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安史之乱”是怎样平定的?

火烧 2021-06-25 00:52:47 1076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安史之乱”是怎样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怎样平定的?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时,什么都乱糟糟的,没个朝廷的样子。后来,唐肃宗请来了从前自己当太子时的一个老朋友李泌为他出谋划策;不久,朔方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安史之乱”是怎样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怎样平定的?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时,什么都乱糟糟的,没个朝廷的样子。后来,唐肃宗请来了从前自己当太子时的一个老朋友李泌为他出谋划策;不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领着5万人马也赶到了灵武,这才组成了一支平定叛乱的基本队伍。

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安史之乱”是怎样平定的?

李泌为唐肃宗拟订了一个反击叛军、收复失地的计划:先不忙打长安,而派郭子仪、李光弼分两路进军河北,去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使叛军进退两难,首尾难顾,然后再发动各路官军围攻,一举消灭叛军。

第二年春天,叛军发生了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取代父亲做了“大燕皇帝”。安庆绪是个昏庸无能的人,连话都说不好。这本来是消灭叛军的一个好时机,可是唐肃宗急于回长安,便不用李泌的计划,而让郭子仪领军去打长安,结果吃了一个败仗。郭子仪长期镇守西北边境,威望很高,吃了败仗之后,就从回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纥音hé)借了4000精兵,然后会同唐军主力,再次发动了攻势,才把长安攻下来。接着郭子仪又收复了洛阳,安庆绪就逃到河北去了。叛军大将史思明出于无奈,便投降了唐军。

安庆绪逃到河北之后,占领了一些城市,继续为非作歹。唐肃宗得了些胜利,信心也有了,就想一鼓作气消灭叛军,于是调集了九个节度使共60万大军来围剿安庆绪。

郭子仪是著名大将,为收复长安、洛阳又立下了赫赫战功。唐肃宗为此曾亲自去慰问郭子仪的部队,并感激万分地对郭子仪说:“这国家虽然是李家的,但实在是将军为我重造的啊!”唐肃宗表面上极度称赞郭子仪,其实对郭子仪很不信任,生怕他手握兵权对自己不利。因此,九镇大军元帅的要职,既不给郭子仪担任,也不让另一大将李光弼担任,却派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太监鱼朝恩做监察官,九个节度使都得听从他的指挥。

唐军开始攻打安庆绪所在的邺城,这时已经投降的史思明又举兵反唐,从范阳赶来救援安庆绪。60万唐军摆开阵势,要与史思明的叛军决战。突然一阵狂风,刮得风沙弥漫,天昏地暗。没有统一指挥的唐朝大军,惊慌失措,稀里糊涂地就败下阵来。

吃了败仗,鱼朝恩把责任全部推到了郭子仪身上。唐肃宗也不管什么曲直分明,就信了鱼朝恩的鬼话,立即撤了郭子仪朔方节度使的职务,并命李光弼代替他。

这时,叛军的内讧又起。史思明兵多势大,根本不服安庆绪,就写信告诉安庆绪,要与他各立门户,成立什么兄弟之国。安庆绪知道自己管不了史思明,分开倒对自己有利,就带着些亲兵兴冲冲地来到史思明大寨,准备与史思明结为盟友。哪知史思明用的是调虎离山的诡计,把安庆绪和他的几位大将和大臣都杀了,自立为“大燕皇帝”。然后他整顿兵马,向洛阳方向进攻。李光弼接替了郭子仪,领兵来到洛阳。他见史思明来势凶猛,就把兵力转移到了有险可据的河阳(今河南孟州),占据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形。

李光弼领兵转移时,下令洛阳的军民全部撤离,并把能吃的全都带走,不给叛军留下一颗粮食。史思明占了洛阳,得到的不过是座一无所有的空城,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待在城内又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同唐军对峙。

李光弼是与郭子仪齐名的另一位唐军大将,很会用兵。他知道目前的兵力尚不如叛军,就决定与史思明斗智,以消耗叛军的力量。

史思明为了同唐军决战,从河北带来了1000多匹战马。他叫士兵们每天在河里给马洗澡,想在唐军面前摆威风,以显示他人强马壮,兵力雄厚。李光弼一看这情景,计上心头,他命士兵把军中的500匹母马和马驹集中起来。第二天,叛军又来河边放马洗澡,唐军就把马驹拴在城内,把母马都赶出城去。母马一离开马驹,都萧萧地嘶叫起来。叛军的马一听到对岸马群的叫声,就都浮水泅过河来,等马夫们发觉去拉时已经来不及了。唐军一下子就白赚了1000多匹好马。

史思明白白丢了这么多好马,气得要命,就派部将连续攻打河阳,但都被李光弼用计打败了。最后,他发了狠心,把所有的兵力一起用上,派叛将周挚打河阳的北城,自己领了一部分精兵攻打南城。

叛军在城外站了黑压压的一大片,一队一队向北城逼近。唐军将士看了,心里不免有些着慌。

李光弼看出了大家的心情,就安慰、鼓励道:“叛军虽多,但并不可怕。我保证,不到中午,就能击败他们,你们都要有信心。”

李光弼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叛军阵势,就问身边的将领:“叛军阵势哪面最坚固?”将士们都说是西北角。李光弼命部将郝廷玉率领300名骑兵去抵挡。

然后又问敌阵还有哪面比较坚固,将士们回答说东南角。李光弼又派部将论惟贞带领200名骑兵去抵挡。

两位部将走后,李光弼把留下的将士都集中起来,当众宣布他的命令:“进攻时大家都看我的旗子行动,旗子晃动慢,你们就各自选择有利的地方出战;如果旗子三次急速倒地,就是总攻的信号,你们就必须奋勇上前,决不能后退。谁后退,立即斩首!”说着,他拿了一把短刀插在自己的靴筒里,接着说:“打仗就是拼命的事,我是国家的大臣,决不能死在敌人手里。你们如果在前头战死,我就在这儿自杀,与你们一道为国捐躯!”将士们听了都十分感动,人人都激起一股奋勇杀敌的勇气。

将士们都勇气百倍地杀出城去。没多久,部将郝廷玉转过马头,朝城内奔来。李光弼大吃一惊,心想:“勇将都逃下了阵,这仗可就难打了。”于是传令:“将郝廷玉斩首示众!”

