我粘贴了一个过来,具体你想要那个,可以在百度的文档搜索你看看,一般是比较好的。我做了个关键词是“中班游戏”的文档搜索链接,你看看吧,祝你上好这次课。幼儿园中班游戏活动——“魔毯”教案魔毯执教:谌传琴设计理念:根据《重庆市幼儿园保教常规工作手册》中,对游戏活动的基本要求,我们选择了容易收集到的废旧报纸作为游戏材料。废旧报纸的玩法多种多样,游戏“魔毯”的设计,就是将报纸作为具有魔力的地毯来游戏的。游戏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即大灰狼抓小动物和小朋友,最后小朋友想法去救被抓的同伴。游戏内容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经验和兴趣。根据故事情节,欢快的、紧张的音乐交替着伴随整个游戏,训练了幼儿对音乐的感悟力,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游戏目标:1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反应力。2训练幼儿快跑能力以及在快跑过程中能主动避让同伴。3立定时能平衡自己的重心。4加强幼儿间的情感交流,发展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游戏重点:训练幼儿快跑能力以及在快跑过程中能主动避让同伴。游戏难点:加强幼儿间的情感交流,发展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游戏准备:录音机音乐磁带大灰狼头饰三个各种小动物头饰共五个报纸八张场地布置:四把小椅子用橡皮筋围成大灰狼的家游戏方法:全体幼儿同时参与,合作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一准备活动(请几名幼儿戴上头饰扮小动物)1介绍小动物及“魔毯”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有几只小动物要到幼儿园来看我们。瞧,它们来了。它们是可爱的红袋鼠、跳跳蛙、火帽子、叮当狗和草莓兔(小动物手拿“魔毯”进场)。它们呀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件神奇的礼物——“魔毯”(展示)。“魔毯”是具有魔力的地毯,当我们或小动物站到“魔毯”上时(演示),别人就看不见我们了,就连大灰狼也看不见我们。2热身运动你们喜欢这份礼物吗?愿意和小动物做朋友吗?那好,让我们同小动物一起来做游戏吧。(欢快的音乐、放置八张“魔毯”)(老师带着幼儿做热身运动:大象走路、洗澡〈腹背运动〉,小猫走路〈体侧运动〉,小兔走路〈跳跃运动〉,跑步等动作)[设计意图]以小动物带来一件礼物的形式引出“魔毯”,并介绍了“魔毯”的神奇之处,特别强调“站在上面连大灰狼也看不见我们”,这为后面“魔毯”的使用埋下了伏笔。小朋友与小动物游戏,意在为新游戏做热身运动,让幼儿把身体完全活动开。二游戏活动1第一次狼来了(大灰狼来了的音乐:出现一只大灰狼,四处张望找食)糟了糟了,大灰狼来了,怎么呢?让我们找个地方躲一躲吧。对了,地上有“魔毯”,让我们赶紧躲到“魔毯”上去。(幼儿跑,大灰狼去抓,没抓到就回到家门口睡觉)让我去瞧瞧大灰狼走了没有。(瞧)哦——大灰狼走咯,小朋友快出来吧。刚才呀,我发现小朋友跑得特别快,结果跑到“魔痰”上时没站稳,又跑出去了,这样很容易被狼抓住。怎么呢?当我们快跑到“魔毯”上时,要减慢速度,才能让我们的身体稳稳地站在上面。记住了吗?那好,让我们继续做游戏吧。(欢快的音乐,带领幼儿做拍手游戏〈你拍一,我拍一……〉同时将“魔毯”减少两张)2第二次狼来了(大灰狼来了的音乐:出现三只大灰狼)糟了,糟了,大灰狼又来了,我们赶紧躲到“魔毯”上去吧。孩子们,我们的“魔毯”变少了,怎么呀?大家靠近一点站吧。