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典籍选刊 佛教典籍介:百喻
佛教典籍介:百喻
《百喻》
《百喻》,又《百句譬喻》、《百句譬喻集》、《百譬》、《百喻集》。四卷。僧伽斯那撰,求那地。> 僧伽斯那,又僧伽斯、僧伽先。是五世印度的大乘法,求那地的老。
求那地(?-502),中天竺人。南僧。幼年出家,事僧伽斯那。慧,勤於,所大小乘二十余言,兼外典。建元初(479-482)到京,居止於耶寺,徒,威端,王公迭相供。初,僧伽斯那於天竺抄集修多藏十二部中切要的譬喻,撰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地悉皆通,兼明旨,以永明十年(492)秋文,凡有十卷(今四卷),《百句譬喻》,或《百喻》。
本集近百(九十八)有善罪福的譬喻故事,明佛教的基本教,所以《百喻》。
本所集的九十八譬喻故事,每末後都有一段精辟的述明佛教的教。其中大部分故事是以一般民教化象,也有外道、出家、王等而者。略述各卷容如下:
卷一:以愚人食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喻、死喻、渴水喻、子死欲停置家中喻、人兄喻、山羌偷官喻、父德行喻、三重喻、婆子喻、煮黑石蜜喻、人喜喻、商主祀天喻、王女令卒大喻、灌甘蔗喻、半喻、就磨刀喻、乘船失喻、人王卒暴喻、女欲更求子喻等二十一譬喻,明布施、持戒、因果、生天等道理。
□愚人食喻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食,嫌淡味。主人已,更益。既得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有故。少有尚,多也?”愚人智,便空食,食已口爽,返其患。
譬彼外道食可以得道,即便食,或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益於道。如彼愚人,以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
□三重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所知,到余富家,三重高,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不於彼,何而不造作如是之?”即木匠而言曰:“解作彼家端正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便言:“今可我造如彼。”
是木匠即便地墼作。愚人其墼作,疑惑,不能了知,而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何得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我作最上者。”
人已,便生怪笑,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果。”亦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有。
□煮黑石蜜喻
昔有愚人煮黑石蜜,有一富人至其家,此愚人便作是念:“我今取黑石蜜此富人。”即著少水用置火中,即於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
傍人言:“下不止火,扇之不已,何得冷?”人悉皆嗤笑。
其外道不然之火,少作苦行,棘刺上,五炙身而望清寂之道,是,徒智者之所怪笑,受苦在,殃流劫。
□王女令卒大喻
昔有王,生一女,言:“我,立使大。”
答言:“我良,能使即大,但今卒,方求索,比得,王要莫看,待已,然後示王。”
於是即便方取,十二年,得,女令服,示於王,王喜,即自念言:“是良,我女,能令卒。”便□左右以珍。
人等笑王智,不量生年月,其大,是力。世人亦,善知而之言:“我欲求道,教授,使我立得善知。”
以方便故,教令坐禅,十二起,德,阿位,喜,而作是言:“快哉大!速能令我最妙法。”
卷二:以入海取沈水喻、用裹褐喻、熬胡麻子喻、水火喻、人效王眼□喻、治鞭喻、鼻喻、人褐衣喻、牧羊人喻、雇借瓦喻、估客偷金喻、斫取果喻、送美水喻、箧喻、破五通仙眼喻、群牛喻、木水喻、他人喻、治喻、鬼喻等二十譬喻,明修行善法功德、出家求道、流生死、苦、持戒等道理。
□斫取果喻
昔有王,有一好,高大,生果,香而甜美。有一人,至王所,王之言:“此之上生美果,汝能食不?”
即答王言:“此高,欲食之,何由能得?”
即便,望得其果。既所,徒自苦。後欲,已枯死,都生理。
世之人亦如是,如法王有持戒,能生果,心生,欲得果食,持戒,修功德。不解方便,返其禁,如彼伐,欲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如是。
□送美水喻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此村去。
彼村主人言:“汝等莫去,我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不疲。”即往白王,王改之,作三由旬。人已,便大喜。
有人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有。”此言,信王故,不肯。
世之人亦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城,心生,便欲,生死,不能。如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三,小乘之人之喜,以易行,修善德,求度生死。後人,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不肯,如彼村人亦如是。
□群牛喻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牛,常逐水草,食。有一虎,食一牛。,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即便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皆之。
凡夫愚人亦如是,受持如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愧,清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一切都破,一在者。如彼愚人群牛,一在者。
卷三:以估客死喻、磨大石喻、欲食半喻、奴守喻、偷牛喻,人能作喻、野干折枝所打喻、小分毛喻、治脊偻喻、五人婢共使作喻、伎作喻、患付二弟子喻、蛇尾共在前喻、王剃喻、索物喻、蹋者口喻、二子分喻、作瓶喻、水底金影喻、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病人食雉肉喻、伎著服共相怖喻、人故屋中有鬼喻、五百喜丸喻等二十四譬喻,明不戒、明、八正道、五皆空等道理。
□欲食半喻
譬如有人,因其故,食七枚煎,食六枚半已,便得。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足,由此半,然前六唐自捐,知半能充足者,先食之。”
世之人亦如是,本以常有,然其倒,生想。如彼人,於半番生於想。世人知,以富,夫富者,求甚苦,既得已,守亦苦,後失之,念苦。於三中,都有。如衣食,遮故名,於辛苦中生想,佛言:“三界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生想。
> □患付二弟子喻
譬如一,有二弟子,其患,遣二弟子,人一,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按摩之,以石打折。彼既已,忿其如是,捉其人所按之,打折。
佛法徒亦如是,方等者非斥小乘,小乘者非方等,故使大法典二途兼亡。
> □蛇尾共在前喻
譬如有蛇尾言:“我在前。”
尾言:“我在前,何以卒?”
