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并州属于哪里 并州历史

火烧 2022-10-24 01:15:18 1036
并州历史 一、为何太原被称做"并州"太原作为中国古都之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太原自古以来一直是北京和洛阳之间的非常重要的交通孔道。太原由赵简子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晋阳。前455年(

并州历史  

一、为何太原被称做"并州"

太原作为中国古都之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太原自古以来一直是北京和洛阳之间的非常重要的交通孔道。太原由赵简子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晋阳。

前455年(周贞定王十四年)智伯瑶攻打赵氏,以汾水淹灌晋阳城。后来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称为晋阳之战。

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始皇时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汉朝设并州,为全国十三州之一,这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

自此晋阳一直并州的州府。十六国时期势力最大的前秦在淝水之战战败后,由苻丕为首的政权曾以此为都。

南北朝为东魏和北齐的别都。隋朝时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黄河流域第三大城市和唐朝李渊起兵的发祥地,唐朝又以太原为北都和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合称为三都。

五代十国时期是后唐,后晋,后汉三代的发祥地和别都,又是北汉的国都,故又有“龙城”的称号。宋太宗收服北汉守城的杨家将后,攻下太原,并火烧水淹了城池,后又令大将潘美重建太原城。

明清时代,因为晋商的出现,太原成为北方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是中国早期的工业城市。民国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以太原为根据地,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曾被日本军队攻陷。

国共内战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阎锡山的部队并攻占太原。

二、有“并州”这个地方吗

并州

开放分类: 历史、地名

山西太原古称并州:

(1)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夏仍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据《舆地广记》载,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三、求高手整理的汉末并州及凉州的详细资料

凉州,古地名,即现在的武威,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2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乡镇政府116个,其中镇政府41个,全市总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其中地面积382.32万亩。总人口193.02万人,其上城镇人口50.96万人。聚居着汉、回、蒙、土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十六国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7件,二级文物346件,三级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铜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被誉为“古典艺术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是我国研究西夏历史少有的实物资料;白塔寺是元代阔端太子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天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之祖”,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罗什寺塔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之地,鸠摩罗什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被誉为译经泰斗;文庙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其规模“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同时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雪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补充:

凉州的由来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因此而得名。当时武威郡下属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次、鸾鸟、扑 、媪围、苍松、宣围10个县,治所在故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

并州 并州:山西太原旧称

注音:bing zhōu

(1)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夏仍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据《舆地广记》载,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四、山西太原的历史文化

太原:古称 晋阳 并州 龙城。

2500多年建城史。曾是 赵国初都,北齐别都,三朝雄镇,五朝霸府,武周北都,隋朝时期和长安并列全国两大城市。

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反隋,挥师南下缝强必破直入长安(建立唐朝),因太原古称为“唐”(可见当时的晋阳在李世民心中的重要性)。李世民之女又以太原地名命名赐封为“晋阳公主”。

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县人(并州今太原)。狄仁杰唐代并州太原人。

因历史上很多皇帝和太原有关所以太原也称龙城。(比如李世民太原起兵成功,高欢.高阳父子坐镇太原遥控朝政,武则天封太原为北都)。

五、太原为什么也叫“并州”

禹划九州的谜团最多,而有关的考证却相当薄弱。

这是因为,古人对“九州”的记忆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却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古代典籍文献对九州的记载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差异。流传到今天,或谓黄帝时代就划分了九州,或谓九州系春秋战国学者的托古之作;或谓九州乃虚指地理,或谓九州难确指疆域。

《周礼·夏官·职方氏》记有: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记有:“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

并州属于哪里 并州历史

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尔雅·释地》记有:九州即“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杨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淮南子·地形训》记有:“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此外,邹衍还提出大小九州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山海经·海内经》记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 我在全彩绘精装本《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中对“九州”解读如下,该书并附有《九州地理范围分布图》。 此处经文“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所谓“禹卒布土”亦即“禹鲧布土”,这种说法表明“布土”工作是由禹、鲧共同施行的,同时也说明这项工作经历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布土又称敷土,敷即布,意为分布、展开、遍布;疑“布土”原作“步土”,步为测量。《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意思是禹测量土地,划分疆界,命名山川。 《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其所划分的九州范围,依次是:一、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二、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

三、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四、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

五、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六、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河南、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

七、豫州,起自荆山、黄河下游,涉及河南、湖北、山东,地为柔软的土,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色。八、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色松散的土。

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最上等的黄壤。 与此同时,《禹贡》还记述了各州所在地的居民,向中央政府上贡的土特物品,及其缴纳赋税的等级。

为了能够及时运输上贡物品,以及消除水害;又根据各州的山川地形,疏通了各地的水陆交通。从此大禹建立的王朝“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禹赐玄圭,告厥成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显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王朝,尽管它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岁月淹没了,但是它的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保存在《山海经》等古籍之中。 《山海经》全书最后一句话落在“禹定九州”上,当寄托着撰写者或编辑者对中华民族统一兴旺的厚望。

刘秀(歆)《上山海经表》称大禹治服洪水后“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海外东经》记有禹命竖亥步量天下;相传同时绘有《山海图》,而这些图又铸在了九鼎之上,正所谓: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录自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的题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