一个兵士带着李光弼的令剑迎了上去,郝廷玉忙说:“是马中了箭,不是我要后退!”于是他换了马匹,重新杀向前去。李光弼见将士们斗志旺盛,越战越勇,就命旗手把帅旗倒地三次。将士们看见了总攻的信号,争先恐后,拼死冲向敌阵,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挡不住这猛烈的进攻,一下子就崩溃了,被唐军杀死1000多人、俘虏500人,被水淹死1000多人,还有两名大将被活捉,只有周挚带领几名骑兵逃走了。

史思明正在进攻南城,得知周挚已全军崩溃,便不敢再战,连忙带着兵马逃回了洛阳。

史思明逃到洛阳之后,李光弼从双方实力考虑,认为暂时不能轻易攻城。这时宦官鱼朝恩就在唐肃宗面前大进谗言,非要逼李光弼去力攻洛阳。面对唐肃宗接二连三发来的诏令,李光弼抗不过去,只好冒险进攻,结果吃了个大败仗,攻城失利,李光弼的主帅职位也被撤掉了。

762年,唐肃宗去世,他的长子李豫即位,这就是唐代宗。此前一年,叛军发生了第三次内讧,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又做了大燕皇帝。

唐代宗即位后,一方面调集兵马,又借了些回纥兵,便开始讨伐史朝义。唐军在怀州(今河南沁阳一带)大败叛军,然后逼近洛阳,史朝义把他的十万精兵全部调出,在洛阳北郊摆下一副决战的架势。唐军几次进攻都没有成功。在这关键时刻,镇西节度使马璘一马当先,独自冲入敌阵。他右冲左突,犹如猛虎下山,把敌阵冲开了一个缺口。大队唐军跟着杀了过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被杀和自相践踏而死的叛军就有6万多人,被俘2万人。

唐军收复了洛阳,史朝义领着几百个残兵败将逃跑了。不久,走投无路的史朝义就自杀了。

闹腾了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得到平定。可是,安禄山、史思明带头搞起来的分裂、割据势力,却一直在往后的100多年里兴风作浪,使唐王朝再也摆脱不了它的扰乱和破坏。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

乾元元年(758)九月,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是谁平定了“安史之乱”﹖

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扩展资料:

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史之乱百度百科—郭子仪

安史之乱是谁、怎么平定的

狭义来说是: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广义来说是:整个大唐的军队

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简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昏头转向不知所措,大唐辉煌百年,本土百年未产生战事,战备松驰,安史叛军如秋风扫落叶,仅用了35天的时辰,就占据了大唐的东都洛阳。回过神来的唐军在各地都开展了有效的抵当,特别是张巡许远在睢阳,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在太原,都有力的停止了叛军,而高仙芝哥舒瀚先后固守潼关,也是安史叛军迈不外的坷。

第二阶段安史自乱阵脚,李唐迎来喘气之机,长安沦亡李唐危在夙夜早晚,本来这是安史叛军最好的机缘,但安史叛军却内部起火,李唐的头号克星安禄山被本身的儿子安庆绪给干掉了,而李唐新即位的唐肃宗李亨重用郭子仪李泌一武一文两大支柱,不变了政局,在军事上也渐渐呈压服性趋向,安禄山死后第二年,郭子仪就率兵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第三阶段:史思明虽再举反旗,但几经折腾,安史叛军也没有若干好多家底了,而他的命运和他的年迈安禄山一样,很快也是被儿子所杀,李唐这边李亨也死了。此时的叛军已经起了不多大波浪,反而,若何平定叛军成了政治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

大唐内部派系重重,安然史之乱最大功臣郭子仪末了时代根基被废,本身拥有几十万雄师,李唐却终极选择向回纥借兵,宝应元年,由仆固怀恩任兵马副元帅率唐军连系回纥军与史朝义在洛阳停止决战,终极一举平定叛军。

安史之乱是怎么开始的?又是谁平定的?

安禄山起兵造反开始的,李光弼最后平定的。

安史之乱的经过如下: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拓展知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是哪两位?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安史之乱的平定:

乾元元年(758)九月 ,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

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

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扩展资料

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太子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并且册封郭子仪为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命其讨伐安禄山。

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作用巨大,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勇有谋、立下赫赫战功。

他居功不傲,宽厚待人,是由武举起家逐步成长起来的闻名遐迩的军事将领,有人说因为郭子仪的存在才能大唐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建议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李享)提拔李光弼为大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

李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与郭子仪先后出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是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被加宰相,位至三公,封为临淮王,"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共两个人,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1、郭子仪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太子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并且册封郭子仪为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命其讨伐安禄山。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作用巨大,有人说因为郭子仪的存在才能大唐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郭子仪的权利很大但是朝廷并不猜忌他会谋反,郭子仪功高盖主但是皇帝也不会怀疑他。由此可见史书对郭子仪的评价之高。

2、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建议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李享)提拔李光弼为大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需要说明的是,李光弼并不是汉族而是契丹。

扩展资料: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亨 (唐朝皇帝)

安史之乱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是怎么平定的?

回答: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在位,由李光弼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经过如下:

1、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2、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3、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4、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5、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6、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是怎样(61)安史之乱(1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