(幼儿跑,大灰狼带走没有躲到“魔毯”上的孩子,关进大灰狼的家)小朋友们,大灰狼走了吗?(走了)大家快出来吧,。刚才我们的同伴被大灰狼抓走了几个,所以呀,大家在做游戏时可要提防着大灰狼哟。来吧,让我们接着做拍手游戏。(欢快的音乐,大灰狼又在家门口睡觉,幼儿做拍手游戏,减少两张“魔毯”)3第三次狼来了(大灰狼来了的音乐,同时出现三只大灰狼)哎呀,大灰狼又来了?孩子们,快躲起来。(幼儿跑,大灰狼带走没有躲到“魔毯”上的孩子,然后在家门口睡觉)4小结活动情况1)孩子们,瞧一瞧,大灰狼走了没有。恩,终于走了。小朋友们,我们的同伴有许多都被大灰狼抓走了,因为它们没有站到“魔毯”上,可是,为什么他们没有站到“魔毯”呢?(他们跑得太慢了)(“魔毯”越来越少了,不够站了)(他们被别人从“魔毯”上推〈挤、拉〉出去了)(有的孩子没有发现还有哪里的“魔毯”能够躲上去)……2)虽然“魔毯”越来越少了,但是为了不让的同伴被狼抓走,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把同伴推开,我们要尽量与同伴紧紧地抱在一起,不能相互推挤,还要提醒没有找到“魔毯”的同伴一起来躲一躲。5解救被狼抓走的同伴孩子们,我们应该为被抓走的同伴做点什么呢?对,让我们一起去救回我们的同伴吧。如果被大灰狼发现了就赶紧往回跑哟。(欢快的音乐,再次减少一张“魔毯”)(幼儿向大灰狼的家走去,大灰狼醒来抓小朋友,小朋友跑回“魔毯”)哎呀,这样去救好危险呀。不行,我们得想个法……嘘——悄悄的,别吵醒了大灰狼。(师请六名幼儿,每两人一组悄悄地去摁住大灰狼,其余幼儿去救回同伴。)(欢呼,体验营救成功的喜悦。)[设计意图]第一次狼来了,重在训练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留心观察四周,发现“魔毯”并主动使用“魔毯”,这一环节,尽量让大多数幼儿都能站到“魔毯”上,体验“魔毯”的神奇。第二、三次狼来了,“魔毯”也变少了,在训练幼儿反应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合作观念。经过幼儿的反思:为什么有的同伴没有站到“魔毯”?以及教师的小结,让幼儿看到游戏中的不足,以提升自己的游戏经验。最后,解救被抓的同伴,更进一步加强了幼儿间的情感。三放松活动大灰狼被我们抓住了,小伙伴也救回来了,我们也跑累了,让我们放松一下吧。来来来,小朋友们在圆圈里自己找一个地方跟着老师一起做:(舒缓的音乐)师:拍拍你的小腿幼儿:拍拍我的小腿捏捏你的大腿捏捏我的大腿踢踢你的脚踢踢我的脚甩甩你的左手甩甩我的左手甩甩你的右手甩甩我的右手摇摇你的头摇摇我的头……[设计意图]从紧张的故事情节中出来,放松一下幼儿的身心。
幼儿园中班序数1-10怎么讲
序数(4-5岁)
目标:学习1-10的序数,会从不同方向辨别数序
过程:(一)小朋友排队:幼儿分组排队,看一看谁排在第几位,从左面数第几位是谁, 从右面数第几位是谁?
(二)小动物找家
1摆若干个弓形门当作动物的家,每个家门口挂一种动物头饰,幼儿分别戴这几种头饰.
2看一看第几号房子是谁的家?
3"小动物"听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音乐停,迅速跑回自己家,问:"
你住在第几号房子里?
(三)找座位
1玩火车:在火车票上写上数字,幼儿要根据数字上第几号车箱找座位
2小剧院:不同颜色的票代表不同的排,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号,幼儿购票入场
坐相应的排与号.老师查票,幼儿说出自己是几排几号
(四)住楼房
1老师与幼儿每人带一张照片
2画一座楼房,共四层,每层十个窗户可以开关,将楼房画贴在墙上
3幼儿自选一个窗口,将照片插在窗户里
4看一看某某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5看一看第几层,第几号住的是谁?
