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典籍选刊 佛教典籍介:妙法
佛教典籍介:妙法
《妙法》
《妙法》,略《法》。七卷二十八品。後秦鸠摩什(344-43,一350-409)。(新疆疏勒)人。我四大家之一。自幼敏,七母入道,游天竺,遍名宿,博,五天竺。後故,王奉。前秦苻其德,派遣骁光率兵迎。途中,光苻,遂於河西自立王,什乃羁留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攻破氏,什始得至安,隆安五年(40)。姚,居於逍,僧、僧肇等事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什先後出《中》、《百》、《十二》、《般若》、《法》、《大智度》、《阿陀》、《摩》、《十律》等。些典,我佛教的展有很大的影:《中》、《百》、《十二》,道生於南方,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而成四派。此外,所的《法》,肇天台宗的端;《成》成派的根本要典;《阿陀》及《十住婆沙》土宗所依的;《勒成佛》促成了勒信仰的;《坐禅三昧》的出,了“菩禅”的流行;《梵》一出,中土依之而大乘戒;《十律》提供了研究律的重要料。
本是大乘佛教重要典之一,以全所教法甚深微妙,所以妙法。花是用比喻稀有上的妙法。因花出污泥而不染,妙法是本清的,如同入污泥而不染的花。又花是花同俱有,因此以花果同的花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九界生以迷因,佛界以悟果。法十界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中具有生界,生界中具有佛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因果同,就像花的花果同生出相似。由於花有此特殊之,因此以花喻妙法。
《方便品》中:“如是妙法,佛如乃之,如昙□,一耳。”昙□花,是天花,世所,此花三千年花一次,金王出世,是佛的瑞。如的妙法,就好像是稀有的瑞花一,遭遇。
本是佛陀晚年在王城北耆崛山(鹫山)所,容共有二十八品,即《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草喻品》、《授品》、《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品》、《授人品》、《法品》、《塔品》、《提婆多品》、《持品》、《安行品》、《地出品》、《如量品》、《分功德品》、《喜功德品》、《法功德品》、《常不菩品》、《如神力品》、《累品》、《王菩本事品》、《妙音菩品》、《世音菩普品》、《陀尼品》、《妙王本事品》、《普菩品》。主旨在“”,也就是小乘而示大乘,,最到“三一”,即、、菩三乘於一佛乘,和大小乘的各法,以一切生皆能成佛。
二十八品的各品教都很重要,了便於明,可大本和□二。前十四品就是尊垂□的一切,□,以《方便品》主,三乘的巧方便,而一乘的真,就是“”。後十四品是依尊本地而的本,以《如量品》主,伽耶始成佛的近□,而久成佛的本□,就是“□本”。都是佛陀出於娑婆世所的言教。
又□中的《方便品》和《安品》,本中的《量品》和《普品》,合《法》四要品。天台宗湛然大:“《方便品》相於心,《安品》相於修行,《量品》相於菩提,《普品》相於涅。”心、修行,而至菩提的悟,再由前的悟而至涅的《普品》,由此可知《普品》在《法》中地位的重要。
一、佛陀本的因