果在前,其尾,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火坑,而死。
徒弟子亦如是,言耆老,每在前,我年少首。如是年少,不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入於地。
> □伎著服共相怖喻
昔干陀有伎,因,逐食他土,婆新山,而此山中素鬼、食人。伎宿山中,山中寒,然火而。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衣之服,向火而坐。
行伴中,睡寤者,卒火有一,竟不谛,之而走,遂相,一切伴悉皆逃奔。彼伴中著衣者亦逐奔走,同行者其在後,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壑,身破,疲委。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如是,於,善法,而欲求常、、我、上法食,便於五之中於我,以我故,流生死,所逐,不得自在,三趣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智慧明,方知五有真我。
> 卷四:以口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夫食共要喻、共相怨害喻、□其祖先急速食喻、婆果喻、二故其目喻、米口喻、言死喻、出家凡夫利喻、□俱失喻、田夫思王女喻、乳喻、期早行喻、王喻、倒灌喻、熊所喻、比田喻、猕猴喻、月打狗喻、女患眼痛喻、父取耳喻、劫分喻、猕猴把豆喻、得金鼠狼喻、地得金喻、欲富等物喻、小得喜丸喻、老母捉熊喻、摩尼水窦喻、二喻、眼盲喻、所劫失喻、小得大喻等三十三譬喻,明善法果、戒、布施、解因等道理。
> □夫食共要喻
昔有夫,有三番,夫共分,各食一,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者,要不。”
既作要已,一故,各不敢。臾有入家偷,取其物,一切所有手。夫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不,即其夫前侵略其,其夫眼,亦不。便,其夫言:“何人一故,不?”
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不。”世人之,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如是,小名利故,默,假之所侵略,其善法,三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於五欲□著嬉,遭大苦,不以患,如彼愚人,等有。
> □婆果喻
昔有一者遣人持至他中婆果欲食之,而□之言:“好甜美者,汝。”
即便持往其果,果主言:“我此果悉皆美好,一者,汝一果,足以知之。”
果者言:“我今一一之,然後取。若但一,何以可知?”
即取果,一一皆。持家,者已,而不食,便一切都。
世之人亦如是,持戒施,得大富,身常安,有患,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然後可信。”目睹世,皆是先所果,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不信,己自,一旦命,物失,如彼果,一切都。
> □劫分喻
昔有群共行劫,多取物,即共分之,等以分。唯有鹿野婆,色不好,以下分,最劣者。下劣者得之恚恨,呼大失,至城之。者多其,一人所得,倍於伴,方乃喜,量。
如世人不知布施有,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量,方更悔恨,悔不施,如婆後得大,乃生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乃自,恨不益。
> □小得大喻
昔有一小,地游,得一大,意欲之,不知方便,而人言:“何得?”
有人言:“汝但置水中,即可。”
,小信其故,即水中,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如是,欲守六根,修功德,不解方便,而人言:“作何因而得解?”
邪外道、天魔波旬,及知而之言:“汝但意六,恣情五欲,如我者,必得解。”
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身命,三道,如彼小,水中。
《百喻》中的故事,篇幅短,生有趣,期以深受人的喜,流不衰,在文史上亦有其重要地位,近代迅先生曾出在金陵刻刻印此。另有不少人其中的故事白化,使其影更加深。
《出三藏集》卷九康法邃所作《譬喻序》:“譬喻者,皆是如方便四之,敷演弘教,之要。物引,相,互明善罪福,皆可寤心,免彼三。如今所,未一,而前後所互多重,今撰集,事取一篇以十卷,比次首尾,皆令。趣使易了,於心疑。率土之有所遵承,永升福堂,基。”由是可知,用此等譬喻教,可增加者教的理解,是弘法布教者的最佳教材。
譬喻是“因取譬”,因此泛涉及的器物、植物、物、社俗及政治制度等。所以除了直接的文值和弘法效果外,我可以其料中了解佛陀代的境,而某教的生有充分的,展研究野。
僧伽斯那主《百喻》者著重故事中所喻的道理,一如末偈所言:“如阿伽陀,而裹之。取毒竟,之。笑如裹,在其中。智者取正,笑便。”
本收於《高藏》第三十、《碛砂藏》第二十八(二卷)、《藏》第一0七、《正藏》第五十、《大正藏》第四。坊亦有行本流通。
又本纂目的相同的典,有:
□《譬喻》:又作《新譬喻》。後支迦谶,一卷,共集十二譬喻。
□《譬喻》:失,二卷,共集三十二譬喻。
□《譬喻》:又《譬喻集》、《譬喻》、《譬喻集》、《集譬》。天竺三藏康僧,二卷,共集六十一譬喻。
□《譬喻》:比丘道略集,一卷,共集三十九譬喻。
□《撰譬喻》:鸠摩什,比丘道略集,二卷,共集四十四譬喻。
另有的譬喻,如:
□狗:支,一卷。
□群牛譬:西法炬,一卷。
□大事:竺昙,一卷。
□譬喻:唐,一卷。
□灌王喻:宋施,一卷。
□喻:宋施,一卷。
> □本是十二部的那一?
□以譬喻故事明布施果。

□以譬喻故事明持戒的重要。
□如何用本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