幼儿园中班上册数学穿新衣的教案怎么样写
解答:百度文库-输入:幼儿园中班上册数学穿新衣的教案-找到喜欢的-点击下载-保存-ok
幼儿园中班教学鸡鸭鹅生字游戏课怎么上
活动目标
正确感知7的数量,并认识数字“7”
仔细观察、大胆想象、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幼儿园中班蒙氏数学动物拼板怎么做
蒙氏数学有效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笔者到使用蒙氏数学的幼儿园进行了一些跟踪的调查和研究,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大家分享。但也有一些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把握及教法的运用等还很不得法。本文将蒙氏数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缺乏有效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一分析,希望能对教学第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四个主要问题
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缺乏将活动过程与活动目标联系的意识
一次,中班的“数物结合”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操作完“串珠、数字拼板”后,教师要求幼儿每人用一根小绳穿出和数字卡片相同数量的木珠,幼儿纷纷将珠子穿在自己的小绳上,操作过程中气氛相当好。当老师请幼儿数数自己小绳上的珠子数时,却只有部分幼儿所穿的珠子数和教师的数字卡片上的数字相同。
活动前,教师为准备材料花费了大量精力。活动中,孩子为摆弄、操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在穿珠子的过程中感知认识、获得数物对应的经验。可是,幼儿在整个操作活动中,只是忙于穿珠子了,根本没有去思考所穿的珠子数与教师的数字卡片是否相对应,无法去关注自己的过程,也就无法获得数物对应的经验。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也缺乏适时适当的指导,使操作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
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 缺乏深层次的对学具价值的挖掘
还是以中班为例,在 “认识时间”的活动中,教师出示教具“星期转盘”的时候,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便问幼儿:“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幼儿绞尽脑汁拼命地猜想:图书、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线宝宝……可是,当老师拿出教具时,孩子们都发出“唉”的长叹,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一下全没精打采了。
像这样的“猜一猜”游戏,大家并不陌生。初看,老师的意图好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但是,幼儿的这种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当被猜测的物品与幼儿的设想并不一致时,它便很难再激起幼儿的兴趣。像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无需动脑的猜测,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只会隐性地浪费时间。
对活动的要求指向不明,难以真正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
在中班“图形分割”的教学活动中,一位老师为了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了“变魔术”这一操作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经验,即将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变成各种图形。老师在操作前提出:“老师想请小朋友当魔术师,用这张纸变图形,看哪个小朋友变得又多又好。请小朋友拿起剪刀,开始变。”不一会儿,每个幼儿都剪出了好多图形。当老师请幼儿说“变”了哪些图形时,幼儿说得最多的是三角形,其次是梯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很少,而说不出名的碎片却占了相当一部分。
只关注幼儿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幼儿的智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在中班的数学活动“认识单数、双数”中,教师安排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感知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提供了“数字与筹码”等材料。教师先示范学具的摆放方法,再请幼儿操作练习,全班幼儿兴致勃勃,个个忙于摆弄学具;老师则忙于控制活动的时间,并让个别幼儿展示操作的结果并说出10以内的单数与双数。表面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幼儿都在参与,都在动手实践,课堂的活动内容很丰富,课堂结束时,大部分幼儿也能根据操作的学具准确说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
但是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没有给幼儿预留思考的时间,即使幼儿正确地汇报出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也只是在复述学具效果图上的内容。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作为学数学的操作探究活动,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潜在的教育资源被浪费。
加强实施有效性的措施
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
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因为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关注幼儿真正的兴趣与需要,给予恰当的有效的引导
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教师在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等时,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平时,对幼儿反馈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在上面提到的中班“认识时间”的活动中,教师在导入部分对幼儿兴趣的引导与幼儿的需要不相符,反而会让幼儿失去兴趣,其实幼儿对学具“星期转盘”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直接出示教具就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可见,有效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保持一致,将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引导幼儿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发展
教学中,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让幼儿或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引导的幼儿多种感管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中班的“认识单数、双数”的活动中就缺乏幼儿的思考。在此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思考呢?
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教育情境,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愿意学的内容,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手段与实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与活动,如前例中教师可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操作、摆放筹码,不用示范筹码的摆放。
其次,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要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不要硬将幼儿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幼儿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幼儿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幼儿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幼儿没有被同伴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老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幼儿便会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幼儿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而且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