吉藏大的《法游意》,佛陀《法》有下列十:
□欲回小入大的菩菩行:佛陀去利根菩大乘,些利根菩已供去佛,善根,如《出品》:“此生,始我身,我所,即皆信受,入如慧,除先修,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是,入於佛慧。”故知菩利根,先大道;劣,後入佛慧。
□欲受梵王:去佛陀亦曾受梵王,三乘教;今受其,一乘根本*。明受往昔不同。
□欲明十方三世佛二智互相成:佛心未曾有的分,也有一三的差,但是了度化生,,以互相成。又“”有起之功,“”有之用,因此《譬喻品》:“於一佛乘,分三。”三乘教人,既於,亦失;一乘教人,既失其,亦。人都是失去如二智,住倒妄常。佛陀欲破今昔互失之,令如二智互相成,使入佛慧,同一道。
□欲三法:佛菩令垢重生出,於是三之教,即:以五戒十善於三途;二乘以三界;明一道以二乘。以三途重苦,三界中苦,易下苦,而三以其三垢;三垢既,三亦忘。
□欲三法:佛陀法教化生有三,即邪正、同、因果。
□欲三*:三*是指根本*、枝末之教及末本。其中根本*佛陀初成道之,菩一因一果法;枝末之教是於一佛乘分三,佛陀四十余年三乘教陶其心,至法上始得三乘於一道,是末本。
□欲菩二疑:二疑:□疑,如利弗:“我等同入法性,何如以小乘法而度?”又:“欲以世尊失?不失?四十余年常此疑。□新疑,如:“初佛所,心中大疑。”菩二疑:□疑,昔禀三乘之教,既道理有三,或疑退二乘地,或疑成佛道。□今疑,疑佛所今昔相,昔有三,今不明一;今辨有一,昔不三。
□欲中道法:中道即是妙法,但禀教之徒在,如求人天乘者生死,求乘者涅,摩诃衍者大,一乘作一乘解者一。今破此,令心所著,而此。
□欲菩念佛三昧:凡夫二乘及始行菩未佛,因此,不解念佛,亦不解佛。如示三教,即:普集分身,示本一□多;次塔坐,生互,多既不,迦生不生,不生不,名法身;次明去久成佛,未不,法身,燃授,伽耶成道,方便身。若能此三,即能佛,增益念佛三昧。
□欲在未十方生如分罪福果:如一言法及持人,大罪;一念喜,招之福。
二、十奇特事
本有十事奇特,所:
□化主不可思:一般典或佛陀自,或四佛共,而《法》是十方三世佛鹫山,不受空拘,是其他典所有的。
□徒不可思:十方世界,一一方四百那由他佛侍者遍其中,又下方千世界微菩地出,遍十方空,乃至沙竭不可思大士集鹫山,即使是鹿禀道之,鹄之,也有如此的盛。
□土不可思:佛陀欲容受分身佛,各八方六那由他土,同土。乃至《如神力品》:“十方世界通,如一佛土。”余,或有土,或不土,未有如斯事。
□教不可思:如《》、《大般若》等,各十偈,尚以多;大通智佛河沙偈,威音王佛二十千那由他偈,欲其,此是教不可思。
□不可思:日月明佛此六十小劫,妙光菩八十小劫,大通智佛八千劫,十六沙八四千劫,佛陀此,出大士,之,五十小劫,之不可思量。
□神力不可思:佛陀及十方分身共七神力,百千,然後之,其余典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未有如斯之事。
□利益不可思:如《分功德品》述得十二利益,始自量河沙菩悟生忍,八方世界微生菩提心,余教悟道者未有如斯之例。
□功德不可思:初至後,法美人功德量,如《喜功德品》,第五十人一偈,喜教,布施四百阿僧只世界六趣生一切具,及令得阿道。
□明乘乘不可思:如三藏等教唯辨小乘,般若但明大乘,未若《法》本,泯寂途,一三,融大小,使羊鹿息之累,白牛有直之功。
□身身不可思:多,示真常;分身向集,表示本一□多。近,囊括古今,使知短二,令菩提心力固猛利,念佛三昧倍增益。
三、法七譬喻
佛陀所教法,使大易於理解,因此,多取譬喻而宣教。本的譬喻,古就有所“法七喻”,今略述如下:
□火宅喻(卷二.《譬喻品》)
