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清明無雨的東至,總有人仍需懷念
清明無雨的東至,總有人仍需懷念
查橋,即“査柵橋”。清代稱謂“茶冊橋”,位於堯渡鎮毛田村程村組北側石拱橋旁的大樹下。
程村界碑,通高68厘米,寬36厘米,厚10厘米,灰岩石質,其上縱橫楷書陰刻兩列文字,右曰:“東馬田”,左曰“西茶冊橋”,是清代兩地分界碑.
據縣志記載,此舊名“査柵橋”亦名“査柵港”、 “査柵畈”,漢時屬揚州鄱陽縣,是水陸交通關口,兵家必爭之地。
查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在馬田洪村竹林東側半坡上發現古生物化石遣址,化石分布在灰綠、淡黃色的頁岩片中,多為腹足類(角石)、腕足類等。馬田因沈山程村明朝出了個文官程文啟,當年曾將一片畈田牧馬,故稱馬田。
馬田陶山有一座進士墓。據傳明嘉靖年間馬田大莊燕窩李出了“雙進士”,還是兄弟倆。一個是巡撫江西右侍郎李一元,一個是為河南按察司副使李一中。墓前原有石馬、石翁仲、石獸等物,現僅存石馬。周馥的母親葉太夫人葬於城北20裡歷山南面楓林孢子午山。
周馥的父親周光德葬於馬田的沈家山。可見查橋歷來是一塊風水寶地。明代京官鄭三俊在查橋上謝村口路旁的石壁上留下了“佛”字摩崖石刻,字跡雋秀,至今猶存。
據傳鄭天官曾續書於此地的廣陽庵。建設安景高速公路期間,省考古部門發現在查橋後村組附近的小山坡上發現了14座漢代古墓。有3座古墓保存相對完整,經過清理共出土銅鏡、環首刀、陶罐等百餘件物品,還發現少量的銀製首飾。
查橋街道呈“T”字型,交通快捷便利,在塘嶺山上建有一座烈士陵園,讓査橋古地名增添了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年長的老人依然記得血戰上燕窩的壯烈情景。
那個時候處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並不把精力用在抗擊日寇上,而是集結力量沿長江南北,設立渡江管理處。江南渡江管理處就設在上燕窩。他們名為打通江南與江北的通信聯繫,保送來往行人安全渡江,實為勾結日寇,搜集我軍活動情報,殘害百姓。
一九四四年四月,這幫強盜夥同日寇將上燕窩農民王國良家東西全部搶走,並殺害其全家老小。在大莊村一次燒毀民房十二幢,大批青年婦女被遭踏致死。這一地區的群眾對他們恨之入骨,要求新四軍消滅這群吃人的野獸。
一九四五年四月三日,在馬田地方黨組織配合下,沿江團政委黃先、副團長周亞農帶領一營三個連,從馬田出發,直奔上燕窩,天亮前到達目的地。
那天,以三連為主攻,其他連隊負責打援和切斷敵人的退路。未打上燕窩之前,偵察得知,頑軍只有一個加強連,而且是常備隊。但戰鬥一打響,才知道是桂軍。在連長錢峰的指揮下,三連開始進攻,二排排長余富榮帶領二排衝鋒,從圍牆的缺口處攻進去了,但被頑軍強大的火力封鎖住了,撤不出來。
於是,連長又組織一、三排連續發動了四次進攻,均未得手,反而傷亡了六十多人。接著,二連進攻也未奏效。在二、三連進攻失利的情況下,團首長又調一連攻擊。連長朱鎮中指揮一、三排掩護二排衝鋒,二排長陳慶根率領全排戰士衝到圍牆的大門邊。
狡猾的敵人把原來打好的槍眼捅開,從側面向我二排射擊,二排進攻受阻。在機槍的掩護下,二排剩下的幾名戰士撤了回來。二排也傷亡了二十多人,排長陳慶根、六班長何世海都犧牲了。
這時,東流縣常備隊和國軍一四六師從青峰嶺前來增援,向上燕窩吹號、鳴槍。我軍為了保存力量,避免更多的傷亡,邊退邊打,主動撤出戰鬥。這次戰鬥由於叛頭出賣和指揮失當,我軍傷亡了近百人。

新四軍在戰後的第三天,重回上燕窩。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掩埋了烈士的遺體,拆除了頑軍據點的圍牆,並在馬田趙村處決了叛徒王登本。1975年,在上燕窩村群眾協助下,尋找到吳班長等16位烈士遺骨,遷到査橋塘嶺山建造烈士墓。
如今,各地學校每到清明節期間,都組織學生步到塘嶺山祭掃烈士墓,憑吊革命烈士英雄事跡。
圖片來自:YILING
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