某大村中,有一位大富者,年老力衰,富量,僮成群,住宅,但只有一道出的。由於大宅年久失修,堂腐朽,壁斑,柱基,梁危。一天,大宅忽然四面起火,者的孩子都在宅中玩嬉。
者眼大火四起,蔓延迅速,非常惶恐怖,心想:“我然能安然出火宅,而我的孩子仍在火宅耽著嬉,根本不知道危恐,也有求出的意思。”
者心想:“我身手有力,可用衣□,或以案掩而出火宅。”可是又想:“宅只有一道,而唯一的又很窄,孩子幼稚,缺乏,不知道境的危,仍然著嬉的地方,可能困在火宅之,被火,我告他境的危可怕,快出去,免遭大火害。”想到,立即告孩子快。然父善巧,而孩子只耽著於嬉,不肯相信父的,有惶畏的形色,更有出火宅的意思,也不知道甚叫做火,甚叫做屋,什叫做失,仍相互西追逐,嬉笑。
者心想,宅已起火燃,我和孩子如果不即逃出,必定被火死。於是孩子:“你所喜好的玩具,世少有,很不容易得到,你如果不上去拿,一定要後悔的。些得的西如羊、鹿、牛等,正放在外,可以任你游,你快火宅出去,依你各人所喜的,我都你。”
孩子父有羊、鹿、牛等好玩的西,正是他希望得到的,於是迫不及待的向外奔跑,你推我,惟恐落後,著出火宅。者孩子已安然火宅,在四通八的道路上席地而坐,再也有任何障,於是心泰然,不喜。孩子各自父索求:“父先前答我的西,羊、鹿、牛等物,希望在就我。”
者心喜,各他一同的大,每都高大,以各珍。拉的是肥的白牛,色白光亮,形姝好,筋力大,行步平,且快如疾。又有多的奴侍候、。
本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三界五、八苦等苦所聚,法安住;子比喻生,生著三界,耽於享的生活,不知境的危;者比喻佛陀,羊比喻乘,鹿比喻乘,牛比喻菩乘,大白牛比喻一佛乘。意思是佛陀生遭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於是以智慧、方便,三界生乘、乘、菩乘,如彼者以三引子。待生出三界苦,再以佛乘示生。即法唯一乘,本二三,但因生根不同,於一佛乘,方便三。
□子喻(卷二.《信解品》)
有一人,在他幼年的候,就背他的父家出走,流浪外,直至五十,年既大,力日衰,也就更加困,於是四方奔走,以求衣食,游行,不知不走向本。
先是,者四子不著,只好在一城中住下。家中富量,金、、琉璃、珊瑚、琥珀、珠等,以。僮、臣佐、吏民多,象、、牛羊、等,金出入,遍及各,商估客,往亦多。
此的子到流浪,游走於各村落,大城小,不意的到他父居住的城中。父子已五十多年,常思念,但不曾向人提及。自念已老朽,住世的日子不,多的物,金珍,,可是有子息,一旦命,人承守,所以每日更加殷切的想念出走的子。又想,我如果找回子,交他,就能坦然快,再也有什可愁的了。
流浪的子因困苦,依靠,展受人雇,到了父的,望父坐在子床座上,足踏,身上佩戴著值百千的真珠璎珞,多的婆、利王族、居士等皆恭敬的著他。有吏民、僮手白拂,左右侍立,床座覆以,沿垂著花幡,以香水地,散布各名花,列各物,出取,威德巍,得特尊。
子眼父有大的力,心中感到恐,後悔不到的人家。心揣,可能是位王,或是王相的大人物,不是我工食的地方,不如往的地方,有多出力的,容易得衣食所需。如果在停留太久,可能受到逼迫,令我工作。一想,急忙拔腿就跑。
大富者在子座上,一眼就出是自己的子,心非常喜,立即想到:“我的物藏,在有所付托了。我常思念的子,今天忽然回,不是天人?”於是立刻派人急追,他回。
使者奉令,立即追捉拿,子恐愕然,不禁大喊冤枉,使者追不,是他押了回。子心想,我既有犯什罪,要被囚禁,必定以活命了。因此更感到惶恐怖,竟得昏倒在地。
他父的看到情形,心生,告使者:“我不要人,不必迫他回了。不要再和他什,他走吧!”
使者等他清醒之後,告他:“你不要怕,我在放你去,你到那就去那,不再有人捉拿了。”
子了非常喜,忙地上爬起,逃往巷而去,以求衣食。
者眼子去,不得不另想法引他回,於是秘密派遣位形容憔悴,有威德望的人,吩咐他:“你二人到那子那去,慢慢的接近他,有工比高出一倍的工作可做。子如果意工作,你就他,若是你是什的工作,就是雇他清除便,你也和他一起工作。”
二人即出找子,依照者的,一一他。子果然同意做清除便的工作,而且先取得得的工,然後才主人除。
父子於粗的工作,心生,也怪子何劣。月之後,於窗中,看子身瘦弱,形容憔悴,身是土灰,不堪,心中甚是不忍,立刻去身上佩戴的璎珞、的衣服及珍的物,上破的粗布衣服,灰著身,右手拿著清除便的器具,到子工作的地方,工作的大:“你要勤工作,不得偷怠惰。”以的方便,才得以接近自己的子。之後,又他的子:“你以後就常在工作好了,不要再到去,我加你的工。生活上各所需物品若有匮乏,只管向我,我你,你安心的在工作,我就像你的父一,你不必再有。我已年老,而你正是少,你平工作很勤,有欺怠惰的行,也不你有恨怨言,不像其他的工人有任何。在起,你就如同我生的子一般。”者更他取名。
子然感到欣喜,但是仍得自己不是一受雇的微工人,因故,二十年都做除的工作。二十年後,心逐通,相貌改,力增,自信心也增加了,金的管理出,也有困,然而他仍住於陋的工寮。
那者已患有疾病,自知不久於人世,因此子:“我有各都堆了金,其中多少目,所收入或付出的,你都很清楚,我的用心,你我的意思。我在所有一切,付你掌管,我的就是你的一,心管理,不要些物耗散了。”
子依者的教和咐,管多的物,以及金珍等藏,而有希求取得一餐的意志,他休歇的地方,依然是在粗陋的工寮,自卑的心理,有完全消失。又了一段日,父知道子的心意已通而安泰,成就了大志,鄙自己先前的心量。因此在之前,特命其子通知族、王、大臣、利、居士等皆家中聚,著族等大宣告:“人就是我生的子,前在某城,我而出走,孤苦零丁,在外辛苦了五十多年,他本的名字叫某某,我就是某甲,前到本城,著急的心情,探我的下落,十年,找不到他的□,在忽然在相,失而得,他是我的子。在我所有的一切物,都由我承。”
,子了父的宣告,在太喜了,心想:我本心,也不敢希求大的富,在多的藏,竟自然而得。
本所喻大富者就是佛陀,二乘人()有大乘法,如之子缺乏衣食,以活命,佛陀施方便,令除,五,增上其心,然後教以大智,即以佛道化度,令回小向大。
□草喻(卷三.《草喻品》)
又作雨喻、三草二木譬。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上生有各色各的花卉木、森林以及草等。由於密布,罩三千大千世界,一普降甘霖,遍大地一切花卉木、森林及草,不小根小,小枝小;中根中,中枝中;大根大,大枝大;大小木,上中下三等,都能各自吸收量的水份。一所雨,各植物其性而滋,皆得生,枝茂盛,各自花果。是一地所生,一雨所得,一雨所,但花卉木,各有差。
佛陀法,如同雨普生,然因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以小草喻人天乘,中草二乘,上草菩乘。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定疑者小,安住神通,不退,度量百千生的菩大。佛陀平等法,如一味雨,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
□化城喻(卷二.《化城喻品》)
譬如有一五百由旬的道,沿途是荒山野,人,充恐怖;有多的人,欲通道路,前往富藏珍的地方,有位,智慧高超,事理通,富,於沿途通衢情,非常清楚,引大越段的程。
走到半途,大起了懈怠後退的念,因而向要求:“我在已疲不堪,又加上恐怖,在很再向前行,且路途很,如今只想退回。”
知道了他有退回去的意思,心想:“他太可了,什要得大珍的,中途退回呢?”想到,於是施方便,在道上,三百由旬的地方,化了一座城市,告人:“你不要恐,也不要退,在前面有座大城,我可以到城中休息,入城中,就能得安全快;如果想再前往所,也可以前去。”已感到非常疲乏的大,一,非常喜,心想:“我在可以避免道的,得到安全快了。”於是人一入化城,已之道,得到安。
等待他休息之後,力已完全恢,於是立刻化城,向大宣告:“你既求而,在我要前,藏之此已不,才你休息的大城是我化作的,只是你休息了。”
此喻佛陀知道生心性怯弱,若一佛乘,不欲佛,佛陀以方便力,有二涅,如同化城,令止息。而佛陀的正意,是在治阿,令其勿著於化城的小涅,於上佛乘的所。
□衣珠喻(卷四.《五百弟子受品》)
又作系珠喻。譬如有人至友家,酒醉而,恰值友有公事,急他行,於是珠系在他的衣,就匆匆忙忙的走了。人因酒醉,毫不知情,醒以後,也就自己外游,到了,了衣食,勤力求,非常苦,稍有所得,就感到心意足。後友偶然遇著了,很的:“大丈夫何以了衣食,落到地步,我前想你得到安幸福,於某年某月某日,以珠系在你的衣,你至今不曾察,以至勤苦而求生活,在是很愚昧。你在可以拿珠去一切所之物,往後生活可如意,所缺乏。”
喻二乘人去世曾在大通智佛座下下大乘之,然而因被明所覆而蔽不,今依如方便示,於是能入於一乘。
□髻珠喻(卷五.《安行品》)
又作珠喻。譬如威大的王,想要臣服,而各王皆不,王必兵征。而王兵不,即感到很喜,依照士的功大小,予各:或予田宅,或予村城,或以服美,或章玉等物;或以各珍,如金、琉璃、□□、瑙、珊瑚、琥珀、以及象乘、奴婢人民等。唯有他自己佩於髻中的明珠,不作物。是因只有王上有此明珠,若此珠士,王的臣一定感到非常。
喻佛陀以禅定、智慧的力量,於娑婆土三界法王,而魔王不肯伏,如座下的也勇魔王交。佛陀依其功以禅定、解法,又以涅城,然恐大疑,而不他此《法》。待生根熟,佛陀《法》,如同王解髻中明珠功臣。
□子喻(卷五.《如量品》)
又作喻。譬如良,智慧利,通理,深明性,善治各疾病,有多子女。一天,良因有事故,至,孩子了他人的毒,毒性大作,以至心神,痛苦呻吟,宛於地。父由外,了毒的女,不是心神的,或者神志尚清醒的,望父,非常喜,跪拜,自己愚,服毒,希望父及救治,他命,使不至被毒死。
父孩子如此痛苦,立即依方,求色香味美的最好草,配和合,令他服食,:“是上等的良,色、香、味具足,你可以服食,毒害的苦很快就能解除,不再有各的患。”
些女中,神志尚清醒的,看到色香味美的良,立即服食,毒性除,得痊愈。其他心神昏的,父回,也喜,祈求治,然而因中毒太深,精神,失去分辨的能力,因此不肯服。
父心想:“些孩子太可了!毒攻心,神志倒,我喜,求救,但他好不肯服用。我在另方便,使他能服下良。”於是他:“我已衰老,死期是不,些良留在家,你可以自己取服用,不要心病不好。”交代子後,良就到他去了。
稍後,更派人通知子:“你的父已死於他,再也不回了!”
子到耗,非常悲,心想:“若是父仍在世,慈心我,自救。在下我,他,我孤苦,依靠。”由於悲戚,於醒悟,知道父留下的良,果然色香味美,立刻取而服食,毒病都得以痊愈。 父得知孩子的病都好了,不久就回家。
是譬喻三乘信受教,不得正道,佛陀於是施各方便,令服食大乘法,速除苦,不再有多苦患。

《法》中,除此七譬喻外,有其他的譬喻,如《授品》的“大王膳譬喻”、《出品》的“父少子老譬喻”等。
四、本的特色
□之王:本是中之王,在佛教典中,受持、之盛,此。如唐代道宣律:“自至唐六百余,群籍四千余,受持盛者,出此。”明代益大:“此一部乃如究竟,具明施一代教所以然之索,如家之有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
□由信成佛:《常不菩品》的常不菩,每四,即拜道:“我深敬汝等,不敢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道,得作佛。”又本不生疑惑者,能“疾成佛道”。而《方便品》中也一再述去佛都是以一乘法教化生,於佛陀度後,供利,建塔,佛像;或童子以聚沙塔,敬心供;或以歌呗佛德;乃至心多散的人以一供佛,一拜,一合掌,一手,一低,一佛,都能善根,增福慧,共成佛道。是示由於“信”而成佛,也是《法》的著特色。
□久成佛:《如量品》中,佛陀三身如佛量有限。中明示佛陀成佛已,量百千那由他劫,以方便,化;成佛已,甚大久,命量阿僧只劫,常住不。“久成佛”,常住的佛陀,是本的一大特色。
□慈悲教化:本藉由各譬喻,巧妙地示佛陀的慈悲。如《譬喻品》:“三界安,如火宅,苦充,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患,如是等火然不息。如已三界火宅,寂然居,安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生悉是吾子,而今此是患,唯我一人能救。”余如子喻、三草二木喻、髻珠喻、良喻等,莫不佛陀的慈悲教化,也正是大信奉本的原因之一。
□一乘真:本宣一乘教理,正是示本的宏,本有“秘菩行,外是”的法,就是宣行即菩行。如此不否定、之行,而提升至成佛之列,就是一乘之教。而一乘,就是生都能成佛。
□受持利益:本中多有人受持此的文,尤其後半部一再地重覆受持、、解、、供《法》的功德,使得本在中、日本盛行。《法品》:“若有人受持、、解、《妙法》,乃至一偈,於此卷敬如佛,供。”又:“如後,其能持、、供、他人者,如以衣覆之,又他方在佛之所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力、善根力。”是其他典所不及。
本了把握佛陀的真精神,於是采用偈、譬喻等,永的佛陀(久成之佛),迦牟尼佛成佛以,命限,各化身,以方便微妙法。由於行文,藻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史上,具有不朽的值,是古流布最的典。在《大般泥洹》、《大般涅》、《婆塞戒》、《普菩行法》、《大乘本生心地》、《大佛首楞》等,及《大智度》、《中》、《究竟一乘性》、《大乘》、《佛性》、《入大乘》等中,皆曾出本名,援引中文。
智者大依本立天台宗。日本德太子注疏以後,此成日本家的三部之一。最澄於日本天台宗後,更成佛教教的中心、新佛教的主干,而影日本佛教界。
《妙法》有六,存的本有竺法的《正法》十卷二十七品及那崛多磨笈多的《添品妙法》八卷二十七品。此外,敦煌出土本中,有《妙法.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妙法.明菩品第三十》。其中以《正法》最密;《妙法》最,流最,今收於《高藏》第九、《碛砂藏》第九、《藏》第三十一、《正藏》第十五、《大正藏》第九。 又本的梵文本近於新疆的喀什噶(Kashgar )等地,一八五二年,法者布夫(Eugene Burnouf )自梵文翻成法文出版。其後更有英本、日本。
由於本流的泛,因此注疏亦甚多,重要的有:
□妙法波提 三卷 世菩造
□法 八卷 梁.法撰
□妙法玄 三十卷 隋.智
□妙法文句 二十卷 隋.智
□法疏 十二卷 隋.吉藏撰
□法玄 十卷 隋.吉藏撰
□法游意 一卷 隋.吉藏撰
□妙法玄 二十卷 唐.基撰
□法疏缵 六卷 唐.智度述
□法疏 四卷 日本.德太子撰
□法教 民.太著
>□述本主旨。
□本有什重要影?
□本的特色是什?
□何“法七喻”?中有那些譬喻?>